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英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江苏江阴 21444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学校必须开发校本课程。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尝试阶段。这对于处于改革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由教师等人员合力参与完成的,要根据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不足,去寻找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从我市目前各个学校的校本建设开发基础情况来看,各个学校教职工的热情非常高。但是学校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相互之间的合作很少,认知观念的错误导致大部分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编写一本符合情况的新教材,校本课程的内容不能完美凸现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多种课程界限不明等[1]。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普及校本课程的定义,并会同教育部门把一线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使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同一地区各个学校之间的合作较少,这就导致同一地区校际的校本课程差异很大,处于无秩序的状态,浪费了过多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是大多数学校教师难以掌握的,他们不了解如何才能适应学生的真实需要,不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学校的特色,对校本课程了解不透彻,不能准确地掌握编撰的要点。校本课程的建设开发不是简单地重新编撰一本新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内容非常老套且单一,没有考虑到教育一线的教师的意愿,只是一厢情愿地要求教师做什么,因此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盲目的。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只是为了应付工作,只是为了校本课程的设计而设计[2]。基于这些,我认为,为了我校师生的长远发展,我们可以开发《初高中数学衔接》这一校本课程。为什么呢?高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以初中数学知识为基础的,而且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做好初高中衔接,学生到高中学习数学就会相对轻松很多。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这个内容,在高中数学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也要解一元二次方程。而学生没有学习过“十字相乘法”,就只能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来获得答案。这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不能快速地得到答案,特别是解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更是困难。“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只是在初中教材的阅读内容中出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而到了高中,学生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以及解决有关解析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时都要用到这一知识点。这就导致学生学起高中数学比较吃力。如果在初中的时候讲解这一知识点,就会为学生在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必修内容,同时也是初中内容的延续。但是高中的这一知识点比初中的函数知识点更加抽象,研究的问题也更多了,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也扩充了。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很难。如果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就会对高中函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在高中学习函数的时候更加有信心。这也为高中后续顺利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是单纯地学习而不进行思考是不行的。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萌生各种奇妙的想法。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与情感交流融洽到一定程度就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并产生一些教学灵感,这些方法可以把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示给学生,并和学生产生共振效应[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时常会碰到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的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过程中自己做的条理分明且层次清楚的板书,如果把这些成功的教学心得记录下来,不仅可以给别的教师做参考,还可以让自己反思一番:怎样才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手段更加成功?怎样才能让自己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继而推陈出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思维更加跳跃洒脱,因此他们在学习时总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对学生的独到见解给予赞赏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钻研好方法、好思路,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可以补充与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既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如教学《线面平行的性质》这一课,我们大部分教师的基本教学流程就是指导学生从中寻找到平行线与平面内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发现如何在平面内确定直线与已知的平行直线平行的方法,最后引出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这样三言两语地把推断结果告诉学生,对于“一直线与一平面平行,那么是否与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平行?如果不是,那有多少种位置关系,为什么?”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究。这时候,聪明的学生就提出他的看法:生活中可以经常遇到相似的几何模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几何模型,自己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一原理呢?比如,拿出两个铅球,一个放置于讲台所在平面平行的位置,另一个放在讲台的任意位置。移动第二个铅球,观察这两个铅球的位置关系。
这样一来,其他学生就会很快、很直观地得出平行和异面两种关系。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就不会出现相交的位置关系,其原因也就随之而出了。数学题目的解决方法是多样性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会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是你所不能想到并且需要学习的。把这些当作重点记录在教学笔记本上,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教习学生。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高中数学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实学科知识,还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
[1]陈树东.校品建设,依然在路上——对如东县一校一品开展情况的初步研讨[J].青少年体育,2017,(10):29-30.
[2]姚幸祺.网络历史信息库在历史教程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7,(35):146-147.
[3]蒋婷婷,付启龙.浓郁乡情 素养之源——依托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7,(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