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舞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2017-02-04 10:39杰,张峥,韩
福建茶叶 2017年7期
关键词:先民茶农赣南

李 杰,张 峥,韩 旭

(1.河北科技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3.保定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赣南采茶舞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李 杰1,张 峥2,韩 旭3

(1.河北科技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3.保定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赣南采茶舞是客家文化的中组成部分,有着独特而典型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舞产生于明朝中叶,是茶农在种茶、采茶的劳作中产生的。在清朝的康乾盛世达到鼎盛,之后经历“文革”出现停滞不前,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复苏和发展,赣南采茶舞经历了数次变革和演变。研究赣南采茶舞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审视客家文化的演变,有着典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采茶舞;赣南;演变

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存在,它既继承了中国正统的汉族文化,同时又融合了南方文化。又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丘陵地带,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客家人在征服大自然、改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的总和。”[1]从晋朝开始一直到晚晴,中原人民为了避免战乱、逃避灾荒,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南迁。赣南便是客家先民重要的迁徙地,因为客家先民从北方迁到南方的第一站便是在赣南。所以说赣南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赣南采茶舞便是这些民俗文化中独特的民俗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赣南采茶舞代表了客家文化,而赣南采茶舞的演变和历史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客家文化的变化和发展,甚至反映出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以研究赣南采茶舞便具有着明显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1 赣南采茶舞的起源

从晋朝开始,中原的人民就开始陆续迁徙到南方,赣南则是客家人迁徙的重要门户。“赣南,地处西南大门,它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素称‘江湖枢键’、‘岭娇咽喉’,地处东经113°54′—116°38′,北纬24°29′—27°09′,属中亚热带南源,东域横卧着南国著名的大山武夷山脉,是赣闽两省的分界线;西境是险峻的罗霄山脉诸广山,是赣湘之间天然的屏障;南面高耸盘亘着岭南的大庚岭与九连山,是赣粤两省的分水岭。[2]因为赣南地区特殊的地势,长期在中原居住的汉人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经常会出现口舌焦烂,高烧头疼的身体反应。针对这些症状和反应,一种植物却对其有着相当直接的药效,这便是茶。茶叶清凉去火、提神醒脑,可谓是“闭痧”的克星。加之赣南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雨水充足,光照良好,也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所以勤劳善良的客家先民便开始在赣南地区种植茶树,一大批茶园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种植传统和生活习惯。在长期的采茶、种茶的生活劳作中采茶舞便产生,它代表着客家先民反抗自然,达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赣南的采茶舞与祭祀有着重大的关系,是客家祭祀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明清时期,赣南地区多水患,每到祭祀时候,客家先民都会以四茶女的形式表演采茶舞,对祝福语“天下太平”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段落的表演,以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所以赣南采茶舞有着美好的喻义,是客家先民对自然的一种憧憬和崇拜,有着古朴和纯粹的民族意蕴。

除了对自然和崇拜,赣南采茶舞还反映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赣南地区地势高耸,山脉纵横,所以经济相对较落后。人们在物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娱乐项目相对就较少。但是唱茶歌、跳茶舞却是人们农闲时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它真实地放映出了赣南地人民的生活趣味和人生追求,是赣南人民的“活历史”。除了生活娱乐活动之外,赣南采茶舞还是赣南茶农招揽生意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每到茶市开始,就会有络绎不绝的茶商来到茶山,进行茶叶交易。茶农为了增加茶叶销售,就自编剧目,跳起采茶舞,为普通的商业活动增添艺术气息。每到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茶农也会举行各种采茶活动,来欢庆佳节,并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赣南采茶舞是客家先民创立的积极乐观的艺术活动,以舞蹈的形式记录了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

2 赣南采茶舞的发展历史

2.1 明朝中叶的形成期

因为历史和地域原因,赣南地区是很早的茶叶种植区。所以在这里就会存在采茶的歌谣,万历年间便出现了以月份为演唱形式的“十二月茶歌”。根据这些茶歌,又加入采茶的动作,便形成了独特的“采茶舞”。由于赣南地域气候适宜,是产茶圣地,所以在开春之后便有各地的茶商云集于此,茶农就表演采茶舞以吸引茶商购买茶叶。到了明末清初,赣南地区的采茶舞便具有了祭祀的意味,并吸收了当地民歌《四季相思》、《五月踩地》等唱段,去除了单纯的对于茶事的叙述,加入了更多的抒情性的表达。由此看来,赣南采茶舞是经历了先有客家先民,后有茶文化,之后再在茶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来采茶舞的历史过程。

2.2 清朝康乾时期的鼎盛时期

康乾鼎盛指的是从康熙执政到乾隆退位的一百三十四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康乾盛世间,统治者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使得国力达到最强值。康乾盛世的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速增加,这些都为赣南地区的采茶舞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赣南采茶舞在康乾时期达到鼎盛,当时的民众对采茶舞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3 “文革”时期的低谷时期

从1966年5月开始,到1976年10月,中国持续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赣南采茶舞作为“封建产物”也就难逃劫数,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赣南采茶舞的剧团被“四人帮”认定为“封建余孽”而被取缔。1966年,与赣南采茶舞相关的服装、道具被付之一炬,剧团也不复存在。赣南采茶舞在“文革”期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处于历史的低谷时期。

2.4 改革开放后的恢复时期

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粉碎了“四人帮”的统治,并为以后的工作制定了目标和计划,是我国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它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开始推行伟大的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赣南采茶舞剧团重建队伍,经过艰苦奋斗,恢复到了正常的轨道。他们一方面搜集整理“文革”期间被定为大毒草的优秀剧目,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另一方面,剧团努力创作新的剧目,反映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精神面貌。并作为赣南老区的代表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5 当下的式微时期

随着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赣南采茶舞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虽然赣南地区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改观很多,但是过去通过种茶、采茶谋生的生活再也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加之老一代赣南采茶舞的老艺人因为年老不再演出,而新一代却鲜有人感兴趣,所以就造成了赣南采茶舞后继无人的现实问题。加之当地政府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得采茶舞的活动越来越少,甚至慢慢地消失在人民的视野,成为一种历史和记忆。

3 赣南采茶舞的历史演变

3.1 赣南采茶舞音乐的历史演变

赣南采茶舞在明朝中期是从采茶歌演化过来的,所以有着鲜明的茶歌特色。当时茶女采茶时,常唱茶歌,慢慢就形成了“十二月采茶歌”,后来这种歌唱月份的“四季歌”便被引入到采茶舞中。但是由于歌曲和舞蹈的差别,采茶歌在被使用到采茶舞中便加入了许多乐器。这些乐器包括唢呐、大锣、大鼓等,传统乐器的加入使得采茶舞更有气氛和节奏感。后来,采茶舞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吸收了西方的管弦乐器、和声复调,使得采茶舞的音乐更加复合丰富。现在赣南采茶舞的伴乐既有中国传统的乡土音乐,又兼具着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

3.2 赣南采茶舞服装的历史演变

赣南采茶舞最早的服装是茶服,这是因为当时采茶舞就是产生于茶农的采茶劳作。春天时,茶农由于要摘茶叶,常把一只袖子系在腰间,这就成为了采茶舞中的“单袖筒”。在康乾盛世,采茶舞的服装也精彩纷呈。女演员多头插红花,胸带围裙;男演员则头戴草帽,身穿大襟,脚穿布鞋,形成不同的服装特色。到了文革期间,赣南舞的服装被付之一炬,受到了灭顶之灾。到了改革开放后,采茶舞在服装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

3.3 赣南采茶舞基本动作的历史演变

在明朝中叶,赣南采茶舞的开始阶段,舞蹈的动作是相对较为单一的,而且动作幅度也较小。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赣南采茶舞便加入了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的舞蹈动作,使得赣南采茶舞的动作特点更加丰富。“矮子步”其实是一种象形的动作,是对茶农上山采茶动作的模仿。这些动作从本质上来讲,并不具有美感,但是赣南采茶舞却从“丑中见美”,让平常茶事中司空见惯的动作有了审美特征。“扇子花”同样是茶事中演化出来的行为艺术。在明清之前,为了保证茶叶品质,传统的制茶作坊要使用大蒲扇扇动茶叶来保证茶叶的温度,而在平时的摘茶过程中也会用蒲扇来消暑纳凉。所以扇子就进入了赣南采茶舞的表演中。采茶舞艺人常说“采茶没扇子,等于吃饭没筷子。”可见扇子在采茶舞中的重要地位。赣南采茶舞经过“文革”期间的停滞不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动作中又加入了新的元素和套路,使得赣南采茶舞的形式更加多样,表现力更加丰富。

4 研究赣南采茶舞的现实意义

从赣南采茶舞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赣南的采茶舞属于一种民俗体育,“它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节庆、岁时、宗教信仰、禁忌礼仪等活动中,是民众世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3]它是中华传统的民俗文化,又是中国本土的体育活动。在社会日益多元,传统采茶舞日渐式微的当下,更应该重视赣南采茶舞的发展,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的文体活动,更是中华文明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有着强烈而丰富的现实意义。

[1]余红光,邱爽辉.湖南客家文化论略[J].民族论坛,2008(5):44-45.

[2]罗勇.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7):158-163.

[3]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4):149.

李 杰(1983-),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

张 峥(1980-),女,河北张家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

韩 旭(1982-),女,河北望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秘书学。

猜你喜欢
先民茶农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早春茶”开采
茶乡人家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