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娜
(安徽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与矫正研究
汤娜
(安徽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现象也日益严重,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进行矫正愈发显得重要。以安徽省部分高校90后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调研衡量当前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现状和矫正情况,并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反思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探讨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矫正力度的方法。
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矫正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达到74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采取了措施。然而由于毕业生规模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峻。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现象也日益严重。就业道德是指人们在就业活动中形成的指导人们就业活动、调整就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1]215李春华(2007)指出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推荐材料弄虚作假、面试时不懂装懂、不守信用、恶意违约等多种诚信问题现象。[2]34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不仅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国际国内总体经济形势过于严峻,社会整体就业水平不佳,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大学生在面对这种就业形势时很容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与就业有关的道德缺失问题。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在就业领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3]4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国外许多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多种道德教育模式,如劳伦斯·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模式(moral development model)、路易斯·拉思斯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 (values clarification model)、彼得·麦克费尔等人提出的体谅教育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弗雷德·纽曼等人提出的社会行动模式(social action model)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美国社会出现的严重道德沦丧问题,[4]2-17美国政府开始加强品德教育。新品德教育逐渐成为美国较为强势的道德教育模式,引领了美国道德教育的第三次浪潮。[5]33西方提出的这些道德教育模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但其中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自1825年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以后,经济危机就如梦魇一样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降临,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就业危机,因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都曾关注过就业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对就业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纵览以往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在就业道德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匮乏,现有成果往往仅针对道德问题或就业问题的某一方面,也有部分国外学者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但针对大学生群体就业道德缺失与矫正方面的问题尚无人涉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从各个层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一些矫正方法。然而现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对就业道德缺失程度的研究缺乏实证依据;对就业道德缺失矫正方法的实效性研究不够深入;大多数学者只重视对缺失现象的罗列,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不够全面;提出的矫正方法实践性不强等。因此,加强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与矫正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尤为重要。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为范本,选取一所部属985高校、一所地方211高校、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一所高职院校的部分毕业生,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采用按比例分层抽样法,根据被试的性别、学校、生源按照在校生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1 302份,有效问卷1 224份,回收率为86.8%,有效率为94%。在整个样本中,男生767人(占62.7%),女生457人(占37.3%);文科生312人(占25.5%),理科生912人(占74.5%);部属985高校239人 (占19.5%),地方211高校324人 (占26.5%),地方本科院校324人 (占26.5%),高职大专院校337人(占27.5%);农村生源780人(占63.7%),城市生源444人(占36.3%)。问卷共涉及4个方面20个题目,其中一个为开放式问题。问卷回收后进行统一编码,运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抽样调查的同时,为进一步了解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和矫正经验,还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对部分思政课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就业指导课教师以及团委、学生处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进行了调研。具体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构成情况
(一)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现状的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并对问卷中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现象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在问卷设计的5个有关就业道德缺失现象的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被试选择了“偶尔存在”或“存在”就业道德缺失行为,这说明当前90后大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就业道德缺失现象。此外,在考查“签约后随意违约”这一道德缺失行为时,10.8%的被试选择 “存在”,62.7%的被试选择“偶尔存在”,15.7%的被试选择“没有”,10.8%的被试选择“不确定”;在考查“就业时找关系、走后门”这一道德缺失行为时,14.7%的被试选择 “存在”,64.7%的被试选择 “偶尔存在”,15.7%的被试选择“没有”,4.9%的被试选择“不确定”。这一数据表明,在调查的5种常见的就业道德缺失行为中,“签约后随意违约”和“就业时找关系、走后门”这两种行为较其他行为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引起重视。
(二)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矫正情况的分析
1.群体外部矫正
群体外部矫正指的是90后大学生群体外部力量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矫正。它主要通过加强就业道德教育和强化缺失行为约束两个路径实现。其中加强就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90后大学生群体的自律性,让其通过自我约束来实现矫正;强化缺失行为约束主要是通过他律手段对90后大学生群体出现的道德缺失行为进行监管,让其在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以此来实现矫正。为了了解当前群体外部力量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矫正情况,首先将群体外部力量界定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部分,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通过教育手段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矫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图1 教育手段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矫正情况的影响
图1的数据显示,在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教育矫正上,大部分被试选择了“有点重视”;选择“从不进行”或“不重视”就业道德教育的家庭占29.4%,学校占14.7%,社会占31.3%;选择“非常重视”就业道德教育的家庭占 10.8%,学校占38.2%,社会占16.7%。这说明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成员对就业道德教育比较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学校对就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通过对个别90后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访谈,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在被访者中,超过半数的人对当前的就业道德教育效果评价不高,大部分人认为当前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为了深入了解当前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矫正情况,进一步对90后大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受到的约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表3 90后大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受到的约束情况
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在1 224名被试中,816人认为 “在违约后需要赔付高额的违约金”,占66.7%;828人认为 “就业道德缺失行为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占67.6%;696人认为“如果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会让自己受到良心上的谴责”,占56.9%;720人认为“自己如果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占58.8%。由此可见,当90后大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约束力的强度,对90后大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受到约束的强度进行调查和分析。
图2 90后大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受到的约束强度统计
根据图2的数据,在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90后大学生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约束,选择“有”或“有一点”约束的家庭占53.9%,学校占69.6%,社会占59.9%,这说明整体约束力度并不强,三者相比较来自学校的约束力度最强。此外,还有不少被试选择“不确定”是否存在约束,其中家庭占36.3%,学校占29.4%,社会占39.1%,这说明这些被试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约束力,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有9.8%的被试甚至选择了“在出现就业道德行为时,家庭对其不会产生约束”,这说明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有些家庭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是采取纵容的态度的。
2.群体内部矫正
群体内部矫正指的是当发现身边的学生有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90后大学生群体内部力量对其的矫正。为了分析这一情况,在90后大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考查该群体内部成员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图3 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自我矫正情况
图3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身边的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61%的被试选择了“做好自己”,对其他学生的就业道德行为缺乏矫正意识,更谈不上实施矫正行为;21%的被试选择了“不确定”,这反映了在身边的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这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去矫正其行为,或者说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去矫正;只有12%的被试选择“关心大众诚信”,表明会主动矫正身边学生的道德缺失行为;6%的被试甚至选择了“从众”,也就是说在身边学生出现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时,因为担心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选择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效仿他人的就业道德缺失行为。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如下调研结论。首先,当前我国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其中“签约后随意违约”和“就业时找关系、走后门”这两种行为较其他三种行为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引起重视。其次,我国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矫正效果不佳。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考虑到90后大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力造成的,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道德教师,父母的道德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行为。90后大学生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影响,因此由父母为其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其道德养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胡解旺(2006)曾提出家庭是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重要影响源,部分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低下恰恰受到家庭的影响。一是父母的不良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二是父母过高的期望;三是父母的溺爱。[6]56而就业道德素质低下又直接造成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出现,因此按照这一研究思路对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无力的家庭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父母的不良行为直接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90后大学生和其父母都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为了使子女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些家长不惜采取多种手段找关系、走后门,这些不良行为不仅会被90后大学生学习和效仿,也会直接促使他们产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同时,由于家长自身就存在不良行为,家庭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教育和约束也无从谈起,这必然影响家庭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矫正,造成矫正无力。
其次,父母过高的就业期望值间接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产生不良影响。90后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在家庭中得到疏导,会成为其产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一大诱因。张迪(2012)指出,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许多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由子女是否考上大学向大学毕业后是否顺利就业转变。[7]62由于父母对90后大学生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当就业遇到困难时,出于怕父母失望和伤心的心理,90后大学生很可能选择在父母面前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不能得到宣泄,就业压力就不能得到疏导,反而可能因为父母再次施压而不断增强,最终助推其选择非道德手段就业。同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由于父母对就业期望值较高,当子女选择非道德手段取得较好工作岗位时,他们很容易谅解和包容子女的就业道德缺失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教育和约束力度也不会很强,矫正无力是必然结果。
再次,父母的溺爱也会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的溺爱不仅会对子女的道德养成产生影响,也会造成矫正障碍。因为在孩子出现道德缺失行为时,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可能采取包庇和纵容的态度。没有家庭合理适当的教育和约束,孩子可能在道德行为上出现更多的问题。因此,父母的溺爱也会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家长个人道德素质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会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产生影响。因此,当前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较为普遍的就业道德缺失行为和对其矫正无力的局面与家庭矫正不力是高度相关的。
(二)学校方面
学校道德教育环境的好坏和约束力的强弱也是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对各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关注。因此,当前各大高校也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就业率作为衡量自身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来抓。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倾向于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并未将提高学生的就业道德素质摆到重要的位置,对大学生就业道德未提出明确的要求或制定相应的规范。而事实上,道德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核心作用,大学生要想立身成才、建功立业,首要任务就是先学会做人,也就是说必须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8]32由于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本应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教育全过程的就业道德教育被忽视了,就业指导与道德教育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错位。而同样由于片面追求就业率,高校本应严格的就业道德监管和处罚力度也逐渐减弱,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约束出现弱化。因此,当前高校对就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和就业道德约束弱化是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无力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方面
社会道德环境的负导向是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和矫正产生影响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社会道德建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传统道德逐渐被淡化,主流道德受到西方道德观的冲击。社会生活中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8]32同时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就业导向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结果公平最为重要的体现是接受了同样的高等教育能够得到同样的就业机会和条件。然而自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结果公平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依靠家庭关系找工作特别是找好工作已经被人们广为认知。[9]46在对就业公平性产生严重怀疑的情况下,为了使自身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90后大学生只能选择利用有限的人脉关系或夸大个人能力等不道德手段,在不公平的就业竞争中寻找就业机会。因此,当前社会道德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习惯养成产生了负导向,影响了他们就业道德矫正的效果。
(一)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强化家庭矫正功能
要实现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矫正,家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家庭在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发挥还存在诸多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家庭矫正功能,建立顺畅的家校沟通机制。这一矫正路径的优势在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约束和学校约束相结合,发挥家校协同矫正效应。因为高校扩招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对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工作基本落在高校辅导员的身上。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在超负荷工作,带400多名学生的辅导员比比皆是,他们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党务、学生管理和部分行政工作,根本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开展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和约束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加入不仅能解决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也能使家庭和学校通过沟通增加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发挥家校协同矫正效应。这一路径的操作困难在于部分家长的思想观念和个人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建议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通过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对90后大学生家长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规范其自身道德行为,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行为进行矫正。高校也应该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
(二)创新就业指导教育,优化学校矫正方法
学校的教育和约束对矫正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有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发现,同社会和家庭相比,学校在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与约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改进。改进的最佳方式就是创新就业指导教育,优化学校矫正方法。这一矫正路径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潜力,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这一路径的操作困难在于高校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教育内容有待丰富,教育队伍有待充实,教育方法有待改进。首先,要转变学校片面追求就业率的思想观念,创新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就业指导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使就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教育的始终。其次,要丰富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让就业指导和就业道德教育与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对接,以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为蓝本,通过正反面事例的剖析对其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再次,要充实教育队伍,不但要通过家校沟通把家长纳入教育约束的队伍中,还要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返校和学生进行交流,利用朋辈教育的力量引导和约束,加强90后大学生群体自我矫正的力度。最后,要创新就业指导教育的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寓教于乐的教育体系,同时还要在流行文化中寻找就业指导和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利用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创造公平的就业氛围,净化社会矫正环境
公平、有序的就业竞争秩序和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矫正效果直接相关。通过前期调研和对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当前社会矫正乏力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竞争环境。因此,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行为的矫正,就必须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竞争氛围,净化社会矫正环境。这一矫正路径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实现全民教育和监督,增强对90后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约束力,也有助于整体社会道德环境的净化。这一路径的操作困难在于整体社会环境的净化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国家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在操作时间上较长。因此建议对社会矫正环境的净化可以先从完善就业政策入手,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创造公平的就业氛围,因为政府是就业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与监督者。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也可以通过整顿市场秩序,打破“关系竞争”“金钱竞争”“权力竞争”等所谓的“拼爹竞争”的就业潜规则,建立公平、有序、规范的就业环境。[10]10同时,政府还需要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宣传就业道德标兵的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加强必要的社会监督和处罚,以此为90后大学生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氛围,营造全方位育人的社会机制。
[1]刘凤玲.关于就业道德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5(12).
[2]李春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4).
[3]臧传军.高校毕业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4](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檀传宝.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6]胡解旺.浅析大学生的就业道德素质[J].道德教育研究,2006(9).
[7]张迪.论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8]王玉坤.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9]谢宝国,等.农村籍与城市籍大学毕业生就业获得差异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4(1).
[10]梅萍.就业压力下“90后”大学生就业信心与理想信念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责任编辑:吴 夜
A Study on the Lack of Employment Morality and Rec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in the 1990s
Tang Na
(School of Management,Anhui Architectural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s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and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lack of employment ethics is also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This paper,taking some graduates born in the 1990s from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ims to measu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ctification of the students’absence of employment moralit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xplore the way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rectification through reflections upon the school,the family and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born in the 1990s;employment morality;absence;rectification
G459
:A
:1672-447X(2016)06-0095-06
2016-05-26
安徽省社科联2014年度项目(B2014008);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2014FDYMSGZS018);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5JD05)
汤 娜(1980—),安徽五河人,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