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芳 马睿杰 林咸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杭州 310005
关于《经络腧穴学》教学的若干建议
陈利芳 马睿杰 林咸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杭州 310005
[目的]进一步提高《经络腧穴学》教学质量。[方法]在从事《经络腧穴学》教学工作10余年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结果]提出3条建议:(1)采用比较记忆法、善于归纳总结是学好经络腧穴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2)了解穴性,遣方用药,理贯针灸,可以培养学生辨证论治思维,提高针灸临床诊疗能力;(3)追根溯源学经络,师古不泥求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讲解每条经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某些穴位的历史沿革。[结论]使学生深入了解针灸学科的形成发展,有助于培养其专业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经络腧穴学;教学;针灸学科;历史沿革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科的基础课程,是针灸专业理论基础的核心内容。该课程教学对培养针灸专业人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从事该课程教学10余年,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针灸专业本科生而言,学好专业基础课并非易事,需要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此外,如果能够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融入针灸医学创新理念的培育,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近10年的《经络腧穴学》教材在编排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但仍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1-3]。现将我们教学《经络腧穴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经络腧穴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非常多,要想把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和主要腧穴的定位归经准确无误地记住,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很多学生都觉得腧穴定位既枯燥乏味,又不好记忆。针对这一点,很多老师总结了一些记忆方法,包括简单的数字记忆、图像记忆、比较记忆、循行记忆、规律记忆等多种记忆法[4-5]。本人认为,准确记忆的难题在于相近区域的腧穴和经脉循行很容易混淆,所以“比较记忆法”需要贯穿各论的学习过程。
首先是手足三阴三阳经的比较记忆。现行的教材是按照十二经脉的循行顺序进行编排的,本人尝试过按照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顺序,一边讲解每条经络腧穴,一边进行比较分析。讲完3条经络以后,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三条经络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和比较,包括本经所属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经脉循行、分布和病候、腧穴定位和主治等。在期末测评时,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十二经脉循行流注和交接规律并无影响,但对经脉分布和腧穴定位的记忆更加准确而深刻。
其次是分部位比较记忆。在讲授完“十四经”的全部内容后,布置学生对十四经穴进行列表分部位总结比较,比如头面部、颈项部、躯干部(前面、后面)、上肢部、下肢部、足部等。在示教课上,先邀请学生进行幻灯片演示讲解,要求图文并茂。教师再利用模型等教具,结合真人点穴,对学生进行点穴指导。分部位比较记忆法对学生熟练掌握各个部位的腧穴归经和定位有很大帮助,需要重复多次训练和记忆,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每个部位所在的腧穴,就可以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三是对具有相似特性或特点的腧穴进行比较和总结,比如所有位于动脉处的穴位、具有类似特殊功效的腧穴(例如通便、行气、化痰等)、名称相似的腧穴、对刺灸法有特殊要求的穴位、特定穴(八会穴、十六郄穴、八脉交会穴、十五络穴)等等。总之,在经络腧穴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渠道比较记忆法,善于归纳总结,如此才能把这门内容丰富的基础课程学扎实。
针灸医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证治思维离不开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中药处方讲究理、法、方、药,针灸治病同样需要理、法、方、穴、术。而穴位的选择正是临床施治的关键点,是针灸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桥梁。可惜近几年的《经络腧穴学》教材在穴位的介绍中都缺乏关于穴位功效的内容,只有主治病症,而且同一经络上很多穴位的主治病症都很相似,这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道:每个穴位的主治有那么多,该如何记忆?回答这个问题显然不难,即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但从这三个方面去了解穴位的功效是很粗浅的,不了解穴位的特性,就难以通过针灸组穴去落实辨证施治。
穴性的概念由已故针灸大家程莘农院士提出[6],程院士认为穴性如药性,不仅具有药性的寒热温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不同位置、不同层次的定位认识,使得穴位发挥其靶向性的治疗作用,明确配伍方能做到正确到准确,再由准确到精确的处方,才能在临床诊疗中取得明显效果。事实上,很多穴位的特性是不明确的,或者是尚未被发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部分重点腧穴进行穴位特性的讲解。穴性的解读可以从穴位的特殊属性入手,如五输穴对应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属性;也可以参考古代的针灸学典籍和现代的针灸大家关于穴位功效的论述。但是,穴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针刺深度与行针手法、不同的刺灸法可以在同一穴位产生不同的功效,这跟中药的不同炮制手段产生不同的药效有些相似。在认识穴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一些经典的针灸穴位处方,比如,太溪和太冲组成“平肝潜阳”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引气归元”方,足三里和三阴交为“补气养血”方等等。对于穴性的教学,使学生在选穴用穴的时候不单单只会想到近处取穴和远道取穴,在培养他们辨证论治思维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其针灸诊疗能力。
针灸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络腧穴理论的发展形成过程,特别是每条经络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有必要了解。这就好比对一个人的认识,知道此人的籍贯、出生地以及家庭背景,即所谓“知根知底”,有助于更清晰而全面地了解此人。目前的教材在经络和腧穴的总论部分都有“历史沿革”的内容,但在各论部分尚缺乏对每条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形成过程的介绍。事实上,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到每条经络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经络腧穴的认识和理解,并解开很多在学习中的困惑。同时对整个经络系统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也会有更深入的认知,有助于他们专业视野的拓宽,为今后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3.1 课堂教学举例之手厥阴心包经 在手厥阴心包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惑,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分别有各自所属的一条经络。心包不是五脏之一,为何十二经脉中会有手厥阴心包经?这就需要追根溯源,对心包经的由来进行考证。在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较全面记载人体经脉循行路线及所主疾病的著作。共有“足”和“臂”两个篇目,其中足脉六条、臂脉五条。与现在的“十二经”相比,唯独缺少“臂厥阴脉”。但是书中关于“臂太阴
脉”的记载为:“臂太阴脉,循筋上廉,以走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噫……。”此处虽言臂太阴脉,但其病候叙述与肺几乎无任何关系,而是与心有关。之后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虽仍然缺少手厥阴经之名称,但却有手厥阴经的循行描述:“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内阴……。”这里的“臂少阴脉”就是现在的手厥阴经。所以,在最早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虽然没有手厥阴经名称的记载,但均有关于现手厥阴脉循行和主治的相关叙述,而缺乏对现手太阴肺经的描述。直至《灵枢·经脉》篇,不仅出现了手厥阴经的名字,而且对其循行的描述也进行了完善:“手心主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此时,已将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区分开,但将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同视为心之脉。《灵枢》与《难经》均取手厥阴穴治疗心之疾,概因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络为“心主之宫城”,两者本为一体,其气相通,心有病,则由心包络代心受邪,故心包虽不属五脏之一,但却有所属经脉,主治心系疾患[7]。
3.2 课堂教学举例之足少阳胆经 在足少阳胆经的学习中,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胆经在现行教材的循行图中侧头部的循行路线看似有“三折三曲”,很复杂,但经脉循行的描述却非常简单。《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短短12个字,却包括了20个腧穴。学生不解,这么复杂的循行路线为何描述得这么简单或根本无描述,这20个穴位凭什么就归为足少阳胆经呢?所以,有必要对足少阳胆经经脉和腧穴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追根溯源。胆经的头部穴位在《内经》中散见于各篇之中,除了本神、率谷以外,在《内经》中大都都已提及,但是位置多不明确,或有名称无定位,或虽有定位但属后人注解的观点。经络腧穴理论是在古代医家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发展完善起来的,古人讲究“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所以,有些在《内经》中属于某一经或几条经络交会的穴位,由于所在位置与经络循行的关系,在《针灸甲乙经》中被归入了别的经脉中。《内经》中对于头部的穴位是这样描述的:“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已经把督脉、膀胱经、胆经进行分行、分段。《素问·气府论》中描述胆经头部的穴位:“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但只是一个大体部位的描述,并不精确。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把胆经的头部穴位进行分经分线,分为“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线,“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线等,之后又确定了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使得原文中的“上抵头角,下耳后”通过规定的穴位有了现在具体的经络走向。可见,《甲乙经》是先通过胆经在侧头部的分部分线,再将《内经》中记载的侧头部的穴位归入胆经,最后确定具体定位[8]。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经络腧穴学理论的形成并非基于客观依据,更多的是以理论为基础的。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和现代科研的新发现,经络的循行分布和腧穴的归经定位完全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追根溯源、师古不泥,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继承”的理念,激发创新意识。
综上,采用比较记忆法、善于归纳总结是学好经络腧穴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了解穴性,遣方用药,理贯针灸,可以培养学生辨证论治思维,提高针灸临床诊疗能力;追根溯源学经络,师古不泥求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讲解每条经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某些穴位的历史沿革,使学生深入了解针灸学科的形成发展,有助于培养其专业思维、激发创新能力。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一名针灸学专业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和专研的课程。如何学好经络腧穴学,始终是值得针灸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1] 陈晓军.历版《经络腧穴学》编写特点之对比[J].中国针灸, 2016,36(9):987-989.
[2] 马原谷,忠悦,白增华,等.《经络腧穴学》不同版本教材解读[J].光明中医,2016,31(10):1501-1503.
[3] 王述菊,闫庆军,陈邦国,等.《经络腧穴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78-79.
[4] 李杰,卜凡尤,张林峰.浅谈《经络腧穴学》多种记忆法[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2):249-251.
[5] 马向丽.讲授《经络腧穴学》的记忆方法浅谈[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2):100-102.
[6] 王莹莹,杨金生,程凯,等.程莘农学术思想和成才之路探源[J].北京中医药,2013,32(8):631-633.
[7] 李岩,王燕.试谈手厥阴心包经的沿革与完善[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1):38-40.
[8] 黄利民.胆经头部20穴的定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 13(3):23-24.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the Course of“Meridians and Acupoints
”CHEN Lifang,MA Ruijie,LIN Xianming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05)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Meridians and Acupoints”.[Methods]Based on the ten-year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eridians and Acupoints",the authors suggest three issues on how to study well with this subject.[Results]The first,using the comparing method to remember meridians and acupoints,always do analysis and summary are all important ways to learn the basic knowledge.The second,understanding the property of acupoints,make prescription of acupoints like the way of making Chinese herbal formula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can cultivate students'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acupuncture clinic.The third,introducing the origin,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meridian and some special acupoints.[Conclusion]The above three suggestions can help students to learn better about 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thinking,and mine the potential ability of innovation.
meridians and acupoints;education;acupuncture subject;historical development
R245.9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005-5509(2017)02-0168-03
10.16466/j.issn1005-5509.2017.02.020
2016-10-27)
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18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建设经费(国中医药发[2009]30号);第二期(2015年度)浙江省医坛新秀人才培养经费
Fund projects:The Project of High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3(kg2013189);The Funding of Key Subject Construction(acupuncture)from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cument[2009]30);The Project of “Rising Stars in Medical Sector”of Zhejiang Province(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