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静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丹东 118200)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研究
孙桂静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丹东 11820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核苷类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20例一组,其中A组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B组采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C组采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结果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较显著,且A、B两组的肝功能评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基因载量无明显差异,但C组的肝功能评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基因载量均较A、B两组优异(P<0.05)。结论针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以恩替卡韦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核苷类药物;应用效果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因肝功能受损,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肿,且少数人还会有类似感冒的乙肝症状,若该疾病长久不治则易导致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肝功能。本文针对核苷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作了以下研究分析。
1.1 基线资料:将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20例一组。A组: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3.46±23.34)岁。B组: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3.12±23.43)岁。C组: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3.31±23.23)岁。3组患者对比其各项基线资料均差异不明显(P>0.05),能够进行一个科学的研究对比。
1.2 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为治疗基准。A组:给予该组患者每日进行口服100 mg拉米夫定进行治疗,一共持续用药1年。B组:该组20例患者则给予患者每日口服10 mg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一共持续用药1年。C组:给予该组20例患者每日服用0.5 mg恩替卡韦进行治疗,一共持续用药1年。3组患者均在给药期间给予内科常规治疗以及降酶和保肝治疗。
1.3 观察指标:观察三组患者的肝功能评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基因载量。
1.4 统计学处理:3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研究的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患者的肝功能评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基因载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各项观察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
3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在经过分别用药治疗后显示: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肝功能评分为(7.46±1.23)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为(64.45±25.46)U/L,乙肝病毒基因载量为(3.97±1.26)log10拷贝/mL。B组患者:该组患者的肝功能评分为(7.69±1.43)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为(60.76±20.34)U/L,乙肝病毒基因载量为(3.88± 2.38)log10拷贝/mL。C组患者:该组患者的肝功能评分为(6.53± 1.78)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为(53.13±13.42)U/L,乙肝病毒基因载量为(3.03±1.03)log10拷贝/mL。由此可见,三组药物治疗的效果均较显著,但C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B两组(P<0.05)。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主要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且会出现肝大,其肝的质地为中等硬度,并伴有轻压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似物,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拉米夫定可模拟胞嘧啶,其结构与人的天然的胞嘧啶结构不同,只能作用于病毒,且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1],口服拉米夫定能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
阿德福韦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对HBV DNA多聚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适用于乙肝患者的长期治疗中[2]。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根据国内外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得知,HBeAg阳性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能显著抑制HBV DNA复制,并促进ALT复常,对肝组织炎症纤维化和坏死均有改善作用。
恩替卡韦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中,该药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肝病毒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该药可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三磷酸盐在细胞内的半衰期为15 h,使用该药治疗具有药效持续时间长,近期治疗效果佳等优点[3]。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Ⅲ期临床试验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肝组织血改善率为72%,ALT复常率也在68%,ALT复常率也在68%,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有21%,HBeAg阳性患者中的HBV DNA转阴率达到了67%。
本研究表明,三组患者在经过分别用药治疗后显示,A组与B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并不明显,但C组的肝功能评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均明显优于A组和B组,可见,C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P<0.05)。
总之,针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尤其以恩替卡韦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1] 唐岚.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144-145.
[2] 王纯明,孙莉,张宝伟.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6):765-766.
[3] 左琳琳,周华娟,方红菊.恩替卡韦治疗4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2):217-218.
R512.6+2;R657.3+<1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0-0134-011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7)20-0134-01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0-0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