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

2017-07-05 13:02李明明李汉广
福建茶叶 2017年7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产学研茶叶

仇 瑛,李明明,李汉广

(1.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高职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

仇 瑛1,李明明2,李汉广1

(1.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高职茶叶专业作为工科类专业,其培养模式创新也成为当前研究重点,新培养模式涉及方面较广,其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本文首先介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其次介绍高职茶叶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趋势,最后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完善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保障机制进行阐述。

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高职院校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高职院校陆续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当前情况下,取得不少成就。高职茶叶专业作为工科类专业,其培养模式创新也成为当前研究重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工科类专业通用的培养模式。然而,新培养模式涉及方面较广,其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推进高职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本文以高职茶叶专业为例探讨相关保障机制。希望为培养高职茶叶专业优秀人才做出一份努力和帮助。

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概述

1.1 高职教育的定位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我国特殊国情下,我国出现这种介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又兼具两者特点的教育类型。从培养目标来说,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性、工程型人才为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等教育以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鉴于当前经济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因此,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是,严格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依然是职业教育。

1.2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观点

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主要存在三种代表性观点,为了清晰明了的介绍,汇总成表1。

表1 三种代表性观点

2 高职茶叶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趋势

2.1 高职茶叶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1 生产企业规模较少、实习时间和生产周期不吻合

除非个别省份,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种植基地更是分散,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较少,因此,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只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

生产单位加工时间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而实习时间多安排在夏季或者冬季,这两个时间段之间不一致,实现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茶叶加工的全部过程。

2.1.2 高职茶叶专业教学条件简陋

当前,高职茶叶专业教学条件不高,所需教学配置并不齐备,院校所设立的实践基地基本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工序简单。

2.1.3 学校缺乏对口教材、实习单位老师理论知识不充分

当前学校普遍使用原有教材,实习教材更是不完备,根本没有办法将知识和实践相关串联,形成实践能力,即不了解茶叶完整工作过程。

专业老师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差,实习单位老师多数是从操作岗位选拔而来,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理论知识欠缺。

2.2 高职茶叶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介绍

“工学结合”、“产、学、研”等创新培养模式将成为建造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趋势。上个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FrederickTerman)最早提出“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倡导建立智力和工业界的财力结合起来的斯坦福科学园,这是严格意义上第一个产学基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试点产学研合作,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产学研合作,并实施了众多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府因素尤其是地方政府开始参与产学研模式中来,形成多方参与、联系紧密、效果更好的新模式。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发展,共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高效培养。

3 高职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保障机制的探讨

高职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培养途径创新,为了保障这些创新的落实,其保障机制主要有专业设置保障机制、课程安排保障机制、师资力量保障机制、实践基地保障机制。

3.1 茶叶专业设置的保障机制

专业设置是极为复杂的教育活动,其设置定位、人数及培养方向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做好专业设置方面的工作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最基础保障工作,对茶叶专业也不例外。茶叶专业设置目标为:茶园基地管理人员、茶叶加工人员、茶叶销售人员和茶艺师。设置具体方向需要经过科学探讨,实现相关专业方向符合社会需要。

3.1.1 政府方面的工作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区域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高职教育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合理调研和把控当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管理、监督、评估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专业设置能最大程度贴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例如,当地政府准备扩大或者提升本地区茶叶行业,当地政府就应该与当地高职院校协商设置相关专业,并在设置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3.1.2 学校方面的工作

了解和领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学校专业设置工作的核心,积极与当地政府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沟通,根据学校人才储备、软硬件调教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部目标。例如,当地茶叶行业集中在茶园种植方面,学校就应该就政府政策、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合理调整茶叶专业培养方面。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应该尽量避免设置脱离学校实际的专业和昙花一现的方向,学校就不具备相关师资队伍,盲目的上马茶叶专业,其培养模式一定不符合社会需要。

总之,在茶叶专业设置保障机制中,政府和学校应该紧密配合,根据行业需要和经济发展趋势,发挥和扶持优势条件,确保茶叶专业设置合理科学,为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3.2 茶叶专业课程设置的保障机制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设置要使学生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符合新经济时代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是当前,茶叶专业教育课程设计还存在对口教材不充分,重理论轻实践操作,因此,专业课程设置成为茶叶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创新的部分,制定相关实用性比较强的教材。

3.2.1 政府方面的工作

社会需求的大趋势是由政府掌握或者引导而来,通过具体企业来体现,政府需要将这种体现和趋势明确地告知相关院校,尤其是茶叶行业,地域限制性比较强,其发展必然受到政府及政策的影响,因此政府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行监督和把控,确保相关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前瞻性。政府还应该积极协调和优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确保课程设置中实践部分的落地。

3.2.2 学校方面的工作

茶叶专业是工程性质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更多是实践性为主的应用人才,因此应该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适应创新型设计人才发展的教学模式和特色课程体系。教学课题应该引入多样化,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层次强化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引入的方式,构建出着眼于教学、教研、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全周期式”人才培养体系的,体现拓宽基础、注重创新、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企业课题、科研课题、实际项目、竞赛形式等引入课堂,妥善处理好基础与专业、设计理论教学及设计能力实践、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教与学等的关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提高综合化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中以“学”为中心,强化创新实训。即依托企业实际项目,补充或完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将企业实际项目直接引入课堂教学,或将企业项目经过改造后形成案例融入课堂实践训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改革。通过与合作企业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workshop建立。

4 师资力量的保障机制、教学实践基地保障机制

4.1 师资力量的保障机制

新的培养模式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专业院校深化与行业企业融合程度,为教师提供参观考察、交流与培训;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互访;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课堂担任专业导师;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政府应该为这种师资力量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4.2 教学实践基地保障机制

教学实践基地是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具备的条件。当前教学实践基地主要有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种形式。茶叶专业教学实践来看,校内实践基地普遍简陋落后,校外实践基地走形式情况严重。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实践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将校内实践基地完善起来。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规范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多方面努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相关培养机制,学校创造出满足校外实践的条件和提高吸引校外实践的能力。

总之,鉴于茶叶专业现实情况及社会需要,铸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创新,创新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政府、学校、企业各个方面都应该做好各自工作,保障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顺利落地,并积极对相关保障措施机制进行评估和改进。这必将为建造行业发展提供适合人才提供良好基础。相信,随着各方面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茶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真正发挥其作用,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茶叶人才。

[1]石定环.加强产学研合作 打造“三一”核心创新力[J],中国科技产业,2012(7):20.

[2]陈红梅,吕立志.提升大学创新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2(2):165-166.

[3]丁红燕.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实践[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7):8-10.

[4]王秀敏,王刚,肖丙刚.基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98-100.

[5]刘勇.转型升级形势下高职院校对铸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时代,2013(5).

[6]吉雪亭,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6(3):27-29。.

[7]刘辉,黄俊鹏.论基于工学结合的“135”人才培养模式之理论构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05-107.

[8]钟秉林.努力开创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A].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

2016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批判性思维研究编号:Hnjg2016-82

仇 瑛(1983-),女,江苏大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逻辑学教学、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产学研茶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香喷喷的茶叶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