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可可,范军铭,邓林林,孟书德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针灸经络·
论针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
邢可可1,范军铭2,邓林林1,孟书德1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不寐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西药治疗不寐见效快,但毒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依赖性,相比之下中药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易被患者接受。不寐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神安则寐、不安则不寐。本文将讨论心脾两虚在治疗不寐病中的应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不寐;失眠;心脾两虚;针药治疗
不寐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深度,时间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和健康。《景岳全书·不寐》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但大都认为还是与五脏相关,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胃、肝、肾等脏腑有关。
怒喜思悲恐各种情志过极均可影响脏腑功能,扰乱心神而不寐[1]暴怒伤肝,肝郁化火,肝火扰心而不寐;暴受惊恐而致心虚胆怯,心神不安而致不寐。心在志为喜,喜乐过度,损伤心神,神伤而失所藏,夜卧不安,惊惕多梦;暴受惊恐致心虚胆怯,心神不安则不寐。思虑太过伤脾,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而不寐。
《素问·逆调论》有言:“胃不合则卧不安。”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痰热内生,停滞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寐。《张氏医通·不得寐》记载:“脉滑数有力不得卧,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呈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不寐[2]。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 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至心神不安。如《类证治裁·不寐》记载:“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景岳全书·不寐》曰:“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可见,心脾不足造成血虚,会导致不寐。
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3],《景岳全书·不寐》记载:“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难经·四十六难》 曰:“血气衰, 刊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与心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主要在心脾两虚,因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脾主运化水谷,而阴阳气血之来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神得养。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气虚衰少,心脾两虚为致病之本,火、湿、痰等为发病之际。
心藏神,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不寐》 中论述到:“寐主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人的正常睡眠由心所主。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只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神得养故昼精夜寐[4]。心藏神,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作用,若心神失养,则神无所藏,故发为不寐。如《景岳全书》曰:“盖寐本乎神……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济生方》曰:“思虑过制,耗伤心血,心帝无辅,怔忡恍惚,善悲忧,少颜色,夜多不寐。”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气血生成充足,得以养神;若思虑伤脾,心血暗耗,则神无所养;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不足,神无所主,发为不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主收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饮入于胃,游溢散精,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指的是容纳与胃中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的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由脾气传输而营养全身。胃气的收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气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气血,供养全身, 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气血化生乏源,神无所养,则可发为不寐。
患者,女,35岁,2016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失眠10年余。现症见: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周身乏力,时常心悸,心烦,纳差,大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患者失眠日久,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养血安神,补益心脾。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处方:党参30 g,合欢皮30 g,夜交藤30 g,酸枣仁30 g,柏子仁30 g,柴胡10 g,法半夏10 g,白芍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炙甘草6 g,刺五加10 g,陈皮10 g。7剂,1 d 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加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神门、内关、合谷、太溪、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局部皮肤用常规消毒,百会、四神聪、印堂、神门取 1寸的毫针针刺;内关、合谷、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取1.5寸毫针针刺,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留针30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2016年10月28日,二诊自诉失眠,便溏等症状改善,纳差,舌淡苔腻,脉沉细。上方加苍术10 g,厚朴10 g。7剂,水煎服,1 d 1剂,早晚分服。合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神门、内关、合谷、太溪、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天枢,操作同前。2016年11月6日,3诊,自诉服药期间睡眠质量明显改善,饮食增加,继续服上药并配以针刺,1个月后随访,诸症未发,精神、生活如常。
不寐患者除了依靠医生的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戒烟忌酒,睡前不喝咖啡、浓茶。每日用温开水泡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清淡饮食,调畅情志,解除烦恼,尽量避免精神紧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5]。中药在治疗不寐病具有很大的优势,中药和针灸一般不会产生耐药,两者合用效果更好,并且患者不会对其产生依赖,在治疗的同时医生应给予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医原》云:“以心医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主要通过语言劝导、情感疏导等手段,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气血阴阳趋于平衡、使气机条达、血脉冲和,有助于疾病的治愈。
[1]黄曼.论中医心与不寐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2012,29(3):256-257.
[2]李海宏.从心论治失眠-刘继祖辨治“不寐”特点[J].新疆中药,2014,32(5):52-54.
[3]刘婕宇,李文杰.不寐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l0,24(1):69-70.
[4]苏凤哲,卢世秀.路志正教授从五脏论治不寐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1-3.
[5]刘蕾,唐秀容,向劲松,等.刘永家教授运用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失眠的临床举隅[J].光明中医,2009,24(3):423-424.
R256.2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12.29
1001-6910(2017)12-0065-03
2017-10-17;
2017-11-09
(编辑 田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