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芳 马瑞芬 陆金英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浙江嘉兴314001
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疗效观察*
施春芳 马瑞芬 陆金英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浙江嘉兴314001
针刺疗法 隔物温和灸 原发性痛经 临床观察
痛经在中医学上又称为“经行腹痛”,是指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头痛、恶心呕吐、肢冷恶寒、剧痛晕厥等症状,多见于未婚青年女性,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1]。本科采用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妇科门诊、名医馆就诊痛经患者80例,排除器质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年龄15~32岁,平均年龄23.8±5.7岁。根据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痛经评分7±1.25分。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治疗前痛经评分等资料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针刺取穴:次髎、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地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平补平泻法10秒,留针10~15分钟,期间行针3次。隔物温和灸取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由等量红花、藿香、紫苏经研磨成细粉,以黄酒调和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药片。药片放于穴位,上放置艾条点燃,每次30分钟。于月经前4天开始治疗,至行经第3天,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2.2 对照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口服,以达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功[2]。药物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g,延胡索、官桂各3g,当归、蒲黄各9g,川芎、没药(研)、赤芍、五灵脂(炒)各6g。每日1剂,早晚煎服2次。经前7天开始服用,服至经期结束。
3.1 疗效标准:经期及前后腹痛积分评价标准。治愈: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积分恢复至0分;显效:治疗后经期腹痛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有效:治疗后经期腹痛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无效: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见表1。
中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情志内伤、外感六淫、先天不足、起居不慎、饮食不节,与经期精神紧张亦有关。在此期间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而痛”。本研究选取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关元和子宫的神经传入投射在腰3至骶5之间的脊神经内有汇聚和重叠[3],这为关元穴治疗妇科病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三阴交位于内踝上3寸,是肝、脾、肾3条阴经的交会穴,主调血分,针刺三阴交穴可达到止痛镇痛,抗炎消肿的作用[4]。三阴交与足三里相配可补脾胃益气血,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冲任自调。《名医别录》:“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借助灸的温通作用能有效地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故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临床收到满意疗效。
[1]常宗敏,陈建宾,国秀峰.自拟痛经饮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 (12):48-49.
[2]陈军.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6):394.
[3]周金山,晋志高,陶之理.关元一级感觉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分布[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3):40.
[4]陈少宗,卜彦青,侯文静,等.针刺三阴交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初步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1.
2016-07-07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针刺结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推广,编号:2015ZT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