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宜昌地区为例

2017-06-06 00:14卢晓燕宁琴娜蔡政英
法制博览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宜昌依法治国法治

卢晓燕 马 颖 宁琴娜 田 曼 蔡政英

1.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宜昌地区为例

卢晓燕1马 颖1宁琴娜1田 曼1蔡政英2

1.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法治意识是作为法治主体的内在素质,是公民对于法律保持信仰的源泉,是建设法治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骨干力量,具备法治意识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培养和了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以宜昌地区为典型调查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无、对错及强弱,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现状,从传统文化、自身、学校及国家等方向深刻剖析大学生法治意识问题存在的原因,试图从改善学校管理体制、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途径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

为了客观了解宜昌地区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笔者调查采用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涉及宜昌地区的各所高校、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发出问卷534份,回收问卷520份。经过仔细的统计与分析,宜昌地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如下:

表1 调查情况表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治的价值取向有偏差,法治信仰缺乏

一是大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淡薄,权利义务观念是法治的核心。调查显示,有83.5%的受访大学生在餐馆就餐时,不会要求餐馆开具发票。原本就餐后要求开具发票既是消费者的权利,也是消费者的义务,但是实际的调查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二是法律信仰缺乏,对于法律依赖程度不高。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学校与其他同学发生了冲突,被打伤的问题,其中只有41.3%的同学会选择法律途径解决,更多同学对于纠纷的处理首先想到的自力救济,而不是运用法律的武器。在进一步交谈中还发现,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同学中有20%的同学对于寻求何种法律途径,以及怎样开启法律保护之路还是不清楚的。

三是法治观念尚未完全确立。调查反映,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有78.1%的受访学生表示支持,但是仍有21.9%的同学不支持。

2.法律知识匮乏,法治理念亟待提升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应储备较一般人丰富的法律知识,但在调查中显示,其法律知识的掌握令人担忧。有43.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对待同一问题,在地方政府的规章与法律规定不一致时,应该适用地方政府规章。对于各类法律、法规及规章不少人将其混为一谈,对于它们之间的位阶问题还不清楚,尤其是对法和规章的地位孰轻孰重的问题还不清楚;1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采用严刑逼供的方式获得的能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也是可以采用的,对于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这样的回答比例也是令人担忧的。

当被问及“假如国家制定了一部恶法,是否应该遵守?”时,不少同学在选择时面露难色,但是仍然有14.6%的受访学生选择了遵守。受到“恶法亦法”的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是国家制定出来的法就要严格遵守,而没有考虑到立法的正确性问题。

3.主观上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强烈,但实际践行法治的原则却与之相脱节

比如,问卷中问道:“过马路时,指示灯为红灯,但公路上没有车辆行驶,可以过吗?”有86.3%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应该过,但在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其中的32.5%的学生认为原则上是这样,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查还发现,虽然有52.3%的受访学生认为“司法应该独立”,但是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并不理解司法为何物,并将此处的“独立”理解为脱离国家的管理等贬义词,对于司法体制改革并不清楚;在治国的观念选择上,对于依法治国仅有24.2%的受访学生选择支持,72.1%的学生认为治国应该德法并用,这也从侧面说明大学生对于法治事件的关注度、建设法治事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4.对于法治进程的关注度不高,公共责任意识不强

法治进程的关注度、公共责任意识是衡量大学生法治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准。本组成员在实地调查访谈中发现,受访的近五分之三的大学生对于问卷中提到的“司法”、“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等名词完全不清楚、不了解,在做选择时需要征求陪同人员的意见或直接询问调查人员其含义,而且还有同学认为政府的决定高于法律的权威等。

二、宜昌地区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深蒂固是问题的历史原因

调查发现,近四分之一的同学的法治意识是淡薄、法治观念模糊。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更多的时候第一选择是自己处理而不是采取法律措施,并且在进一步的交谈中发现同学们认为一个开明的领导人要比法律来的更实际一些。由此看来,我国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和传统的不同乡土人情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人治、人情与法治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自身的法治意识淡薄

学生对于法治意识应该要提高的主动积极性不高,重视的程度也是不够的,缺乏实践。几乎有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不是法律专业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没有意义,有关法治以及依法治国等问题应该由专业人员关心、解决。况且法律那么枯燥难懂,还有一些有关国家的法律政策更是难懂,就算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都不能对依法治国完全理解,更别说让他们有什么自己独立的见解还是说真的能够运用法律合理的治理国家。

(三)学校不健全的法治教育体系制约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

学校方面对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方式不够创新,宣传的力度也不够。虽然国家鼓励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学校也在这方面做了功夫,但是却也只是停留在阶段性的做一些活动或者是专题性的演讲报告用来交差而已。如能创新教育体制,比如在微信以及微博等平台推送有关法治方面的消息,都是可取的。

(四)中国法治实践落实的不到位是大学生法治意识问题的现实原因

我国在普法教育方面的力度还不够,一些有关法治教育的政策或者说是法律法规的落实还不到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太大创新的地方,没有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也就不能深入学习、宣传与促进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加强宜昌地区大学生法治意识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法律知识教育,以培养其法治意识

培养法制观念更强的大学生是依法治国的人才保证。鉴于法理学的基础理论性和宪法的根本性,应将这两门课程列入到大学生公共必修的系列课程中,将法律的基础理论性知识和国家的根本大法根植于学生们的思想之中。针对现今的有关国内和国际情形而言,民商法的学习以及国际法的学习也显得异常重要,增强学生们对有关私法的认知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这三大程序法亦不能被忽视。

2.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的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首先,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的时候,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其次,可以在开设的一些法律知识选修课中开展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再次,可以有效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同学们播放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片、一些有关庭审现场的视频或者说是组织学生观看某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案件的直播;最后,根据现实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去参观学习,或是参与案件旁听。

3.将法治教育纳入到中小学课堂教育体系中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设置有必修的法治教育,确保中小学教育中有关法治教育学时能不少于四到六个课时;定期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及相关主题黑板报;可以将现有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丰富教学内容,采用趣味课堂教学模式,将法治观念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思想里。

(二)社会层面

有关部门或组织应设置义务法律咨询服务及联合各高校建立大学生送法下乡的机制,并且此种活动应定期并尽可能多的开展,帮助大学生以及其他的民众,使之能够免费咨询法律问题,并且通过大学生进行送法下乡的活动,让他们能更好的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不少民众对于如何寻求法律帮助并不明晰,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可以印发相关的普法宣传单、宣传册等,加之定期的送法下乡等活动,改变部分群众认为诉讼是件丢脸的事而产生的“厌讼”心理。

[1]邱康乐.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6(02):107-109.

[2]陈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价值与路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149-152.

[3]郭新建,岳雪.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5(35):140-142.

[4]宋慧宇.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行政与法,2015(09):45-51.

[5]陈金钊.法治意识形态的塑造[J].甘肃社会科学,2015(03):80-86.

[6]曾利.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7]蒙秋明.略论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5):55-56.

[8]高路.全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5(02):129-131.

卢晓燕(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通讯作者:蔡政英,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G

A

2095-4379-(2017)15-0160-02

猜你喜欢
宜昌依法治国法治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湖北宜昌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