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雪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论中华文化的内向涵化
——兼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王映雪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中华文化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路途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力量。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一书,就从多个时空角度观察中国历史与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进行论述。本文拟立足于书中所述中华文化的内外动态变化,浅析中华文化的内向涵化的机理和结果。
中华文化;内向涵化;本土化
中国文化圈一直处于一种不断扩张的状态,由中原的中国,扩大为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以致世界的中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如此发展,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的作者许倬云看来,这是由于中华文化有“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①。这也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与观点。受作者启发,笔者认为,中华文化的不竭动力在于对吸取文化的内向涵化。吸取包括积极主动的学习借鉴,又包括在不得已情况下消极被动的接受。涵化既包括涵化外国民族的文化优良,又包括中华民族这一国族内部各民族的涵化和不同地域之间的涵化。
中华文化的内向涵化,实则就是将区域外的文化本土化。为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人采取了比较迂回的方式。一是从本区域内部已有的共识中寻找与外来文化有共通之处,然后假以传统文化之名,实则宣传外部文化,从而实现外部文化的本土化。另一种方式是在没有找到传统文化中有何可以凭借依据时,甚至发现二者有矛盾时,中国人就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调和与适应,在保留与传统道义相符合的部分的基础上,赋与外来文化新的意义。
上述两种方式在很多方面都有鲜活的例子。前者如康有为假借“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孔子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见解为其推行变法思想做外衣,从而减少阻力。在这一传统文化之名下,实则宣传的是西方的先进思想。正如费孝通所说,“传统的形式是不容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②。在这种情况下,“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③。
后者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往往多背离,如孝道与出家之间的冲突。然而它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却对人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这场博弈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各自有所退让。正如作者书中所言,“在中国以家族伦理为重的文化环境下,果报不仅可以此生、来生、生生世世,终有承负,也可以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④佛教的本土化,完成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对接与涵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先经历了文化冲突时的协调和适应,后基于本土发展之需求赋与外来文化以中国意味。不论是在国力强盛时的主动吸收还是国力衰微时的被动接受,亦或者是民族危亡时的求生本能,此二种方式对于涵化圈外文化均有着极其重要的途经意义。
中华文化内向涵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对本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具体体现在思想领域的扩展、生活方式的进步、艺术形式的丰富等方面。总而言之,就是使本区内的文化体现出一种多元的特色。但这种多元不是舍弃本身,而是在保留原本地方性的基础上的吸收。在这种涵化作用下,中华文化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国族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融合,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也各取所需。因此中华文化俞加显现出丰富的特色,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
同时,这种博大精深导致多元的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很多方面同样适用于域外的其他族群,能够满足其他族群的很多需求。这就其他民族接受中国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易言之,这为中华文化的外向辐射提供了前提条件。正是有了丰富性与地方特色性的双重性质,中华文化显示出一种独树一帜的魅力。在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作用下,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最终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最引以为荣的地方就在于有容纳质量与消化之功。这在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中仍旧是可以好好利用和开发之处。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盼望,今日科技文明、工业生产为手段的市场经济,以及国族范围内的民主政治,能纳入中国文化的仁以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精神;能纳入印度文化众生平等的观念,以矫正人类的妄自尊大;能纳入伊斯兰文化对自然的尊重,以匡正人类浪费资源、毁坏环境的错误。”⑤这一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与努力。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文化能更好的实现内向涵化,更好的发挥在国家振兴中的作用,真正展现一个大国与强国的气度与魄力。
[ 注 释 ]
①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6.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③前引②,101面.
④前引①,125面.
⑤前引①,后言.
[1]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6.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3]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6.
王映雪(1995-),女,汉族,安徽阜阳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本科生。
K
A
2095-4379-(2017)15-02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