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霞+王明浩
经济史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但是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史课程的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应系统规划和设计经济史的课堂教学,提升课题效果。
经济史史实专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一、经济史教学现状分析
经济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经济史是特定历史时期一国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它可以为经济学本科生学习其他应用学科提供一定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经验,有助于经济学本科生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然而,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普遍缺乏对经济史课程的重视,相对于其他经济学课程,学生们对于经济史课程的认知程度和兴趣度并不高,简单将其理解为历史课程。实际上,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和历史性之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既需要具备较高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因此,其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也就具有双重性质。
二、当前我国经济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门非主流学科,经济史课程的教学在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也未能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当前,经济史研究在我国的经济学界虽处于非主流地位,但并非说明其不重要。恰恰相反,经济史课程的学习要求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既要具备丰厚的历史素养,又要具有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
其次,当前的经济学课程体系中,主要讲授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思想,缺乏历史特征,其次,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往往也侧重于对经济分析工具的推理与运用上,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经济史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正如熊彼特先生所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
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当前通行的本科经济史教材,多以历史过程的发展为主线,对不同朝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进行介绍。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讲授过程中,往往容易历史知识输入过多,多停留在对当时历史现状的描述,而未能将其升华至一定的经济学思想和经济学理论的高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也注重了史论结合,但在主导思想方面仍旧是史学特征多余经济学特征,其课堂讲授的目的仍是侧重于让学生对于历史现象进行理解和解读。其优点在于便于经济学本科生对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解,能够理解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一定的历史规律。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在经济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经济学思维的培养,缺乏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检验历史现象,也未能从经济史理论角度出发来设计和规划教学内容。
三、系统设计和规划经济史的课堂教学
1.以经济通史的介绍为先导
大多数经济学本科生虽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在经济通史方面尚显匮乏,多数经济学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历史感,通常把经济学视作为像自然科学一样的普世性知识,没有能够正确认识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力强烈依赖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对于经济史课程,经济通史是整门课程的基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史实贯穿始终。如果对基本的历史事实都掌握不了,更无法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与研究了。因此,在课堂讲授中,首要任务在于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现状和历史事实,以此做铺垫,才会有下一个阶段的理论提高。
2.进行专题式教学
在对于经济史实的讲授过程中,应首先选择通史的形式来进行,这样便于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对历史发展的变迁树立时序观念,奠定良好的史学素养。在课程教学的后期,可以考虑进行经济史专题的讲授,分别从农业思想、工业思想、商业思想、货币思想等若干角度进行选题,专题的讲授有利于经济学理论的深入,通过专题的挖掘可以使经济理论进行更高层次的升华。
其次,还可通过文献导读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通过选取不同领域的经济史文献,可以弥补经济通史教育的不足,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提高。同时,通过文献导读的形式进行专题讨论,不仅是对前一个教学环节的配合,而且使学生便捷地接触到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
3.注重培养经济史课堂的经济学思维
经济通史的讲授是为了给学生进行史学知识的铺垫,但是,仅仅注重经济通史的讲授是完全不够的,经济史的课程教学模式应遵循以史实为主体、以经济理论为主线,最终能够理解和解释特定的经济现象和历史规律。通过把经济理论作为课题教学的核心线索,真正实现经济史课程的教学意义,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经济史乃是经济学之源”的深刻含义,认识到任何经济理论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地接受历史和现实的证伪过程中演化前进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以经济理论作为核心线索,并非忽略历史的客观事实,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生硬地套在历史现象上,而是要凸显经济分析的科学性和经济分析的价值所在。
4.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经济史课题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学生被动参与,积极思考和积极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往往难以使学生有深入了解和深刻体会。可以选取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来进行讨论,如: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否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我国货币制度的演变历史有何规律?为什么某些朝代政府为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而一些朝代却秉承强烈的政府干预的思想?如果仅局限于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只会有短暂的思考,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经历了扩散思维、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组织语言、讨论争辩的过程,对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史料有更多的拓展,对特定问题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历史考究,从而具备自我思考和自我创新的能力。其次,在对命题的选择上,可以进行古今对比,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经济学命题,或者从当前的经济热点和现实经济问题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发展演变的轨迹,也真正践行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达到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严鹏.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近代经济史教学问题初探[J].教师教育论坛,2015(9).
[2]巴红静.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未来:经济史的研究方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1).
[3]张连辉.基于经济学思维方式培养的本科经济史教学模式创新[J].考试周刊,20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