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探讨

2017-02-04 10:39刘莉
福建茶叶 2017年7期
关键词:陆羽互文互文性

刘莉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

《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探讨

刘莉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

《茶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陆羽正因写出了这部著作,而被称之为一代茶圣。《茶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介绍茶叶知识最为完整和全面的专著。而将《茶经》进行忠实全面的翻译,能够让我国这部伟大的著作流传海外,让更多的世界友人了解我国的茶文化,弘扬我国的茶文化,也为中外友好交流提供一个平台。本文就是围绕《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进行探究。

《茶经》;互文关照;探讨;研究

《茶经》这部著作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茶文化知识的深刻理解,蕴含了茶道精神,它可以被称之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这部著作中的很多内容与其他的文本相比都存在着互文关照的联系,所以,理清互文内容对于原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茶经》主旨,让翻译更加准确。本文就是针对《茶经》的互文关照进行探究。

1 《茶经》概述

《茶经》对于全世界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部著作,它是第一部全面介绍茶的著作,被誉为“茶百科全书”。在这本书籍中详细地描写了茶叶生产的历史、茶叶生茶的起源、茶的现状、茶的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以及茶道原理等,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本书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我国的茶文化。

1.1 作者

《茶经》的作者是唐代陆羽,名疾,年幼时曾被托付于佛寺,从小他就聪明好学,长大之后他的知识十分渊博,诗文写得都十分出众,并且为人清高,视功名如粪土。他曾在太子太学就读,后来被封为太常寺太祝,但是,他没有去就任。在安史之乱之后,陆羽隐居在浙江一个叫做苕溪的地方,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他对茶产生了浓烈的研究兴趣。他在茶间亲自调查和实践,并对前人的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研究,最后创作出了惊人之作《茶经》。这一著作的铸就,成就了他“茶仙”的地位。

1.2 内容

《茶经》总共被分为三卷,大约七千字。在上卷中,第一部分描述了茶的起源、形状、功能、名称以及品质;第二部分描述了茶具,也就是采茶、制茶和饮茶的器具,如茶篮、茶灶以及茶棚等。第三部分讲解了茶的制造方法,如茶的种类以及茶的采制方法等。在中卷中,第一部分描述了煮茶和饮茶的器皿,总共包括二十四中饮茶用具。在下卷中,第一部分讲解了煮茶的方法以及煮茶时对于煮茶用水的选择。第二部分讲解了各地饮茶的不同风俗以及饮茶的相关历史。第三部分讲解了古往今来茶的相关故事以及茶的药效等、第四部分,将我国唐朝时期的茶区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了八个产区,并对八个产区所产的茶叶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第五部分,对采茶和制茶的用具的环境进行了描述。总而言之,《茶经》这部书籍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以及茶的饮用经验等,并详细的论述了茶叶的起源、生产以及饮用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茶经》这部书籍,传播了我国茶叶的科学知识,并促进了茶叶的发展。

1.3 评价

《茶经》这部著作一经传出,就震惊了世人,当时的人们竞相传抄这部惊人之作。在《新唐书隐逸转》中记载:“陆羽著《茶经》后天下人益知饮茶矣”。当时的卖茶的人们将陆羽做成陶象放置于灶台上,将其奉为茶神,由此可见陆羽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茶经》这部著作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自唐朝以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因此,对《茶经》进行全面的翻译,能够让世界各地更多的喜欢茶的人一起来读懂茶的历史,感受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进而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2 《茶经》与互文关照的关系

虽然我国,《茶经》已经具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的用语习惯,词意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外国人读《茶经》这部著作,即使是中国人读起这部著作来也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想要读懂《茶经》,必须要在充分理解茶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的当中,毫无疑问,一定要使用到互文性理论。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一方面必须要通过重点查找原文的互文信息,以此来帮助读懂文本,另一方面需要翻译人员吸取前期翻译作品的意见,然后更好地进行作品的翻译。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发现,互文性在文中出现大抵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第一种就是将其他的文本直接到引用于本文本当中来,通过引号这一符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第二种,就是在文本中引用一些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第三种就是拼贴的方式,它是指将另一文本的内容引入到本文本当中来的时候,适当的加以改造,甚至使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表达,将其应用到新文本内容当中来。第四种就是嘲讽的模仿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仅体现于西方的文学作品当中,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后来众多的小说作品当中。然而互文性理论第一次被应用于翻译方面,则是由Hatim&Mason提出,它将互文性翻译理论从语境三维度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互文性翻译理论的三要素。翻译本身就是将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转换。在《茶经》这部著作中包含着很多有关于茶的知识,里面也蕴藏着很多的互文关照信息,这些信息既需要读者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解读,也需要翻译人员进行正确的翻译。因为对于翻译人员而言,他们本身既是读者,也是解释者,创造这和翻译者。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们要相更准确将原文本信息的内容翻译出来,就必须要参考原文文本在原语文化中的互文关照,也就是说翻译人员必须要阅读更多的与《茶经》这部著作有关的其他文本。

互文性理论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著名的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自己《词、对话和小说》这部著作当中提出来的。在这部著作中所标明的观点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可以被文本化,而经济、政治、社会之间都存在着互为文本之间的联系。我们更简单地说,也就是在这一文本中出现的东西也可能会在另一文本中出现,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引用和借鉴。能够帮助作者扩展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茶经》这部著作中,它作为一个十分明确的文本,在其中它就引用了《方言》和《晋书》等。而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查找,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和多维度地去了解《茶经》这部著作,感受到其所处时代的特点,也能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原书的思想。相应的这也就对《茶经》的翻译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茶经的翻译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掌握大量的英文词汇,对于茶叶的专业知识又必须了解的比较透彻,同时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文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在应用互文性理论对《茶经》这部著作进行翻译时,能够将其中的互文性信息挖掘出来,然后再与《茶经》进行对照分析,进而保证自己在翻译《茶经》的时候能够正确地理解语义结构,文词意韵等,使翻译出来的文本最大程度还原了原文本。

3 《茶经》中的互文信息

根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能够找到的关于《茶经》的全文译本只有两种,第一种是1974年所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收录了FrancisRoss-Carpenter这一版本,第二种是2009年姜欣教授所出版的《茶经》版本,这一版本的认可度比较高。在这一版本中主要就是以互文关照为主。首先是对《茶经》书名进行了互文关照,尤其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认为我国的文化书籍带有一定的神秘性,所以在翻译书籍名字时所用的词汇不够明确,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误解。在翻译《茶经》这个书名时,都将其翻译为“The-Classicoftea”,使用“Classic”这一词就是为了摆脱宗教的色彩。其次,《茶经》目录翻译中也运用了互文关照,例如在翻译“一之源”时,“源”的翻译在Francis版本中被翻译成为“Origin”,而姜的版本中翻译成了“Provenance”。两者进行比较的话,前者的意思是“出身”、“起源”,后者的意思为“原产地”、“来源”。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更加具有广泛性。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对《茶经》这部伟大的著作进行翻译研究时,一定要注重对互文关照信息的挖掘,充分的应用互文性理论,最终做好《茶经》的翻译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1]姜欣,杨德宏.《续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92-95.

[2]张晓航.《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J].福建茶叶,2016,05:379-380.

刘 莉(1981-),女,汉族,四川郫县人,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陆羽互文互文性
陆羽品茶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不捧场的好朋友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第一次放孔明灯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