夏海燕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南京 210001)
诗歌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诗词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1]。”由于古诗词距离学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其自身凝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感情,增加了学生阅读鉴赏的难度。很多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的感知上,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渐失继续阅读的欲望。再加上一些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热情;或是为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不考虑古诗文本的实际,片面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古诗教学必须务实,不能忽视“双基”,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教古典诗词应回到读读、背背、想想的传统上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诵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指导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②指导读准字音和节奏。③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④把握语调、重音、语气,读出感情。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从而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味、情趣和诗气,厚积而“勃发”。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不同时代的诗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同一时期,不同的诗人,生活经历、性格等的不同,他们的诗作也有不同特点;即使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时期,其诗作也有不同特点。如果不熟悉诗歌的这些背景,那么就很难体味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深刻思想感情[2]。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的创设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种种意象的连缀构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意境是古代诗人力求创构的诗歌精华,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内核。
在鉴赏诗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丰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社会、生命最真切的诉说。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在鉴赏诗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深切体味诗歌创作中的“机妙”。这种引导一般侧重于四个方面: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古典诗词的创作崇尚含蓄委婉,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可在参透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诗人留下的艺术空间,在教学时适时留“虚”,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所思考、探索、创造,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以形成语文教学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导入时创设意境意在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如能在古诗词鉴赏课教学时,巧用留“虚”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想象之美,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环节教师用时不宜过多,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可根据古诗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去静默欣赏品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阅读鉴赏的兴趣。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在表意及解读上均有无限的发散性空间。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诗歌词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联系想象去理解感受诗中的情感,进而挖掘出诗歌的主题[3]。利用古诗词句空间设计教学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①成分的省略。古典诗词词语省略现象非常多见。教师可利用主词、动词等的“空”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因情设境、自由想象填补空白,不同的填补用于不同的意境,长期训练定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提升审美鉴赏层次。②动词的使用。中国古代诗人特别讲究字词的推敲、锤炼,尤其是动词的提炼。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义,从动词的用法迁移到意境,通过替换、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③句式的倒装。古诗词中的词语,因情感的表达和音韵的需要,往往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教师切勿轻易进行生硬分析,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重组排列,去推敲、对比、吟咏、品味,学生在了解古诗音韵、对仗的同时,深入领悟到了古诗词的意蕴美,久而久之其审美鉴赏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中国历代文人对古诗词的结尾是相当重视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结尾变化多端,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不妨在诗歌结尾处留“虚”,安排学生借助续写、改写、扩写等方式,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期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对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善于点燃他们小小的思维火花,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漫长的探索,逐渐培养学生探究创造的能力。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要“虚实结合”,既要务“实”,培养学生结合形象文本分析和阅读鉴赏的能力;又要留“虚”,激发学生阅读鉴赏审美创造的兴趣,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虚实相生”,构建有趣高效的高中古诗教学课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