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玲
摘 要:传统机械、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倍感枯燥,甚至反感,背离了教育规律。现在我们基于现代化教育理念,打造多元互动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提升语文素质,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互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72-01
教学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学生、老师、文本互动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让学生们能畅快表达自己的意见,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展现出来;还会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展开辩论;同时,我也会适时鼓励学生,给予多元的评价,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一、打造和谐民主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
与传统课堂的沉闷相比,我更倾向于打造和谐民主的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能放松心情,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目标既是要成为学生的师长,也是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我的语文课堂是和谐而民主的,大家一起分享阅读体验,一起讨论某个话题,一起徜徉在语文的海洋中,乐此不疲。
在《九寨沟》一课的教学中,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四川省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吸引着游客前往。正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湖、泉、瀑、溪、河、滩,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多姿多彩,高低错落,如诗如画,让人沉醉其中。”大屏幕上一幅幅美丽的九寨沟图片美妙绝伦,学生们深受感染。“大家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有的说:“九寨沟就如同一个童话世界,那里的琥珀如同色彩斑斓的宝石镶嵌其中。”有的说:“九寨沟的自然资源太丰富了,有琥珀、雪山、森林、河谷、山坡……犹如世外桃源,美不胜收。”还有的说:“老师,为什么四川会有九寨沟这样的美景,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你们知道九寨沟的美景是怎样形成的吗?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接着,大家一起分享读书体验,解答问题。
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让学生碰撞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一个方式解答,广开思路,让学生就重难点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得以碰撞,激发更多新颖的观点,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尊重,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也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精读第二至七段,边读边勾画边思考,体会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从哪里体现“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有的说,因为工作忙,她不接家人的电话;有的说,为了抢救病人,她马不停蹄,不顾休息,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有的说,她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把同事拒之门外;有的说,她身上有牺牲精神……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们不觉得她傻吗?她自己怎么能不顾生死,家人、孩子怎么办?”全班学生一下子静下来。其实,我对这个情况已经有预设,大屏幕上出现了医生入职誓词: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被叶欣的精神感动。
光亮都是在碰撞中产生的。在动态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愿意与老师、同学一起就某个问题深入探究,并能在互动交流中锻炼思维。
三、适时进行课堂评价,让学生信心倍增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真诚的、多样的评价,让学生信心倍增。除了我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在小学语文课堂,我会用或者真诚赞美,或者幽默诙谐,或者巧妙点拨的方式对学生肯定、鼓励、引导,每堂课还会颁发“表现奖”“进步奖”“创新奖”等。
在《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中,第一小组的学生自动为大家表演了这个故事,“小演员”的真情表演得到热烈的掌声,获得了“表演奖”;第二小组的学生表演了廉颇、蔺相如闹翻之后的场景,将相失和,赵国陷入混乱之中,他们的表演获得了“创新奖”。此外,这堂课中,旁白、独白的学生表现非常不错,获得了“进步奖”。整堂课,生动而富有情趣,学生们全员参与,积极互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需要指引和肯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快乐并获得成就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更加亲密,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为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总之,我们要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让其成为更加科学、更有活力、更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学科。多元互动理论的正确应用,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能个性表达,能激发潜能,能展现自己,全面提升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杨云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3,(74).
[2]杨靖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语言沟通[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