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章标题蕴含的教学价值

2017-02-15 20:58
名师在线 2017年17期
关键词:体式怀古切入点

王 莉

(江苏省宜兴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探究文章标题蕴含的教学价值

王 莉

(江苏省宜兴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从文章标题入手,分析文章,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标题是文章解读的关键点、是教学内容的着眼点、是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课堂构架的支撑点、是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是课堂拓展的结合点、是设计语文活动的触发点。

标题;关键点;着眼点;突破点;支撑点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分析文章标题,在我看来,文章标题里面蕴含丰富的内容,需要咬文嚼字,才能够发掘文章标题深处的内涵。从标题字面含义来看,有的标题揭示文章内容,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长亭送别》《荷塘月色》;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例如《进学解》《品质》;有的文章标题显示了文章的体式,例如《阿房宫赋》《报任安书》等。在新课教学中,以文章标题为抓手,引导学生顺藤摸瓜,以点带面,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文章解读的关键点

有的文章标题从一个侧面暗含了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抓住文章标题,这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

例如王富仁教授认为,《故乡》一文的主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还有作者理想中的故乡。那么教学的时候,可以引领学生从这三个角度把握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一文的教学中,也可以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情节围绕“祝福”,写了哪些事情?祝福的表层含义是什么?祝福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在祝福的气氛中,写到了祥林嫂的死,又有何用意?鲁迅是文学大家,他的作品的标题可以说耐咀嚼,值得探究,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在文章解读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之处。

二、教学内容的着眼点

王荣生教授曾经强调,根据文章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有的文章标题开门见山,显示了文章体式,那么教学的时候从文章体式入手来选择教学内容。

例如《师说》一文教学时候,让学生知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与现在议论文文体相似,标题“师说”就是议论从师的道理。那么,作者要说明从师的哪个道理?为了说明道理,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根据文体特征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举一反三,迎刃而解。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教学,抓住“列传”体式特征,人物传记常用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解释重点字词,训练特殊文言文句式,还要重点学习“互见法”在文章中的运用。体会《史记》中描写人物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的突破点

有的文章标题既是文章的主旨,又能够揭示文章的内容。在解读此类文章的时候,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想北平》一文教学时候,文章标题中一个动词是“想”,那么分析的时候,就要知道作者为啥想?为啥对北平有深深的思念。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想”的相关语句,比如“想说而说不出”“只是说不出而已”“道不出我的爱”“可是我说不出来”等等。文章标题中另一个词语“北平”是重点描述的内容,学生要走进文章,知道作者心中的“北平”是啥样子,“我的北平”,带有主观色彩的“北平”特点,让学生逐个段落概括,然后总结文章对比的写作手法。从标题入手,提纲挈领,步步深入,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四、课堂架构的支撑点

语文课堂需要骨架,需要支撑点,好的文章标题就是一个支撑点。

例如在《拿来主义》教学的时候,文章标题只是一个“论题”,但是这个论题就是文章的骨架。围绕这个骨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围绕“拿来主义”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过程。第一,作者没有直接提出“拿来主义”,先是分析“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危害,指出要“拿来主义”;第二,作者重点分析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是课堂中重点分析的部分。第三,作者指出怎样才能实现“拿来主义”。层层推进,逻辑清晰,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骨架,也是标准的议论文写法,学生在分析文章后,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文章标题当作教学设计的骨架,使得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五、课堂导入的切入点

熊芳芳老师指出,一节好课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它“熔铸着教师的智慧,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素养”。“从文章标题切入,就是抓住了重点,提纲挈领,后面的学习能够水到渠成”。熊芳芳老师在教学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一文时,从标题里设计两个切入点:第一,请同学们思考“雅舍”得名的缘由。第二,梁实秋先生为啥把它命名为“雅舍”。这两个切入点问题,直指文章的主旨,直奔主题。切入点选择需要以小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章标题有多个词语时,可以从标题中的关键词入手,导入课文,进行教学。关键词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时,可以紧扣“思想”,设计一连串问题:人和苇草的区别在哪里?人为什么是能思想的苇草?人又是怎样思想的?

六、课堂拓展的结合点

文章标题是重要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拓展延伸的时候以标题为结合点,延伸拓展可以有的放矢,不会随心所欲。例如,对于六国的灭亡,史学家文学家各有各的看法,课文中选入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种观点,学习文章后,可以以课文为支点,延伸到苏轼、苏辙对六国灭亡的看法,多角度阅读,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例如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后,再把苏轼的另一篇《后赤壁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两篇《赤壁赋》中抒情写景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及两篇赋中蕴含不同的情感。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千古江山”板块的两首词。同是“怀古”词,一定有写作的共同特点,通过两篇怀古词学习,归纳总结怀古词的写作手法,今后鉴赏怀古词可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七、语文活动的触发点

语文实践活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从标题出发,设计语文活动,也是一种思路。例如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选编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原来在一首长诗中,作者把它抽出来,形成有哲理内涵的四句诗。卞之琳的“断章”成就了一种经典。那么教师在设计这一专题的诗歌朗诵活动时,也可以让学生遴选经典中的“断章”,举行诗歌朗诵活动,模仿央视《朗读者》节目,在朗诵“断章”中向青春举杯。例如王开东老师在教学《史记》选读文章后,让学生模仿《史记》文章写“人物传记”,这类活动是新的古文运动,但是此类语文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握标题蕴含的教学价值,让教学向艺术靠近。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王荣生.依据文章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2010(3).

[3]孟宪军.《小石潭记》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0(3).

王莉(1981),女,江苏宜兴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无锡市教学新秀,无锡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体式怀古切入点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中山城怀古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上都怀古
律诗篇法体式
翠云廊怀古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创新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