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红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10003)
在高三复习中,圆锥曲线部分的解答题是让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因为在测试中,它并不属于真正的难题,本应该通过复习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事实上,教师劳心费力,收效却甚微.学生一旦遇到综合性题目,往往头绪万千,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最后无功而返.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尽快理清思路,从“迷雾”中走出?本文结合高三复习课中一道例题的化简方法,谈一些想法与同行交流.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两个顶点分别为A1(-2,0),A2(2,0). 过点D(1,0)的直线l交椭圆于M,N两点,直线A1M与A2N的交点为G.
图1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求证:点G恒在一条定直线上.
本题的第(2)问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直线与椭圆的交点.虽然圆锥曲线的解答题会涉及到各类型的问题,比如求值,最值与范围,定点、定值等等,但归根结底都会与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交点有关.而事实上,学生处理不好圆锥曲线问题往往就是因为不清楚是“设点”,“设直线”,还是“求点”?以至于“东想西想”列出来一堆式子,而面对它们又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理不清思路,最后只好作罢.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思考?
方法1设直线A1M的方程为y=k1(x+2),直线A2N的方程为y=k2(x-2).
消去y得
解得点M的坐标为
同理,可解得点N的坐标为
由M,D,N三点共线,
化简得(k2-3k1)(4k1k2+1)=0.
由题设可知k1与k2同号,
所以k2=3k1.
解得交点G的坐标为
将k2=3k1代入点G的横坐标,得
所以,点G恒在定直线x=4上.
从方法1的解答过程中知道,在求M,N两点的坐标时,联立方程组是算了两次的.能只算一次吗?
方法2设直线A1M的方程为y=k1(x+2),
直线A1N的方程为y=k3(x+2),
直线A2N的方程为y=k2(x-2).
消去y得
解得点M的坐标为
将k1替换成k3,可得点N的坐标为
化简可得点N的坐标为
下面解法同方法1.
还有其他解法吗?
方法3由已知条件,可猜出点G恒在直线x=4上.
证明如下:显然,直线MN的斜率为0时不合题意.
设直线MN的方程为x=my+1,
由点A1,M,G三点共线,有
再由点A2,N,G三点共线,
将x1=m y1+1,x2=m y2+1代入①式,
化简得2my1y2-3(y1+y2)=0. ②
消去x得(m2+4)y2+2m y-3=0,
从而有
将其代入②式,有
所以,当m为任意实数时,
点G恒在定直线x=4上.
方法3是先将直线MN的位置特殊化(比如垂直于x轴),猜出结论,再进行证明.当然,也可以直接证明.
方法4设M(x1,y1),N(x2,y2),
直线A1M的方程为,
直线A2N的方程为
解得交点G的横坐标
由M,D,N三点共线,
化简可得y1x2-y2x1=y1-y2,
将其代入点G的横坐标,可得
代入点G的横坐标,
由点M,N在椭圆上,
化简得
即x1=x2或2x1x2-5(x1+x2)+8=0.
当x1=x2时,由M,D,N三点共线,
可知x1=x2=1,与x1≠1且x2≠1矛盾,
所以2x1x2-5(x1+x2)+8=0.
当x1=x2=1时,可知
满足xG=4.
综上所述,点G恒在定直线x=4上.
从本题的四种解法中,可以看出:方法1和2,与方法3和4在处理直线与椭圆的交点M,N坐标时,采用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前两种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求”,而后两种是“设而不求”.
那么,何为“直接求”与“设而不求”?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联系?应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所谓“直接求”是指,在处理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交点坐标时,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直接求出它们交点;而“设而不求”,则只是将它们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即M(x1,y1),N(x2,y2)),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它们坐标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运算、化简.
方法1和2虽然在运算上有些繁,但在思维与化简能力上的要求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直线A1M(或直线A2N)与椭圆的两个交点,都有一个点A1(或A2)的坐标是已知的,如果需要求另一个交点M(或N)的坐标,即转化为解方程问题.接下来,解题线索会很快理清,只需寻找k1和k2的关系(M,D,N三点共线),然后将其代入点G的坐标,问题迎刃而解.所以,“直接求”可作为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已有一个交点坐标确定”的情况下这类问题的首选,把它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再根据其他条件化解题目.
可以发现,方法2比方法1的化简要简单一些,原因是少求一次交点坐标.方法1用了完全不相关的两条线(A1M和A2N)与椭圆方程联立求交点.而方法2却用了过同一点A1的两条线(A1M和A1N)与椭圆联立.在求出交点M的坐标后,点N的坐标则无需再求.因为直线A1M和A1N与椭圆联立之后得到的方程,只有k1与k3是不同的,其余完全相同,所以只需将点M坐标当中的k1替换成k3,即可得到点N的坐标.称其“以一代二”,即“用一次运算代替二次运算”,从而实现了简化运算的目的.
除此之外,“以一代二”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即“用一个方程代替二个方程”.比如,在化简运算中遇到2x21+3x1-4=0且2x22+3x2-4=0时,有时并不需要将x1和x2的值分别求出,可以用一个一元二次方程2x2+3x-4=0代替它们两个方程,而x1和x2则是此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可用韦达定理和x1x2=-2进行整体代换,简化运算.
“设而不求”中的“设”是非常容易的.如何找到所设若干未知量的等量关系,以及在列出的多个关系式中理清所求目标与这些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才是重中之重!
虽然方法3和4都采用了“设而不求”,但化简过程明显不同.
方法3,当猜出点G恒在定直线x=4上的结论后,需要证明的关键等量关系是.而此等式存在四个未知量,消元势在必行.等式①是由点M,N分别在直线A1G和A2G上的“身份”得到的,挖掘点M,N的其他“身份”得到等式进而再消元便是关键.易知,点M,N还有两重“身份”:在椭圆上及直线MN过点D.由于等式①均为一次形式,若用在椭圆上的“身份”消元显然不合适,所以利用它们的另一重“身份”设出直线MN的方程x=m y+1消去x,得到方程2m y1y2-3(y1+y2)=0,再借助韦达定理进行整体代换.
设直线MN的方程时,需要考虑设成哪种形式,是x=my+1?还是y=k(x-1)?如本题,直线MN的斜率不为0,且斜率存在与否都有可能,最好设成x=my+1,避免斜率的讨论.一旦设成此种形式,在与椭圆方程联立时,最好消去x,得到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运算简单.若直线MN的斜率一定存在时,可设成y=k(x-1)的形式,再与椭圆方程联立可消去y,会更方便运算.
方法4,先要分析交点的多重“身份”(比如M,N两点在椭圆上,又满足M,D,N三点共线,还满足直线A1M与A2N的交点为G),根据它们的多重“身份”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比如,点M,N在椭圆上,有;M,D,N三点共线,有;直线A1M与直线A2N的交点为G,可得点G的横坐标为xG=.
接下来,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方程!
(1)判断未知量的个数与方程的个数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即未知量与方程个数相等),未知量均可求.之后,对若干方程进行四则运算,问题便迎刃而解;
(2)如果不匹配,比如方法4,5个未知量x1,y1,x2,y2,xG,却只列出4个方程(①、②、③、④),未知量的值是不可能全部求出的,化简的“终极目标”必是将某两个未知量间的关系代入所求方程④.这些未知量留谁?去谁?看结构!所求目标④过于复杂,但观察到未知量y1x2,y2x1同时出现,故可先利用③的整式形式y1x2-y2x1=y1-y2进一步化简,得到xG=.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此式为分式结构,且分子、分母均含有y的一次形式.若同时除以y1,出现,而又有,若将其代入只会出现两个未知量x1和x2间的关系,这与我们的预期不谋而合.倘若再寻找到x1和x2间的关系,然后再代入所求目标,问题便可解决.事实上,,很快找到了x1和x2间的关系.
从前面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设而不求”对方程“掌控”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其关键在于对所“设”的若干未知量的处理,是能求出未知量的值?还是只能利用关系进行整体代换?要做到心中有数.至于用哪些未知量的关系进行代换,一定要根据结构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设而不求”是比较适合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均未知的情况.因为“设而不求”的化简要求比较高,如果已知一交点坐标,不如“直接求”这样比较“省心”.当两个交点的坐标都未知时,它的优越性才会显现.
处理好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核心,决定了整个问题的“发展”方向.只有交点问题处理清楚找对方向了,才会为后面的解答铺平道路.
鉴于此,并基于以上不同解法的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出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交点问题的思考线索:
(1)合理使用“直接求”与“设而不求”两种方法.
若已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一个交点坐标,对待另一交点的坐标,采用“直接求”的方法相对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若两交点均未知,可使用“设而不求”.
(2)使用“直接求”时,一方面,需考虑将直线方程设成哪种形式(比如y=kx+b或x=my+n);另一方面,需考虑是否可以使用“以一代二”的化简方法.通常情况下,“以一代二”往往可以和“直接求”结合起来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用“设而不求”时,第一,需考虑交点有几重“身份”,根据不同的“身份”列出方程.第二,需考虑未知量与方程的个数是否匹配.若匹配,未知量均可求;若不匹配,只能求出其中某些未知量的关系.第三,需考虑化简若干方程的途径.通常情况下,化简途径有两种:借助韦达定理进行整体代换;或是根据方程的结构特点,选择易被消去的未知量,利用四则运算进行化简.
当然,上述思考线索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圆锥曲线问题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头绪中,尽快理清思路,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