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语用点,让课堂彰显语文味

2017-02-14 18:19黄秀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黄秀金

[摘 要]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是目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回归本然,品词析句;揣摩品味,言意兼得;返璞归真,落实语用。

[关键词]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语文味;语用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6

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等。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出现非语文课的现象,有的语文课只是“人文思想”的灌输,缺少必要的语用训练;有的则是大量的题目训练,缺少必要的人文熏陶;有的只是机械单调的内容分析,缺少必要的个性感悟……这样的语文课,都不同程度地缺失了语文味,失去了语文教育的本色。

一、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缺乏语文味的思考

(一)雾里看花,脱离文本

不少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新颖的“花样”、出彩的环节,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体味。教师没有立足于学生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更没有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词句进行教学。

(二)蜻蜓点水,游离文本

不少教师已经注意到语言品味的重要性,但语文课的语文味仍然不够浓。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语言品味的引导不够科学。如,有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并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已关注到了语文课要体现语言品味,落实言语训练。遗憾的是,课堂上,教师任由学生自由发言,以鼓励为主,不做任何指点。这样组织学生品味语言,缺乏引导,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杂乱无章。

(三)追求时髦,顾此失彼

新课程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随处可见,但有一些语文课却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语文味严重欠缺。如,为了鼓励学生自主感悟,教师不敢评价;为了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不敢讲;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不想让学生写;为了突出自主探究,教师不停地盲目追问;为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把座位变成四人一小组;为了加强语用训练,教师则是机械地进行枯燥的训练……

二、让语文味回归课堂的策略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味源于文本,发于课堂。崔峦老师说过:“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语文课上得更有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回归本然,品词析句

语文教师无论是在备课、研读文本、设计教学环节,还是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清楚语文课姓“语”,应该以语言为基础。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欣赏威尼斯船夫驾驶小艇的视频,然后让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词语形容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一下子点燃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他们说出了“美妙绝伦、人船合一、如鱼得水……”等词语。但此时学生的体验还只是停留在视频的欣赏上,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于是,我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高超的句子。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并感受到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样的教学就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揣摩品味,言意兼得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赏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慈母情深》一课中有很多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就从“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但我还不满足于此,让他们说出“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下会有什么感受。这时,学生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他们对句子的理解就更深了,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练笔:“回想一下,你们的母亲是怎样爱你们的?抓住其中的一个细节,通过对母亲的动作、神态或者语言,甚至环境描写,表达慈母之爱。”只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做到言意兼得,语文味就一定是动态的。

(三)返璞归真,落实语用

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悟、运用,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杂。真正地在课堂上落实语用训练,语文味便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是目的。我们要让语文味回归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迸发出情感的共鸣,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