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有效做法

2017-01-11 20:31张积慧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朗读创设情境因材施教

【摘 要】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在语文情境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在朗读中进行情感教育;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有利于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创设情境;朗读;因材施教

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要搞好语文情感教育。本文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想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在语文情境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好的文学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从一定角度来说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在学习《出师表》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这样介绍: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它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神奇的文章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在学习完本课之后,再次设置讨论的教学情境: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到底如何?当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再补充和完善: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重视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亦即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想象,沉潜思索、咀嚼滋味,最终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的方法。这既是人类阅读的最初形态,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尤其适用于诗歌和散文体裁。

姚鼐《于陈硕士札》一文提到:“诗、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这就是说,诗文中的情感、作者的微言精义,需要在朗读中体会,需要熟读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流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直沁人心脾。可见,这种体味式的阅读,是以声入情、进入作者世界的一条捷径。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说吟咏诵读是“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舌喉吻间,合我口舌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对于古诗文,尤其诗歌,借助于朗读,既能见出诗歌的音节、选词、造句的功力,更能以声音体察古人创作的情状,见出作者之神气、情感,藉此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丰富世界。

对此,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曾进行过专门的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技巧模仿,它模仿作者喉舌筋肉活动的技巧。古人做诗文,离不开诵读,往往一面朗读,一面修改。后来的读者若模仿着朗读,久之则能体味作者当日诵读的语气、声调、神情,这便是“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应”,即在我的“喉舌筋肉下留下痕迹”。叶圣陶更是把朗读名之曰“美读”,并指出它不仅适合于文言,也适合于白话。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是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诸如此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感通了。”朱自清先生也曾多次撰文论及,如《论诵读》《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等,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丢弃了这一传统的教学经验,不注意指导生诵读课文,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读书变成了讲书,这无疑剥夺了学生由诵读而体味作者情感的机会。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其声韵谐和,极富声音之美。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对该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相信,必能充分诱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获取高质量的学习效果。须知,入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解说,入境的体味胜于枯燥的讲解传授。

三、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以德育促进情感的发展

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以德育促进情感的发展,即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中学教材所选课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除考虑到语文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外,许多课文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这就要求教者要具有丰富的鉴赏经验,在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在讲授《背影》时,请学生回忆我们都听说过哪些朱自清的文章。当学生回答有《春》、《匆匆》、《荷塘月色》等,自然引出朱自清的生平。由其生平讲到毛泽东对他的评价,经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顺理成章地由其散文作品的朴素清新,引出其人格的崇高伟大,明白了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品德和智慧结合的特征,明白了美不但在形式更在内容。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

总之,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极富情感的素材,往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情、景、物融合为一体,为之忧愁,为之激奋,调动起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张积慧,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朗读创设情境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