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框架下探究汉英口译水平的影响机制

2017-02-02 01:34王阿晶
大连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语料库

王阿晶,满 意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释意理论第一个阶段强调学生对源语言(source language)的理解,这也是我国本科阶段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内容,多数同学经过训练大都可以成为合格的理解者,汉英口译过程中很少出现理解层面的难题。对于本科口译学习者来说难点在于“脱离原语言外壳”和最后的“表达”阶段,这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原语言外壳”过程实际上是译员个人重新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对源语意义进行解释与编辑的过程。由于口译对时效性的要求,译员必须在头脑中迅速完成这一过程。“脱离原语言外壳”为最后阶段的输出表达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译员才能完成最后的“表达”阶段。这一过程虽然短暂,却十分复杂,而且会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学生的口译过程中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又有怎样的作用机制?这些机制又是在释意理论所描述的口译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发生作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

项目组为了在释意理论框架下探究影响汉英口译水平的机制,进行了“口译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研。此次调研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在各电子终端上发放。本次调研共收到来自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黑龙江省等6个省份,包括大连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宁波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在内的十几所高校的178份有效问卷。问卷中的21个问题都是围绕英语口译学习的相关影响机制设计的。本次调研,分三个步骤进行:问卷制定,发放问卷,资料整理。

1 调研过程

(1)问卷制定。通过收集整理释意理论相关的文献,分析出可能影响口译学习的相关因素,设计出了针对汉英口译和英语演讲关系的21个问题,并对问卷填写人加以提示和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2)发放问卷。利用寒假时间,小组成员将设计好的网络调查问卷进行定点发放,确保了问卷填写者都是对英语口译学习有极大兴趣的学习者,力求保证调查对象定位的准确性和问卷的真实有效性。

(3)资料整理。开学后我们进行了问卷回收。在回收的178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统计总结,得到了问卷分析条形图和饼状图。数据显示,在171位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17位同学在汉英口译实践与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工作量大难以承受的问题;104位同学遇到了语料库积累不足的问题;140位同学遇到了英语思维能力差的问题,等等。数据统计如表1。

表1 数据统计表

这些因素实际上可以构成影响汉英口译过程的四个机制:1)通才知识储备和语料库积累;2)英语思维机制;3)语言表达能力机制;4)认知负荷。

2 调研发现

综合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影响学生汉英口译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也是不同的。为了能更清晰地展示释意理论框架下口译的作用机制和不同因素对口译过程的影响机制,项目组制作了图1:

图1 影响机制

现将“脱离原语言外壳”这一抽象概念细化成三个具体的三个步骤:理解、转换、语言组织。勒代雷在《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中提到在“脱离原语言外壳”这一层面上的理解是“非语言的理解”,而是对语言所传达的“交际意义”的理解[1]22。我们可以把发生在释意理论第二阶段的这一过程也标记为“理解”;在即席翻译中,勒代雷谈到译员之所以能够记住词意之间细微差别,是因为在词语消失之前,译员就已经完成了词语意义的转换[1]40,克服了话语的转瞬即逝,我们把这一词语的转换过程标记为“转换”;最后,仅仅是抓住了思想或是语言形式还远远不够,译员还要创造性地表达译语,完成释意理论中的第三阶段“表达”,还要使听众能够完全理解并感受到发言人的主旨感情思想[1]41,这就需要译员有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一点标记为“语言组织”。

如图1前文提到的“通才知识储备和语料库积累机制”在 a.“理解”阶段发生作用。鲍刚从脑神经学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把a.“理解”过程概括成人脑神经突触刺激相关大脑信息区域,进行生物解码,激活有关信息的过程[2],这里所说的信息区域和有关信息就是大脑储存通才知识和语料库的关键部位。①“通才知识储备和目标语料库积累机制”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作用。这一生物化学密码的解释过程实际上就是源语言被理解后刺激目标语语料库的过程。如果语料库积累不够充足,这一反应过程就无法发生作用,最后导致译员无法用目标语语言理解口译话语;如果语料库积累充足,并且译员能够熟练运用,那么这一过程就十分顺利。这就是“通才知识储备和目标语料库积累机制”的作用位置和作用方式。

b.“转换”阶段强调的是如何将汉语转化成地道的英文而不是中式英语。人类语言并不是一个个词汇堆砌而成的,用的时候一个个拿出来,而是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根据语言规则来完成话语组合[3]。先前的语言、语料库与通才知识积累是理解源语信息的基础,译员要在这个基础上建造房子。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人称、词汇、时态、句式的选择,还要注意语法正确与否、语段的前后衔接。由于口译对时效性的要求,译员没有时间将这个过程一步一步慢慢完成,整个复杂的过程都需要在短短几秒甚至瞬间完成,译员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与能力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复杂的工作呢[4]?本杰明·布鲁姆在认知理论中提到了英语思维:对英语掌握程度极高,可使用流利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5]。由此可见强大的“英语思维”能让译员在短时间内完成语言的“转化”,形成一种本能的反应模式。

传达“交际意义”少不了最后的“语言组织”阶段,在此阶段译员要将b“转化“阶段转化完的零碎语句组织成能传达完整意义的语段,这一阶段需要③语言表达能力机制发挥作用,译员需要用目标语将源语言所要表达的逻辑和意思(sense)尽量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译员能否在短时间内组织出完整的能够传神达意的语段,并且能否让听众听懂并理解。在完成b“转化”阶段后,译员调用语言表达能力将零碎的语料进行加工,组合成有意义的语句,达到释意理论中所说的传达“交际意义”的目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译员组织的话语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十分自然流畅;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译员组织的话语会显得啰嗦、笨拙,有时还会让人难以理解。综上,释意理论中最后的输出表达阶段依赖于译员对语言的整合与诠释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能力机制决定了译员的表述思路是否清晰流畅,译员在平常训练时不可忽视这一机制的作用。

④“认知负荷”作用机制贯穿整个口译过程,是作用始终的影响机制。吉尔的认知负荷(Effort Model)认为:口译消耗人的脑力能量(Mental Energy),而这种能量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这种能量的限度,译员的口译质量就会下降[6]。从释意理论的观点来看,口译是一个看似短暂实则过程复杂的工作,在三个阶段中译员大脑进行多项复杂工作,承担着相当的工作负荷。译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大脑承受能力,尽量避免让大脑超负荷工作,工作量一旦超出大脑的承受能力就会在短时间内影响译员的认知能力,对从“理解”到“语言组织”的过程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学生译员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大脑认知负荷能力的提升,使其成为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机制。虽然认知负荷不是主要影响机制,但是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口译的成败。口译是一项辛苦的脑力劳动,如果认知负荷能力差,会直接影响未来能承担的工作量,对译员的口译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3 调研总结

3.1 学校层面的问题

很多地方高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而口译没有实践是训练不成的,因此学生在口译课堂上由于水平不够高而越来越紧张,而使学生在心理层面也受到了影响。在口译课堂和活动结束后,学生失去了与口译活动的联系,不能形成一个集课前,课时,课后的练习模式,这样很容易使老师同学课上所做的努力收益减半。

3.2 学生自身的问题

翻译训练,尤其是口译训练中的日常积累至关重要。丰富的语料库与词汇量都应该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学习中积累下来。很多学生由于产生了学习惰性而做不到这一点,这对与翻译学习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学生的输入量不够,导致没有足够的通才知识积累,达不到一名合格译员的要求;除此之外,语言表达能力对口译效果的重要影响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原因,学生往往会把学习重点放在英语理解能力上。好的译员必须具备以下能力:语言能力、认知力、思维能力、口译能力和交际能力[7],所以学生译员需要全面培养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 解决方案

要想合理利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这4个机制,并让它们在汉英口译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然而,仅仅是课堂训练完全是不够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课前、课堂上、 课后的全方位训练体系。

项目组现拟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建构主义支架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口译具有即时性和现场灵活性的特点,所以通过搭建支架营造口译模拟场景,充分让学生体验现场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口译训练环境[8]。各种形式的实践口译可以提高译员的理解能力、笔记能力、推导、归类、概括能力及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了解与感悟能力。

(1)课前

把课堂教学定位成 task-based,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所有课堂作业、课程的复习与预习。将学生按语言水平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准备,最后在到课堂上以演讲形式展示。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大量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积累语料与通才知识。在课上训练时实战应用,准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

(2)课堂上

加大学生的口译表达训练。多数学生善于听而羞于说,鼓励学生多进行口头练习。课堂上记忆训练与表达训练结合,笔记训练与表达训练结合,利用口译记忆训练和笔记训练中的信息逻辑分析,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通过做presentation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增加通才知识积累。释意理论认为,译员在一定意义上是公众演讲者,其语言的组织经常在瞬间做出决定,所以,译员要在口译过程中充分调动全部的语言和知识资源,运用各种技巧,利用包括讲话人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非语言信息,做出综合判断决定采用何种句式、何种修辞使自己的表达符合逻辑、准确与清晰。课堂上,实地模拟各种口译现场场景,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语境和训练环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有机地消化课堂内容,还能通过现场演练学会如何在观众面前得体地进行口译表达,并能针对各种现场出现的问题做出应变处理。同时,没有口译任务的学生担任观众和评委,对译员的表现记录、评价、分析。训练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口译中的临场发挥和灵活应变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口译的质量。训练学生克服怯场心理,鼓励其敢于在公众面前发言,做到表情自然得体,语速适中,眼神和听众有适度的目光交流,没有不良的口头语和手头动作。课堂上,无论是执行口译任务的学生译员还是担任点评的观众都有针对性地培养了表达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译员的即席表现和学生观众与评委的评价分析做出系统的总结。课堂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即是学生课下练习的重点,这帮助学生明确了任务,提高了自我训练的意识和针对性。

(3)课后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英语演说家工作室,INIT口译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英语演说家工作室,负责老师每周都会布置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两项任务。命题演讲主题多样,学生在课下准备命题演讲的时候会查阅相关资料,积累相关词汇,这样一来学生的词汇量也得到提升,通才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即兴演讲锻炼演讲者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反应能力,两种训练方式结合,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进而提升口译能力。

5 结语

释意理论为我们提供研究汉英口译的理论框架,清楚定位目前学生口译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项目组的调研结果提供了来自学生的第一反馈,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学生汉英口译的四大机制,并且有针对性的设计出初步的训练方案,提高学生的口译学习兴趣,与口译水平。进一步具体的解决方案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探索总结。

[1]玛丽雅娜·勒代雷, 著. 刘和平, 译.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1.

[2]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13-114.

[3]刘和平. 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7): 7.

[4]刘和平. 法国释意理论: 质疑与探讨[J]. 中国翻译, 2016(4): 22-23.

[5]洛林·安德森.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56.

[6]胡岑卉.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对口译质量研究的启示-以物流口译为例[J]. 长沙大学学报, 2016(6): 88.

[7]覃美静. 释意学派理论与口译教学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7(24): 112.

[8]王阿晶. 支架理论在口译课中的应用[J]. 大连大学学报,2012(4): 88.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