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恋芳,罗桂华,朱 晨
(1.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局,福建龙岩 36400;2.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农业局,龙岩上杭 364200;3.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福建上杭观音调查研究初报
张恋芳1,罗桂华2,朱 晨3
(1.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局,福建龙岩 36400;2.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农业局,龙岩上杭 364200;3.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为更好地挖掘、开发利用上杭观音,本文从上杭观音的植物学特征、物候期、叶片解剖结构、品质鉴定、抗性鉴定、无性繁殖及栽培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得出了上杭观音品质优良,可在本地区繁育推广。
上杭观音;调查;研究
上杭观音原名圆叶种,当地又称观音茶。系无性系品种,原产上杭县南山公社前进大队,即现在的上杭县南阳镇联山村。1964年3月,福建省茶科所专家在上杭调研时偶然发现,并剪枝回所扦插繁育,翌年春定植于省茶科所四号山(943)基地小区,进行初选试验,并冠以原产地名,改名为上杭观音。2010年“上杭观音”被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名录,为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进行了系列调查研究。
1964年上杭观音首先被(省茶科所专家到上杭调研时)发现于上杭县南阳镇联山村,1979年出版的《茶树品种志》对上杭观音的植物学特性、产量等有初步记载,但不够完整,为更好挖掘、开发利用上杭观音,进一步保护茶树种质资源,2007开始,我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对南阳镇联山村周边的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普查,对上杭观音母树所在区域采用GPS定位,并专人负责观测、记录、管理。同时从福建省茶科所引回上杭观音,进行扦插、初繁、扩繁,并在上杭县太拔乡(海拔600m)、上杭县步云乡(海拔1000m)进行种植。
2.1 研究方法
参试种植的上杭观音为1足龄无性系茶苗,种植方式为双行条栽,大行距1.0m,小行距与丛距均为0.33m,每丛3株,以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种,试验地随机排列,3次重复;叶片显微结构观测试验参照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中的石蜡切片方法;生化成分测定水浸出物含量参照 GB/T 8305-2002(全量法)测定;茶多酚含量参照GB/T 8313-2012(福林酚试剂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参照GB/T 8314-2002(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参照GB/T 8312-200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参照三氯化铝比色法测定。每个试验进行3次重复,所得结果取其均值;品质分析参照感官审评法;抗性鉴定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
2.2 研究内容
2.2.1 植物学性状鉴定
观测植株形态、叶片、芽叶性状。
2.2.2 物候期观测
2014年开始连续3年于3、4月份进行芽叶生长期观测,9、10、11月份进行花期观测。
2.2.3 叶片显微结构观测
选取上杭观音成熟叶500g送至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实验室进行观测,通过观测分析,进而对上杭观音进行种类划分。
2.2.4 品质鉴定
2015年,取上杭观音成熟叶片500g送至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实验室进行生化检测,并将制作的上杭观音春季红茶、乌龙茶茶样送至福建省茶科所进行感官审评,进而鉴定品质,并为适制性研究提供参考。
2.2.5 抗性鉴定
按5级评分法直接在茶园对上杭观音的抗病性、抗寒性、抗旱性进行鉴定,重点是抗寒性的鉴定。
2.2.6 无性繁殖力及栽培试验
通过无性繁殖扦插,成活率及移栽成活率的鉴定,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3.1 植物学特征
上杭观音属半乔木型,树势较高大,常达3m以上,树冠半开展,主干较分明,分枝稍高,分枝尚密,枝条粗壮,略斜生,节距较短。
叶形多为阔椭圆或近似圆形,故当地称为圆叶种。三年生茶树,叶长6.9-7.1cm,宽4.0-4.5cm,长宽比约1.6-1.7,平均1.65。叶片平展,叶缘略向背,先端及基部多圆钝,叶肉较厚,色淡绿油光,肋骨明。嫩芽梢淡绿微紫,毫少。根据茶叶分类学原理[1],特大叶种叶面积大于50cm2;大叶种叶长10-14cm,叶宽4-5cm,叶面积28-50cm2;中叶种叶长7-10cm,叶宽3-4cm,叶面积14-28cm2;小叶种叶长7cm以下,宽3cm以下,叶面积小于14cm2。根据这一分类原则,初步判定上杭观音为中叶种。
3.2 物候期观测
2014年开始对上杭观音进行芽、花的物候期观测,观测结果(表1)表明:上杭观音萌芽期大多在3月下旬,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下旬,应属晚生种,这与1979年版的《茶树品种志》记载的内容有相似之处[2]:鱼叶开展期多在清明过后至四月上、中旬间,比政大迟五天左右,与大红岩、黄袍相近,是现有350多个品种中,最迟的类型。
表1 营养芽、花物候期观测
观测地点:上杭县步云乡蛟潭村,海拔1000米
3.3 叶片显微结构观测
取上杭观音成熟叶20片,参照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中的石蜡切片方法,对叶片的显微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表2),叶片的发育已完全成熟。上表皮平均厚度为24.62 μm,有观察到角质层,下表皮平均厚度为16.18 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十分明显,栅栏组织厚度为52.67 μm,有2-3层,海绵组织厚度为16.18 μm,栅海比为0.41,叶片总厚度为249 μm,叶肉中有观察到草酸钙结晶。根据茶叶分类学原理[1],大叶种只有1层栅栏组织,中、小叶种为2、3层;大叶种的栅海比值为1:2或1:3,中、小叶种的比值为1:1或1:1.5。初步判定上杭观音应是中叶种。
表2 显微结构观测结果(单位:μm)
3.4 品质鉴定
3.4.1 生化成分鉴定
选取上杭观音成熟鲜叶500g送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38.07%,茶多酚含量17.33%,氨基酸含量3.13%,咖啡碱含量2.27%,儿茶素含量10.40%,酚氨比达5.53。根据检测结果,可探讨试制乌龙茶、绿茶。
3.4.2 制茶品质鉴定
2013—2015年试制乌龙茶、红茶、绿茶,并将2015年春季试制乌龙茶、绿茶的茶样送福建省茶科所,由张方舟、陈常颂等人审评,结果(表3、表4、表5)表明:上杭观音因叶片较厚,较适合制作乌龙茶、红茶,滋味整体比较醇厚,较耐泡。制成绿茶,外形较差,香气不显。
表3 2015年春季上杭观音红茶感官审评结果
表4 2015年春季上杭观音乌龙茶感官审评结果
表5 2016年春季上杭观音绿茶感官审评结果
3.5 抗性鉴定
按照田间自然鉴定法,在寒、旱、病虫害发生期按5级评分法进行调查鉴定,结果表明:上杭观音茶园地处福建西部,海拔高,时有冻害,2016年异常寒冷,冻害调查结果表明:上杭观音抗寒分数值仍可达到4.25分,少有冻害,抗寒性较强,适合在闽西种植;旱害基本为0,茶饼病、炭疽病基本为0,茶小绿叶蝉4.90分。
3.6 无性繁殖能力与栽培试验
试验表明:上杭观音无性繁殖能力较强,扦插成活率达到82%。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闽西高海拔地区只要加强苗圃管理,做好覆盖工作,扦插成活率可达75%。
上杭观音属半乔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树势较高大,树冠半开展,主干较分明,分枝稍高,分枝尚密,枝条粗壮,略斜生,节距较短。叶形多为阔椭圆或近似圆形,嫩芽梢淡绿微紫,毫少。萌芽期大多在3月下旬,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下旬,育芽能力强;上杭观音制乌龙茶品质较优,也可尝试制红茶。抗性较强,特别是抗寒和抗病能力较强,无性繁殖力较强,适合在闽西种植推广。
[1]童启庆.茶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6-28.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