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教学原则和学生兴趣培养分析

2017-01-12 01:44杨东波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兴趣培养

杨东波

【摘 要】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开始,从传统教学对概念教学的忽略,到素质教学中对概念教学的提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概念教学之于数学的重要性。本文就以概念教学为切入点,谈谈它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教学原则;兴趣培养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被看作是一种结论,对它从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只需要记忆即可。但是这种教学理念显然是错误的,机械记忆并不等于理解,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机械记忆造成思维定势,对例题的简单模仿导致难以适应新题型,于是为了适应新问题,学生只能通过大量训练来达到目的,由此进入题海战术的怪圈。因此,数学的概念必须通过合理的教学来完成,而不是一刀切的机械记忆。

一、概念教学的原则

(一)理解深入化原则

概念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建立数学知识框架的开端,因此概念教学切忌简单化,必须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以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比如在学习数列部分时,通过介绍古希腊数学家发现的三角形数,即:1,3,6,10,15,21…,引入数列的概念,也就是将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称之为数列。按照传统教学,数列概念的介绍基本就结束了。但是在概念教学理念中,数列的这个概念还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称之为数列”,也就是说数列排列一定是有规律的吗?于是,有老师就列出了几组数列,让学生们寻找其中的特点:(1)古代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若将“一尺之棰”记为1份,则每日剩余部分依次是1/2,1/4,1/8,1/16,1/32…(2)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个国家所获得金牌数依次是:51,36,23,19,16.(3)自然数1,2,3,4,5,6.在这三组数列中,第一组和第三组是有特定规律的,但第二组数列是一个无序数列,找不到规律。由此学生大胆推测数列排列并非一定有规律可言,有规律的数列可能是比较特殊的。这时,老师可以顺水推舟,引出等差和等比这两种特殊数列。

(二)多角度观察原则

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仅靠教材上一句结论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刻了解概念的由来,必须让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多角度观察。比如针对概率,教材上给定的概念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量反映”,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生还必须理解什么是随机事件?简而言之,随机事件就是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而概率就是计算其可能发生的机率。比如扔一枚硬币,它可能发生的情况是非正即反,如果规定扔20次,正面朝上的次数为x次,那么x/20就是正面出现的概率。除了从正面直接了解概率之外,还可以从反面来进行认知。与随机事件相对的就是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比如在数学范畴内1+1必然等于2.反之,1+1=3则属于不可能事件。这两种事件发生的机率是1或者0,由此学生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概率事件的发生条件与状态。

(三)实践探究原则

概念作为一个固定的结论,它的得出必然也是经过探究实践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记住这个结论,更多的是主动探究结论中的为什么。这样才能在反复的实践中,领悟到概念的来龙去脉。比如对于空间几何体一课,这里面讲解了棱柱、棱锥、圆柱、圆锥以及球体等常见的几何体。对于这几种几何体的概念,教材上大多数作了详尽的介绍,例如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如果仅看这一段文字,相信很多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圆锥的图形来。但是,如果学生按照概念上所说的,自己动手做或者画,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有时候动手的效率会更高。

二、概念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一)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是指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记忆。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数列课程中,有老师就通过介绍古希腊数学家发现的三角形数以及后来的正方形数,来引入数列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引入《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让学生了解数列的历史文化,增加学习认同。除此之外,在空间几何体的学习中,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向学生展示空间几何的性质,调动课堂气氛。

(二)探究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基本上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充当的是被参与者的角色,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被动式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能力无益,而且还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习惰性和依赖性,久而久之出现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放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当然这种自由是有目的的,老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个教学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要求。学生则在这个框架之内,自主探究学习,同时老师要充当监督和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帮助和引导。

(三)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方式,既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当然,最普遍的合作学习是小组交流,这种3到5人一组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在同龄人面前能够做到无压力思考。明确的分工合作能够有助于个人优势的发挥,小组内部的相互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

结语

高中数学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循理解深入化、多角度观察、实践探究三大原则,不能走传统数学教学的老路。与此同时,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学科魅力。

参考文献:

[1]孙磊丽.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聊城大学,2014.

[2]齐秀姗.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及案例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张艳洁.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兴趣培养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灵动指尖的艺术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