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文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浅谈裕固族传统民间舞蹈
张 文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裕固族的民歌和民间舞蹈都来自于裕固族的生活和劳动当中,充分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热爱艺术的生活态度。建国以来裕固族民间舞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50年代,为了保护、挖掘、继承裕固族民间舞蹈,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大规模地开展了“抢救遗产”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裕固族舞蹈作品,如《迎亲路上》《摇奶呓语》《山那边的彩云》《那山那水那云》《裕固红缨》等,这些作品均在国内获得大奖。
裕固族;民间舞蹈;传承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盛开的大花园,每一朵鲜花都绽放着绚丽的光彩,每朵花也有着自己盛开的方式。裕固族的舞蹈文化,也是千百年来在其民族的劳作方式、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造就和逐步形成的,裕固族民俗民间舞蹈特征和舞蹈风格,以它的多姿曼妙吐露芬芳、争奇斗艳。
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丝绸之路上最美的地方河西走廊肃南县境内。居住在祁连山上的裕固人称为东部裕固族,属阿泰语系蒙古语族,居住在祁连山下的裕固人称为西部裕固族,属阿泰语系突厥语族,总人口约一万四千人,世代居住在祁连山牧场,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民间艺术。裕固人以前称为“尧尔”,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裕固族,寓意为富裕、巩固。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裕固族,聚居于陇原西部的肃州之南。在绵绵河西走廊中部,魏巍祁连山北麓,裕固族生活于中国唯一、甘肃独有的以裕固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人口不多,仅有一万多人,但历史非常悠久,裕固族其名在汉文史籍中的出现大致在11世纪中叶,译为“黄头回鹘”,后来的史籍又有“撒里维吾尔”等多种译法。又据《元史》和欧洲传教士的著作相关记载,裕固族的最早起源可以从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古代回纥再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束勒和秦汉时期游牧在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
长袍和皮靴是裕固族的传统服饰。其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耐寒。牧区的裕固族仍然穿长袍、皮靴,在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传统服饰。其服装有礼服和便服之分。过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长辫子的习俗,并将带有丝线辫梢的发辫盘在头顶上,现在多留短发。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很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据说这帽子是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红缨穗子代表其牺牲时头顶的鲜血。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左、右、后三条辫子,用三条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物的“头面”分别系在垂于胸前和背后的三条辫子上,每条”头面“又分三段,用金属环连接起来,上齐耳环,下以身高而定其长短。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反而使其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不仅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而且与今日匈牙利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裕固族民歌有《西至哈至》《裕固族姑娘就是我》《黄戴琛》《萨娜马珂》等。裕固族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在唱歌,割草的时候有割草歌(娜儿啦……娜儿啦……),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奶羊羔是有奶羊羔的歌(涛依……涛依……),放牛的时候有放牛的歌(也谢谢……也谢谢……),意为牛儿快快吃草,快快长大。其中有首叫《萨娜马珂》的民歌,是歌唱裕固族中的一位女英雄,她带领裕固人南征北战,一路东迁,来到了美丽的祁连山,所以祖祖辈辈的人都传唱着她。
裕固族舞蹈大致分为三类:节庆自娱舞蹈、宗教习俗类舞蹈、劳动生活类舞蹈,裕固族舞蹈有天鹅琴舞,牛角鼓舞,摇奶舞、顶杆子舞、迎亲舞、护法舞、织褐子舞。
(一)节庆自娱舞蹈
节庆自娱舞蹈多是载歌载舞群舞形式,不同的民俗节日里,歌舞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新年欢庆,舞蹈表现的内容是祝贺新年快乐,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秋季跳时,则是庆祝丰收,幸福安康;在草原赛马节时,人们围着篝火欢腾跳跃,青年男女还会在活动中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成为青年男女的择偶机会。表演的形式主要是以鼓乐、歌曲伴奏,男女老幼,有的舞蹈手拉手,有的舞蹈敲击身背的牛角鼓,有的手持“摆来格”(似哈达的一块方布)列队或围着自然圆圈,边歌边舞,或对歌对舞。
(二)宗教习俗类舞蹈
由于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相应的佛事活动便必不可少。每年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信徒都会自愿到寺院烧香磕头,听诵佛经,这种佛事活动称为“过会”。期间寺院的僧侣还会为大家跳“查玛”,而“查玛”便是护法舞。跳“查玛”时表演者头戴牛、马等各种动物造型的面具,手持法器,且动作各不相同,表现世间万物对神的敬仰之情。祭鄂博,作为另一项与宗教有关的民俗活动,在裕固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劳动生活类舞蹈
由于特殊的迁徙历史和文化背景,现存的舞蹈并不多,“英那刀古拉”便是其中之一,裕固语意为劳动舞,在本民族中流传甚为广泛;舞蹈动作具体表现为奶羊羔、割草、捻毛线、擀毡等各种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手腕花、换油、打毛、拢毛、铺毛、卷毡坯、绑绳、拉绳、踢毡坯、擀毡坯、展毡等。该舞多为女子集体舞蹈,可在草原上跳,也可在毡房里跳,属写实性生活动作,体现了裕固族勤劳朴实的特点;整个舞蹈穿颤、抖肩、压腕摆手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1.天鹅琴舞
天鹅琴是裕固族传统的一种乐器,裕固族崇拜天鹅,所以琴的样子像天鹅,琴弦是用马尾做的,在很早以前裕固族因为战争和迁徙,遗失和失传了本民族自己独特的乐器,现已恢复制作出了天鹅琴,裕固族中有很多人会弹奏。天鹅琴舞表演时男艺人弹奏,女艺人表演,是一种边弹、边唱、边舞的一种形式。通常是男女追求爱情的一种舞蹈形式。
2.牛角鼓舞
牛角鼓舞是手持用木质材料制作的像牛角一样的道具,在表演的时候一边拍打鼓,一边起舞。在全国少数民族汇演时,甘肃省民族歌舞团老师将牛角鼓舞再次创编,是裕固族自娱性舞蹈。
3.摇奶舞
裕固人喜爱奶食和肉食,通常在羊肚子里盛满牛奶,然后把羊肚子扎住摇动,以此来制作酥油。和藏族在奶桶里打酥油是一样的,在舞蹈表演时多由女艺人表演,双手摇动羊肚,跟着摇动羊肚的节奏起舞,在牧区闲暇时,经常在帐篷外的草地上表演,深受裕固族年轻人喜爱。
4.顶杆子舞
顶杆子、大象拔河、赛马都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顶杆子后来逐渐演变成舞蹈的新式。是由男艺人表演,两人一组,用一根有松木或柏木做成的杆子,放在肩部一二三四前进,五六七八后退,你进我退、我退你进,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是裕固族的一种自娱性舞蹈。
5.迎亲舞
裕固族婚礼热闹非凡,一路欢歌笑语,迎亲队伍在迎亲路上,唱歌不可间断,要是停下唱歌,意为不吉祥。在打尖歇息时,在草地上铺上毛毯,在上面摆上牛羊肉、青稞酒,长辈坐上席;德高望重的老人说唱,其余人在草地上起舞,表演男女不限,老幼都可参加,人越多越好。这是裕固族的一种自娱性舞蹈。
6.护法舞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这一天四面八方的牧民聚集在一起祭鄂博、祭山神,寺院里僧人诵经祈福,护法舞在这一天也要表演,这主要在寺院里宽敞的院子里进行,由寺院僧人表演,必须是男人表演,女人只能观看,不能表演;用三种乐器伴奏,大鼓、法号、海螺,表演时头戴十二生肖的面具,有时也用乌鸦、鹿等面具进行表演;此舞蹈多用来祈福治病,祈福草原五谷丰登、牛羊肥壮,和藏族的藏戏有相似之处。护法舞保存了裕固族最原始的舞蹈形式,是裕固族的一种宗教性舞蹈。
7.织褐子舞
裕固人以前穿的衣服、住的帐篷都是用牛羊的毛捻线织成的,他们把这种粗布称为褐子,裕固族这门手工艺,已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首批保护项目。裕固姑娘心灵手巧,织出的褐子犹如天边的彩虹。裕固人织褐子时,要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在室外进行,后来将织褐子的过程创编为舞蹈的形式,由女艺人表演,在牧区受到了广大牧民的喜爱,久演不衰,也是裕固族一种自娱性舞蹈。
多年来,笔者对裕固族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越想溯本追源。刨根问底的探究使笔者深感裕固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己知识的肤浅。就这么锲而不舍地探索与挖掘,想把所想所学奉献给社会,为裕固族民间舞蹈贡献一份力量,撰写了裕固族传统民间舞蹈。
部分内容虽然本着忠实记录、还原生活的宗旨,但毕竟是一门融学术性、实用性、传承性、资料性为一体的著述,原生态曲谱都是由裕固族老人、民间艺人以及地方歌手演唱,现场记谱形成的。所以考实、订正非常困难而又艰辛。限于笔者水品,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祈请批评指正。
[1]田自成.裕固族风情[M].甘肃省人民出版社,1994.
[2]铁穆尔.祁连山下的裕固人[M].甘肃省人民出版社,2003.
J722
A
张文(1987-),男,甘肃,肃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民族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