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黎 陈清华 韩艳丽 陈 普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理论研究
傣医经筋学说初探
周红黎 陈清华 韩艳丽 陈 普*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应”(筋)一词最早出现于傣医经典著作《嘎牙山哈雅》(人体解说)中,并对其分类、功能及分布进行了论述。经筋学说也被傣族民间医生认为是其进行按摩等传统疗法的理论基础,但在傣医学理论体系中,尚无经筋学说具体内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论述。笔者对傣医经筋学说进行了初步整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的方法,以期促进傣医经筋学说的完善和促进基于经筋学说的傣医传统特色疗法的推广及应用。
傣医学;经筋学说;传统疗法
傣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傣族将筋称为“应”,经筋学说在傣族的传统疗法中应用较广,其最早记载在傣医经典著作《嘎牙山哈雅》之中。
《嘎牙山哈雅》中记载,全身共有50根大筋,似冬瓜藤粗,小筋有600根,有的似琵琶弦粗,有的似纱线细,更小的有700根,最细的有7000根。筋的功能是连接300块骨头,使之构成一完整的骨性支架。筋似傣族做院落围墙的篾巴一样纵横交错,结构严紧不易松脱。同时还可连接周身的大小肌肉和骨骼,共同完成各种运动[1]。
傣医认为,经筋分部于人体的各部,大筋的分布规律为:从颈部到足部左右各有5根,颈侧部到胁、肋部左右各有5根;胁肋部左右各有5根;颈部到上肢外侧部左右各有5根;颈侧部到上肢内侧左右各有5根。小筋分布规律是围绕大筋分布[1]。
傣医认为,经筋循行的路线是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内向外。如在其拖擦药物疗法中按照经筋循行的路线进行拖擦,而这个路线就是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内向外[2]。
傣医认为,经筋与风塔关系最为密切。其一,风气循行的路线与经筋的路线一致,《傣医基础理论》[3]中提到,风循行于机体上下、内外、左右、前后;其二,风以动为性,具有推动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运行的作用,风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基础。因此,虽然在傣医的文献中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在经筋中运行的实为经气(风)。
傣医认为火塔可温煦一切、水(血)塔可滋润一切和摄集一切、土塔可承载一切,因此,经气在经筋中运行,依赖火的温煦,水血的滋润、补充、摄集,土塔的承载。失去火的温煦就会运行不畅、阻滞而出现疼痛;失去水血的滋润和补充,就会出现运动无力、疼痛;失去失血的摄集就会逆行乱窜而出现痉挛、疼痛等表现,甚或出现升散动扰太过,发生昏厥甚或死亡;失去土塔的承载,经筋将无居住的地方,也即不复存在。
经筋学说在傣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体现在传统疗法方面。如搽药疗法、拖擦药物疗法、捶筋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刺药疗法、红犁踏踩疗法及踩背疗法等,其搽、拖、锤、推、按、刺、踩的顺序均是按照经脉循行的路线进行。其中,傣族按摩疗法与泰式按摩非常相似,颇具民族特色,据《档哈雅》的记载傣族按摩有冷水按摩法、药酒按摩法、药油按摩法和温热水按摩法4大类,手法采用牵拉、揉、推、拿、按、压、挤、捏、拍、抖等10多种[4],具有理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按摩常配以口功疗法,主要用于骨伤科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在傣族民间应用非常广泛。又如,锤筋疗法,根据傣医经筋循行的路线或痛点,用木棒、拳头、药棒、药槌等进行适度的敲击,具有振奋经气、通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腰背疼痛、皮肤感觉迟钝等,在傣族地区和泰国民间均有使用。
傣医对于筋的分类、形体和功能认识,与现代解剖的韧带、肌腱的描述相似,而在实际应用中,却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类似之处,经筋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按摩、锤筋等可达到振奋经气、活血通络的作用。这是源于傣医最初对人体的认识是建立在动物实体解剖基础之上的,但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傣医学遵循传统医学的发展轨迹,从整体动态观察、分析人体内部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形成了基于四塔理论的经筋学说。
同时,笔者认为,经筋学说在傣医学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基础,但是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①经脉的分布描述非常粗糙,只是简单的提到从颈到足、从颈到胁肋等,并没有精准的体表定位,且无经筋分布图;②经穴(即分布在经络运行路线上的穴位)没有描述,而经穴为疾病治疗的穴位,为按摩的理论基础; ③经筋的交接规律和与脏腑的关系阐释不清。
经筋学说在傣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傣医按摩等外治疗法应用的理论基础,缺乏理论支持的疗法,其推广和应用非常有限,故急需对傣医经筋学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笔者建议如下:①从泰医学的经筋学说完善傣医经筋学说。傣族与泰族同处于贝叶文化圈,共处于亚热带地区,同傍一条河(湄公河)生活,有着共同的族源——百越民族,使用同样的文字——巴利文,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他们的经济生活相似,医学文化相似,均认为世界和人由风、火、水、土四种物质构成[5],被称为姊妹医学,在经筋学说的应用方面,均认为其循行路线为前后、左右、上下、内外,锤筋、按摩、红犁踏踩等疗法的方法、操作步骤、适应症均相同,而泰医学对于经筋的分布规律、经穴位置、与脏腑的关系等都有详细的阐释,甚至绘制有60 张经筋分布图[6]。因此,研究泰医学以完善傣医学的经筋学说,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②采用人类学的方法收集一手资料。经筋学说在傣族民间应用广泛,可到傣族民间进行实地调研,观察或访谈民间傣医,并加以整理、分析、总结以获得资料,完善经筋学说。③从傣医古籍中寻找答案。傣族传统疗法的应用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历史中,应该有医家对其进行探讨并可能编撰成书,在众多的傣医古籍——贝叶经和纸板经中或许可以寻找到答案。
综上,傣医经筋学说临床应用较广泛,但基础理论阐释不完善。研究傣医经筋学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傣医经筋学说的完善,充实傣医基础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促进基于经筋学说的傣医传统特色疗法的推广与应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1]林艳芳,刀志达,波玉波,等. 嘎牙山哈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6-7.
[2]谭志刚,林艳芳,刀会仙.《傣医传统特色疗法及外用方法》整理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54.
[3]张超.傣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3.
[4]依专.傣医岩拉温热水正骨按摩疗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4):30.
[5]明全忠,赵远.傣泰传统医学的可比性[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1):28.
[6]李倩,王卫.泰医经络与中医经络的比较[J].天津中医药,2014,31(4):248.
A Study on the Meridian-collateral Theory of Dai Traditional Medicine
ZHOU Hongli CHEN Qinghua HAN Yanli CHEN Pu*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 Kunming 650500, China
“Ying”(Tendon) is first appeared in classical literatureGaYaShanHaYa(Human anatomy) of the Dai Traditional Medicine, which discussed its classification,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 Meridian-tendon theory is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therapy,such as massage. However, there is no study of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basic theory of Meridian -tendon theory . This paper arranges the Meridian-tendon theory,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ing forward the perfect method. It is hoping to promote the perfection of Meridian and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of Dai Traditional medicine.
Dai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Meridian-collateral theory;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云南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傣医外治法的挖掘与整理研究”(JD2015ZD09)阶段性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傣医学”学科。
周红黎(198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医药理论。E-mail:490722470@qq.com
陈普(1978-),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医药研究及西医基础课程教学。E-mail:chenynkm@126.com
R29
A
1007-8517(2017)14-0001-02
2017-05-10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