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体”的前世今生

2017-01-27 20:13沈原一
华夏文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同体书画艺术书画

□ 沈原一

“书画同体”的前世今生

□ 沈原一

中国书法与绘画这对姊妹花,植根于华夏大地之沃土,双双得以茁壮成长,进而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内的两朵奇葩。

关于“书画同体”的说法,古已有之。若上溯至盛唐,张彦远早在其传世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引述过:“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并明确地指出:“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后至元代,赵孟頫因在《枯木竹石图》上的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他竟被视为最早提出“书画同源”理论者。实际上,从其诗中原句看,他写的明明是“书画本来同”。这样看来,后来的所谓“书画同源”与先前的“书画同体”如出一辙,应是一回事。而在清代杰出画家石涛的遗著《苦瓜和尚画语录》第17章里,亦有“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之说。其寥寥数语,可谓言简意赅。

据1998年代举行的“全国美术界书法研讨会”之纪要,可知“书画同源的涵义层面大致有三个:一是书画在原始先民草创之初本无区别;二是宋元文人画兴起之后,更加强调绘画中的书写精神和以书入画、以书论画以及相对抽象的笔墨意义;三是在当前中国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由传统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期间,现代书法和国画有时更为模糊彼此的界限,有了更大的转换自由”(语见《美术报》通讯《画家要加强书法修养——全国美术界书法研讨会综述》)。

相传自仓颉造字后,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确实在很早的时候便昂首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前列。今人推测历史上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800至前2500年间)的象形符号可能对原始汉字产生过一定影响,由此来估算,汉字开始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如果要分析汉字的起源问题,就必须关注黄帝所处的时代,传说中汉字创造者仓颉便是黄帝的史官。其实,汉字实乃吾国古代先民集体智慧之结晶。如此浩大的汉字发明工程,绝非任何个人行为所能包揽。

原始的象形文字则具有自身与生俱来的表意性。现今,我们有幸能见到的商代甲骨文和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其中的日、月、马、鹿、鱼、舟、子、女等象形文字,可谓是一些概括而具有鲜明特征的简笔画。而这恰如清代道光年间举人周星莲在其书论《临池管见》中谈及的那样:“前人作字,谓之字画。”

想当年自己刚进大学就读的时候适值“八五新潮”前夕,因接受了“书画同体”的观念,故令自己得以返璞归真,回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原始状态,于是发现了华夏书画艺术的真谛,从而亦找到了自己进行绘画创作的新途径。

基于对古人“书画同体”和“应物象形”理念的认同,笔者今借古老的汉字入画,并在绘画实验中赋予其新的血液;即以今人的心智,创造性地运用汉字的象形特点,强调其绘画性,遂以“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的崭新面目出现。这样做既有别于现代书法的方法,也不同于当代画坛已有的“书画合璧”之形式,似乎更契合中国书画艺术的内在精神。

由于国人在写字与作画时,特别讲究其文化品位和笔墨趣味性,而今已有人在研究书法与文化形态时发现:“汉字所具有的‘诗性智慧’转化成为开启了线的审美意义的‘诗性文字’。‘诗性文字’之转化成为特定的线条墨迹,当然离不开书写。”(语见马钦忠著《书法与文化形态》一书)因此,在从事“书画同体”创作时,不仅要追求线条之流畅,而且要讲究笔墨之韵味,此乃古人所谓“书画之理,元元妙妙,纯为化机” (以上所引为清代张式所著《画谭》中一语,因清朝臣民为避康熙帝名玄烨之讳,而改“玄”为“元”,故此处“元”字当作“玄”解,所谓“元元妙妙”实为“玄玄妙妙”)。

起初在大学时代,我先从“生肖系列”入手,一方面力求自己在画面上所表现的“书画同体”之图像能够形神兼备、笔墨到位。另一方面自己可以意存笔先,让功夫显现于字外。例如:试将“贺”字巧妙地变成可爱的猪形象,虽说此仅为其中之一例,但却较好地体现出了“字为心画”的要旨。后来,我则重新作《贺》一图,并被作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国画作品选刊于《海上画坛》一书。

笔者曾用“论语”二字为孔夫子造像。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其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历代研究、了解孔子的主要参考书。因而以“论语”二字为孔子造像,可谓是恰到好处的。所幸的是,该画像问世后不久,其初稿便获《上海教育报》发表;其定稿则被用于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论语五连环》一书封面设计,从而得以两度与广大读者见面,均是沾了孔夫子的光。

此外,笔者还煞费苦心地选用“仁”、“爱”、“德”等字,为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论语五连环》一书作“书画同体”式插图若干,以期读者在享受新的视觉体验之余,凭借脑际中残留的形象化之艺术图像,体验“画乃心印”之古理,继而更进一步地加深对儒家思想内涵的理解。

笔者在进行“书画同体”艺术实验30余年间,还认识到:画家完全没有必要将这种作画方法局限于汉字的范畴,诸如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等等,只要能为自己经营的画面所用的东西,皆不妨拿来一试。

在农耕时代曾有人担心:一旦人人都执笔写字,中国书法其道可微。不料,现在处于高科技时代,人们过分依赖电脑,以致书写水平直线下降。而在此前的几十年里,伴随着西风东渐,国人的书写工具也悄然改变,钢笔、铅笔、圆珠笔逐渐替代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毛笔之功用。偶读倡导说真话的著名作家巴金撰写的一篇散文,其中这样写道:“有位朋友笑我写字不如小学生。他讲的是真话。我从小就很少花功夫练字,不喜欢在红格纸上填字,也不喜欢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写,因此毫无成绩,这是咎由自取。”(语见《巴金散文》一书)这实际上是发生在同时代多数人身上的事情,只是别人不愿自我剖析并公开承认,唯独巴老勇敢地站出来现身说法而已。不过,仅在这段话里,明眼人不但可以看到现代人个人主观上存在的自身原因,还能够发现近现代课堂书法教学上客观存在的缺陷,以致学生不喜欢描红习字,也不喜欢老师手把手地教。可见这些招数显然是教得吃力不讨好呀!况且在我们的周围,很难找得出哪个人是经课堂书法教学而致书艺大进者,这不能不被归结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教学中之一处败笔。

在2015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里明确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有道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近年来,笔者在课堂上面对一张白纸般的学生,向他们灌输“书画同体”的观念,启发他们运用“书画同体”的原理,活学活用地开展一些实验性的探索,让学生借此机会以发散性思维与古人对话。

如今,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徽的相继出现,人们对“书画同体”的艺术形式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如果通过“书画同体”这个载体,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兴趣,使他们开始喜欢上中国书画,继而沉浸于笔墨氤氲之中乐此不疲,那么,21世纪中国书画的薪火相传就不会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迄今为止,这还不过是我等中华书画艺术的承上启下者心底的一个美好愿望。吾辈深知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君莫道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将上下而求索,尽力将“书画同体”发扬光大。

(作者:上海市上海成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邮编:200030)

猜你喜欢
同体书画艺术书画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2018-2019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年度回顾与前瞻
欲知二力可平衡 是否同体首看清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李小宁 书画艺术
郭群书画艺术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
比较法在《“荷”专题》教学中的应用
小小书画廓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