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伯芳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指明了今后政治思想道德工作的基本方向及基本准则。也就是要求:在国民教育的全部环节过程中,应高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生各个年龄阶段,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把握正确的方向,以提升自我健康的人格,以提升爱国主义情感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完善自我道德情操的最佳环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使命、责任,它要求要从小抓起,要从各个层面抓起,齐头并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对于历史教学工作者而言,在历史教学中自觉参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更为重大,效果更为显著,责任更无旁贷。下面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把“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
“富强、文明、民主、和谐”是从国家层面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具体载体。
近代中国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屈辱史。历史教师要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已任”的忧患意识,兴亡意识,植入并渗透到整个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操,自觉树立并肩负国家民族大任意识,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为国家发展强大作出贡献。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历史视野,让学生熟悉灿烂的中华历史,培养学生优秀民族历史自豪观,激发起学生爱国情感,加深学生对祖国了解,树立起高尚的国家观。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从鸦片战争一直讲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扬眉吐气。在讲解这一单元时,利用丰富的史科,借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营造丰富的课堂内容,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视频、英雄人物(老八路子弟)的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与屈辱、感受近代先进的中华儿女为求富自强、独立自主的抗争与追寻,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追求建设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国家的艰难历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现在良好的局面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为建设强大的国家发奋学习。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单元中,向学生介绍近代中国工业兴起,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有目的意识向学生渗透追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外患内忧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其理想之一就有建造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是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反映,也是人类历史向往的美好社会最高目标。千百年来,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今社会主义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秉持这核心价值理念,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透过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等,向学生讲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普遍追求,阐释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高一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层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指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及由这一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衍生的基本政治、法律、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目前客观实践的要求。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这一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开展讨论会,探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义。结合学生自己实际情况,广泛深入社会,进入农村、街道,宣传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在性。借助媒体、报道等多种平台,分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质内涵与根本特性。以上不但能大幅度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且对掌握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今后成人、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衡量一个新时期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高中学生身心已是养成的关键时期,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要求,能造就他们高尚的人格。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无不对国家饱含深厚的情感,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国捐躯。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古代历史人物屈原、岳飞、文天祥等,近代历史人物林则徐、邓世昌等,现代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革命英雄事迹范例,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了大量抗战励志歌曲,通过历史背景介绍,了解到水深火热的祖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就应肩负拯救、振兴祖国的责任。
敬业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在劳动、学习之中务必“业精于勤”,遵守职业道德,尽职尽责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物敬业精神已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例如:史学家司马迁、地理学家徐霞客、药物学家李时珍等为了成就事业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事迹、精神观念、意志毅力,就能塑造学生的敬业灵魂,就能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诚信友善是指做人诚实守信,为人友爱善良,是立德树人的基本标准。“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生命,用“真”来诠释诚信、友善是历史学科的准则之一。历史教师教学,不虚美,不隐恶,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展现历史的真实。曾子教子“杀猪”一例就是诚信的典型事例,袁世凯出卖维新变法志士,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汉奸汪精卫投降日本就违背诚信原则的反面事例。
无诚信就无友善,教师引导学生做友善之人,就得先做诚信之人,遵守诚信是光荣的,背信弃义是可耻的。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对其他民主党派待以诚信之心,伸以友善之手,而深受全国各民主党的拥戴。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躬亲践行,对同事、对学生以尊重,以关爱,以友善宽容之心处事为人,教育学生,建立友善融洽的同志关系,师生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国家、社会、民族最优良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发展,是凝聚我们国家和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完美的精神灵魂。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明白:在历史课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义无旁贷;运用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这一平台承载起国家、社会、个人永不忘却的记忆,改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立德树人,让广大青年学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者,践行者意义重大;帮助学生成才、成人、成事,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