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2017-05-04 19:38王先良
旅游纵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茶经禅寺陆羽

王先良

早年与几个朋友去过浙江余杭的径山寺,与其说是烧香,不如说是爬爬山,领略一下径山的风光,顺便在山脚的小饭店吃点土菜,喝点小酒,买点径山茶,总之没有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最近妻子送我一本线装本的陆羽《茶经》,读完之后就勾起了我对径山寺的兴趣,闲来无事就研究起径山寺的来历,想不到径山寺居然还有那么辉煌的历史,我便有了一种再上径山的冲动。

我家所在的良渚文化村离径山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径山寺是最早的名称,现在的称呼应该叫径山万寿禅寺。杭州人都知道灵隐寺,不一定知道万寿禅寺,其实老底子万寿禅寺比灵隐寺更有名,在唐朝是江南第一名刹。这次径山行,我对万寿禅寺的历史、径山茶、陆羽和《茶经》有了更深的了解。

径山寺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径山的显赫历史

径山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是天目山山脉的东南余脉,最高峰海拔769米;有霄峰、鹏勃峰、朝扬峰、大人峰、晏坐峰等五峰屏立,以霄峰为最高。径山顶上古树参天,古柏苍松,柳杉银杏,蔽天翳日。五峰之前更有御爱峰,在此可仰望峻峭群峰,俯瞰江河湖湾。据史书记载,宋高宗赵构曾在此流连忘返,故名“御爱峰”。据史载,清圣祖玄烨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第四次南巡时,顺道上径山,由松沅房僧人白峰世鉴迎驾奏对,颇得圣心,玄烨亲书“香云禅寺”四字,改悬寺额。传说乾隆帝弘历也曾到过径山,合抱过粗壮的柳杉,所以有南宋诗人范成大曾赞柳杉为“寿木不知秋”。至今,径山古树竹林汇如碧波林海,仍具有诱人魅力。

现在上径山山顶已经修了沥青公路,虽然人行的台阶小道还在,但已经很少有人走了。开车上山虽然方便、快捷,但缺少了一种体验陆羽当年原始生活的乐趣,我还是更喜欢从小道走上去,带着水,背着相机,慢慢地爬上山顶,虽然流了一身汗,但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的时候,油然产生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活。

万寿禅寺的来历和磨难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相传法钦禅师在径山之顶,结草为庵、传法修行、名声日隆、朝野皆知。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唐代宗下诏赐建径山寺。南宋时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径山寺原属佛教的“牛头派”,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兴“临济宗”,因其道誉日隆,香火鼎盛,规模极为宏大,有寺僧1700余众,寺庙建筑1000多间,为全国著名古刹之一。宋嘉定年间,万寿禅寺被列为禅宗东南“五山十刹”之首,居灵隐、净慈、天童、阿育王等江南名寺之前,由此名扬四海,成为“东南第一禅院”。海内外佛徒奉径山寺为“临济宗”祖庭,历代帝王显贵、诗人墨客、求法僧人纷至沓来。

    道渊亭安奉着径山第34代住持佛鉴无隼禪师,以及其日本弟子圣一国师的法像,昭示着径山宗风传衍的祖师禅法

径山万寿禅寺自法钦开山至民国时期,共经历8次毁建,两次大修,但“所复原远非旧观”,一次比一次衰落。1949年后,径山万寿禅寺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圮,“文革”时进一步受到破坏,原有寺院荡然无存。“文革”后,为保护永乐大钟曾建造过钟楼,并将3尊铁佛和“历代祖师名衔”石碑供于钟楼。1991年钟楼失火被毁,仅剩寺前宋孝宗御碑。现万寿禅寺仅剩钟楼一座,内悬明永乐元年大钟一口,宋代铁佛3尊,元至正年山历代祖师碑一块,真可谓多灾多难。2008年,径山寺复建工程开始实施,每年还有数批日本僧人来寺朝拜寻宗。2010年10月,径山寺复建工程奠基。

径山茶的渊源

自古以来,饮茶与参禅密切相关。相传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修炼了九年,有一次竟沉睡了,他醒后十分后悔,割下眼睑扔在地上,却长成一株茶树,达摩摘取茶叶以热水冲饮后,消除了睡意,完成了面壁十年,修成正果,创立禅宗。此后,凡佛徒打坐入定、诵经念佛之时,饮茶以解渴提神,渐成佛门风尚,大凡名山古刹之僧人,都劈山植茶以供饮用。

径山山高林深,雨露充沛,相传法钦禅师曾手植茶树数株,逾年即蔓延山谷,僧俗共享。自古径山茶就以优质闻名。据《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俗语‘雨茶者,以小缶贮送,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与里山坞,出产都多传,至霄峰尤不可多得,出自径山四壁坞者色淡而味长,出自里山坞者色青而味薄。”宋时径山茶就与天目茶齐各,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意为兼有龙井和天目茶之美。径山僧人常年饮茶参禅、以茶待客,逐渐形成一套礼仪规范,是为“茶宴”。佛门高僧与来访者沿围坐炊具茶具,盘膝打坐,饮茶论经,议事叙景,有时还鉴评茶叶,称做“门茶”,有时用开水冲泡粉末茶研制饮用,称为“点茶法”。日本僧人传承并发展了径山“茶宴”礼仪,形成了今日之日本茶道的一个重要流派,日本人借茶道以修身养性、参禅悟道。

陆羽其人

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茶文化,吸引茶圣陆羽在此长住。陆羽(生于公元733年,卒于公元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拾得并抚养长大。陆羽虽生长于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对茶道特别感兴趣。陆羽19岁时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起,陆羽周游神州各地以实地考察茶事,先游巴山峡川,后至江 南水乡,一路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陆羽行至余杭径山,即为径山山水茶叶所吸引,长期隐居此处茶乡。他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品茶鉴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而归。陆羽以茶农为师、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

陆羽既采集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又广采博收前代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学特长,耗费数十年之心血,终于在径山完成了传世专著《茶经》。《茶经》一经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为后人传颂和发扬。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经》的内容及意义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茶经》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籍,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技能。

陆羽在所著的《茶经》中,详细介绍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等内容,还论述述了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茶经》共3卷10章,7000千余字。十章目次为: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時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40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11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陆羽直接推举浙江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江苏宜兴的阳羡茶为上品,此两茶均被列为贡茶。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十之图,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径山万寿禅寺正门,两边刻有唐代古刹四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孔孟之道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则被贬为“杂学”。陆羽则独辟蹊径,将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饮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开创了茶文化。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淡泊名利、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

陆羽坐

此次的径山之行,让我们亲身感受了径山寺、径山茶的魅力,也在回顾历史、体悟人生的过程中深深为陆羽和他的《茶经》所感动、所折服。岁月似光影、似流水,斑驳陆离,奔流不息,不管时光如何变迁,陆羽始终以一种飘逸淡然的形象镌刻在历史的篇章里,鲜活在世人的脑海中。

猜你喜欢
茶经禅寺陆羽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雨中游禅寺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
营养学中看《茶经》
万物皆有灵
陆羽弃佛从文
陆羽弃佛从文
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