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 谢 昆
否定语境下的俄汉语情态谓词认知语义对比阐释
西安外国语大学 谢 昆
本文以俄汉语情态谓词的否定形式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在真势情态、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下所具有的认知语义特性。在俄汉语情态谓词对比的基础上,分别揭示与俄语情态谓词搭配的不定式在否定语境下所具有的体貌特征、汉语体貌标记词与不同情态谓词的同现原则,以及情态语境对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的选择制约机制。以动态模型理论为依托,对本文所述情态类型产生的认知根源做出诠释。
否定;情态谓词;认知语义;动态模型
“情态”(модальность)作为功能语义范畴,是不同情态类型的语义范畴与其相应的各语言表达层次相结合的系统,语言表达核心是句法式,包括情态谓词、情态副词、语气词、感叹词、特定的句法结构以及语调、重音等手段。情态谓词(модальные предикаты)作为情态范畴的主要表达手段,其否定形式在不同情态类型语境中的认知语义特征各具特点。俄语情态谓词的否定形式主要通过语气词не来实现,而汉语情态谓词的否定通过否定副词“不”“没”进行表达。俄汉语情态谓词的否定结构按照否定词和情态谓词句法位置的不同区分为“内部命题否定”和“外部情态否定”,试比较:Надо не его ругать. (可以不指责他)/Не надо его ругать.(不可以指责他);领导对我可能不熟悉。/领导对我不可能熟悉。俄汉语例句前一分句中否定词не、“不”分别处于情态谓词надо(应该)、“可能”和语词ругать(指责)、“熟悉”之间,情态谓词对该否定情境做出推测、评价,属于“内部命题否定”。后一分句否定词не、“不”置于情态谓词短语надо ругать(应该指责)、“可能熟悉”之外,对ругать(指责)、“熟悉”实现的适宜条件、认识程度进行否定,属于“外部情态否定”。 俄语例句中情态谓词надо(可以)表现为道义情态,汉语例句中情态谓词“可能”表达认识情态。本文将情态划分为真势情态、认识情态及道义情态3种类型,并以这3种情态类型为依托分别讨论俄汉语情态谓词的否定形式在其各自情态类型中的认知语义特征。
“真势情态(алетическ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又称客观情态(объективн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本体论情态(онтологическ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该情态类型主要表达真与假以及介于真、假之间的过渡情态类型。”(谢昆 2014: 125)真势情态的实现取决于外部客观条件或主体所具有的资质、能力。真势情态按照内部程度差异区分为真势可能和真势必然*本文真势情态源自模态逻辑中的真势模态,在汉语中通常表现为能力语气,由助动词“能”“能够”“可以”“会”来表达。(齐沪扬 2002: 1-12)俄语用述谓情态(предикативн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来表达,内部区分为现实(реальность)、潜在(потенци альность)、非现实(ирреальность)。(Беляева 1988: 12-15)。
(1) a. Я не мог говорить по-русски.(我不会说俄语)
b. Где-то на севере самолёт не может вылететь из-за тумана.(飞机在北方某地由于下雾不能起飞)
c. 趴了一会也没能站起来。
d. 自打非典来了,野味不能买了。*本文汉语例句取自北京语言大学BBC语料库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俄语例句出自俄语国家语料库(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1a)体现为内部真势可能,命题主体受制于自身能力无法完成“说下去”的行为。情态谓词мочь(能)所搭配的动词不定式为未完成体,因为主体所具有的内部能力通常具有恒常、持久的时间特质,这与未完成体所具有的体貌特征相吻合。(1b)中самолёт(飞机)因外部天气原因,无法完成起飞。这里与情态谓词搭配的动词不定式为完成体,表达具体事实意义,意即在当下的外部条件无法完成起飞的具体行为,该情态命题体现为外部真势可能。
与未完成体情态谓词мочь(能)对应的完成体смочь(能)也可以在否定语境中表达真势情态。“二者之间的区别为смочь的词汇语义在否定语境中含有行为主体已经尝试进行该行为的语义预设,С(主体)не сможет(смог) P(行为事件)=主体选择进行P,但P的结果没有达到。例如:Парень выжил, но не смог ходить.(小伙子活了下来,但却不能走路了)该例句中не смог表达“小伙子”已经做出了“行走”的选择,但由于自身原因无法完成该行为。如果将не смог(完成体否定)替换为не мог(未完成体否定),则表示“小伙子”连尝试“走”的行为都没有进行选择。虽然не смог ходить/не мог ходить(不能走路)都能够传递не ходил(无法行走)的结果,但是达到结果的过程却不尽相同。该例句中与情态谓词смог搭配的动词不定式为未完成体,但该未完成体动词所表达的体貌意义与(1a)又不尽相同,不是泛时间的恒常持续行为,而是未完成体多次重复行为的体现,行为主体在情态语境中没有完成的行为只是潜在的多次无法完成行为当中的一次。
(1c)体现为内部真势可能,行为主体受自身能力制约无法完成“站起来”的行为。(1d)表现为外部真势可能,由于受客观外部因素“非典”的影响,无法实施“买”的行为。
(1c)和(1d)虽然都体现为真势可能,但仍有不同之处,(1c)用否定副词“没”对情态谓词“能”进行外部否定;(1d)选择否定副词“不”进行否定。二者之间区别产生的原因在于“没”通常用于客观叙述,只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愿望,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吕叔湘 2009: 383-384)(1c)否定副词“没”指向过去,对已然行为“站起来”进行否定。(1d)否定副词“不”指向将来,对未然行为“买”进行否定。虽然(1d)所表现的情态意义类似道义情态,但我们认为,该事例更多侧重的是外部条件对主体行为的制约,且该事例不具有明确的道义规范意义。因此,我们仍将其视为真势情态。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没”不能穿越情态词“能”进行越级否定,我们不说“﹡没能没站起来”,但是“不”却可以穿越情态词进行越级否定“不能不买”。这也从侧面说明“没”属于非情态否定标记,“没能站起来”=“没站起来”;“不”属于情态否定标记,“不能买”≠“不买”。由于“没”属于非情态否定标记词,因此与“没”搭配的谓词所具有的体貌特征均可以出现在由“没”进行否定的相应情态语境中,除(1c)表达的起始体体貌标记“起来”之外,表达继续体的“下去”、持续体的“着”、现实体的“了1”也可以出现在由“没”进行否定的真势情态语境中。例如:我引进的几项新技术没能推广下去。请原谅我没能陪着你。他没能救了1他们。(1d)中处于句末的“了”并不是现实体标记,而是“了2”,具有改变原来计划或新情况出现的意思(吕叔湘 2009: 357)。我们发现,“了3”也可以出现在由“不”进行否定的情态语境中:我不能毁了3她的一生。但“了3”并不是“现实体”体貌标记。*“了1”为时态助词,用于动词后,表示“已然”的含义。“了2”为语气助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新出现的情况。“了3”具有“消除”意义,“了1”不同于“了3”的地方在于,前者具有“现实性”,而后者不具有“现实性”。
汉语真势情态命题通常不与体貌标记“过”连用,因为真势情态语境下与情态谓词搭配的表示主体能力的语词通常具有连续性,如知道、学会、理解、懂得、领悟等,而体貌助词“过”着眼于行为的结束。要求所匹配的语词具有“离散性”。(石毓智 2000: 33)
(2) a.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денег открывать счёт в банке не требуется. (没必要为了取钱在银行开设账户)
b. 倘若附庸风雅,没必要经年累月购置上万册图书。
(2a)和(2b)体现为真势必然,真势必然主要表现为来源于外部条件或自身的“需求”,该行为的实现具有必然性,在否定语境中体现为没有必要。(2a)表达外部真势必然,“取钱”的行为可以通过“开设账户”实现,但并不是必须的。该语境中与情态谓词连用的动词不定式多为未完成体,表达概括事实意义,单纯地表明毋须进行该行为即可,不强调行为的过程,也不关心行为的结果。(2b)体现为内部真势必然,没有必要用“买书”的行为来满足自己“附庸风雅”的需求。
通过对上述例句的观察,我们发现, 具有否定意义的真势情态命题多用“外部情态否定”表达。但也有部分俄语例句在否定句中表达“真势必然”意义时,可以选择“内部命题否定”:Теперь я шёл на свет и поэтому мог не зажигать спичек.(现在我迎着光走,不用点火柴)汉语区别于俄语,在否定句中通常不选择“内部命题否定”表达真势情态,试比较:病人不会吃饭、穿衣。/笨蛋才会不吃饭去逛街的。前者为“外部情态否定”表达真势情态,“病人”不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后者为“内部命题否定”,此时已经不再表达真势情态,而是表达认识情态,言语主体对“笨蛋”可能做出的行为做出推断。
认识情态(эпистемическ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表达言语主体对命题为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判断(彭利贞 2007: 44)。俄汉语情态谓词所表达的认识情态按照认知程度的高低区分为认识可能和认识必然。
(3) a. Он был очень дисциплинированным человеком: никогда не мог опоздать. (他遵守纪律,从不会迟到)
b. 再有错误就有可能不及格了。
c. Но в одну реку нельзя войти дважды.(不可能再次趟过同一条河)
d. 人类的理性不可能完美无缺。
(3a)言语主体根据命题主体平时一贯的行为,做出он(他)不会опоздать(迟到)的推断,与情态谓词连用的动词不定式为完成体,表达可能行为意义。但此处完成体动词不定式称谓的并不是一次具体的不可能行为,而是潜在的多次行为,因此,该例句中完成体动词不定式可以替换为未完成体опаздывать(迟到)。例句(3b)也表达认识可能,言语主体对可能出现“不及格”的情况做出主观评价。 例句(3c)和(3d)均表达认识必然,前者与情态谓词连用的动词不定式为完成体,表达可能行为意义,在否定语境下意为“不可能”;后者言语主体对人类理性“不可能完美”做出推断,且该情况在所有的“可能世界”均不成立。
认识情态的理解与情态谓词支配的动词不定式的词汇语义具有密切联系。按照可控性(контролируемость)/不可控性(неконтролир-уемость)的对立特征可以区别为:“可控谓词(吃饭)→原则可控谓词(走)→兼具可控、不可控谓词(摔)→原则不可控谓词(忘记)→ 不可控谓词(生病)”。(谢昆 2014: 128)
(4) a. Шолохов не мог рассказать правды об этом.(肖洛霍夫对于此事不会说出真相的)
b. 在他们两位就坐以前,其他人是不会坐下的。
例(4a)与情态谓词连用的完成体动词不定式在否定语境下表达“不可能”,рассказать(讲述)为可控行为动词,命题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意愿做出“讲”或“不讲”的选择,但该行为对于言语主体(说话人)而言具有不可控性,言语主体无法左右命题主体做出相应选择,只能进行主观猜测。再如:Он не может сейчас читать газету.(他现在不会在读报纸)此处与情态谓词连用的未完成体动词不定式читать(读)表达持续过程意义。言语主体对命题主体现在的状况做出推测,命题主体的行为对于言语主体同样具有不可控特征。如果把该命题中的时间状语сейчас(现在)去掉的话,就不表达认识情态,而是真势情态,意为他不具有识字读报的能力。(4b)中谓词“坐”属于原则上可控谓词,但也可以表达主体不由自主的行为。“坐下”对于命题主体“他”而言是可控行为,但是对于言语主体而言同样是不可控行为,表达认识可能。通过对例(4)的分析,我们发现, 认识情态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对立,而是“客观意义”与“主观意义+客观意义”的对立。
(5) a. Она не мог соврать мне.(她不会对我撒谎)
b. 他一定会来,她不会忘了他的。
例(5a)与情态谓词连用的完成体动词不定式表达可能行为意义,在否定语境表达“不可能”。此处的完成体动词亦可替换为未完成体动词врать(撒谎)表达多次重复意义,通过对多次重复行为的否定,间接表达“她”是诚实守信的人。соврать(撒谎)兼具可控性及不可控性,表达可控性一面时,该类语词可以同нарочно(故意)、 намеренно(蓄意)等副词连用。该例句中命题主体она(她)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可以做出“撒谎”的行为。但该行为对于言语主体(说话人)而言却是不确定的,言语主体只能根据命题主体的为人做出是否“撒谎”的主观猜测。(5b)中谓词“忘记”属于原则上不可控谓词,命题主体“她”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避免消极结果“忘记”的出现。该行为对于言语主体同样不可控,相比前述事例,该事例主观性更加鲜明。
一些具有尝试意义的部分可控谓词在俄语中只能用否定结构来表达认识情态命题:Он не может попасть в мишель.(他不会投中靶子的),该例句中谓词попасть(投掷)属于努力尝试谓词,该类谓词的语义结构中包括行为主体做出尝试选择的语义预设,无论是否“投中”,都做出了“投掷”的行为。该行为对于言语主体不可控,对于命题主体同样具有部分不可控因素,言语主体只能根据命题主体的能力做出推测,具有相对主观性,这也是该类谓词不能用于肯定结构的原因。与此类似的语词还有дозвониться(打通电话)、заснуть(睡着)、понять(明白)等。
俄汉语最典型的认识情态命题通常借助不可控动词来表达。试比较:Он выучил задание наизусть, не мог ошибиться.(他记住了习题,不可能出错)/阳光很温暖,不会生病的。不可控谓词ошибиться(出错)、“生病”无论对言语主体还是命题主体而言均具有不可控性。此外,认识情态的表达与人称形式也有一定联系。我们通常选择第三人称进行表达,而不是第一、二人称,因为言语主体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推断,同时也不会在一定的共时情境下对受话人的行为进行估测,但如果对受话人过去或将来的行为进行估计也可以选择认识情态进行表达。
通过对认识情态,即例(3)-(5)汉语例子的观察我们发现,汉语通常选择具有“主观意义”的否定副词“不”对认识情态进行否定。但是也有用“没”来否定的情况:小坂这家伙可能没乘电车。这是因为认识情态谓词“可能”相比其他认识情态谓词而言,具有更高的独立性,该例句可以转化为:可能,小坂没有乘电车。“没”否定的是“乘车”,而不是对“可能”进行否定。这一点也表现在“可能”可以与其他情态谓词连用表达认识情态:我知道人生不可能会一直这样下去≈可能,我知道人生不会一直这样下去。俄语中的认识情态也可以做出类似转换:Он не может быть на работе.(他也许没在工作)≈Может быть, он не на работе.(也许,他没在工作)前一句为客观认识,言语主体根据周围的环境或者命题主体的生活习惯做出判断,转换之后,может быть(可能)作为插入结构表现为主观认识,言语主体在不知情的条件下做出主观推断。
汉语典型的体貌标记词在认识情态的否定语境下都可以得到体现。例如:他们不会买了1宝石而库存起来;你应该不会吃过晚餐;吃饱了她也不会闲着。汉语的实现体通常对应俄语完成体来表达结果存在意义,在认识情态语境下表现为一次不可能的行为:Он не мог выиграть этот матч.(他不会赢了这场比赛),俄语通常用未完成体表达与汉语持续体“着”对应的持续过程体貌意义:Он не может сейчас спать.(他现在不会睡着)。
道义情态(деонтическая модальность)表达言语主体对事件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所持的态度(彭利贞 2007: 44)。道义行为评判的依据既来自于法律、法规,也来源于社会规约、道德准则。道义情态按照内部道义强度的不同区分为道义可能和道义必然。
(6) a. Здесь нельзя курить ― ты в библиотеке всё-таки.(此处禁止吸烟——你毕竟在图书馆)
b. Кто поверил в Христа, не должен верить в других богов.(信耶稣者不应再信其他神冥)
c. 安全组织就不应该散布这种谣言。
d. 做善事应该不留名才是真正的慈心善意。
(6a)表达道义可能,按照文明规约,在公共场所不应该курить(吸烟),虽然行为主体可以做出吸烟的选择,但是不合适宜的。(6b)表现为道义必然,基督徒按照教义必然是应该信奉Христ(耶稣)的,如果违背这样的教义,也就没有必要称之为基督徒了。(6a)和(6b)中与情态谓词连用的不定式均为未完成体,表达概括事实意义。情态谓词否定的只是依据道义规则“不提倡”或“禁止”的行为本身,并不强调行为的结果。
未完成体动词不定式在具有情态谓词的否定结构中所传达的“不应该”、“不可以”往往具有更深层次的认知理据。未完成体不定式在道义情态否定结构中所表现的体貌意义之所以与道义情态匹配, 是因为其所表达的否定行为与道义情态的根本宗旨相契合,道义上禁止的行为,往往是不提倡的行为,不提倡的行为就应该从根本上杜绝发生。
(6c)和(6d)均体现为道义可能,前者体现为按照法律规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应该散播“谣言”。后者按照道德规范,“做善事”不提倡留下自己的名字。道义情态实现与否取决于道义行为主体是否按照道义准则执行了相应道义行为。上述实例中道义命题主体既可以做出执行相应的行为规约的选择,也可以做出相反的选择,因此不具有道义上的必然性。
(6c)和(6d)中与情态谓词“应该”连用的否定副词均为“不”,这是因为道义命题在时间层面通常指向将来,我们只能对没有进行的行为发出命令,而“没”通常否定“过去”或“现在”的行为。同时,说话人在发出道义指令的同时也从侧面肯定了道义准则的权威性,以及劝受话人不要做出违背道义行为的主观意愿,因此,道义情态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相比“没”否定客观事实而言,道义情态更适用于“不”来否定。
同时,我们注意到汉语表达道义情态意义的命题通常不具备显性的体貌标记词。道义情态命题不与现实体标记“了”及经历体标记“过”同现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对已经达到结果或者完成的行为做出道义上的改变。与体貌标记“着”所连用的动词往往具有均质、恒定的内部属性,道义行为往往无法对其内部均质行为施加影响,改变其固有属性,因此,持续体体貌标记同样不适宜出现在道义情态命题中。虽然我们发现,在一些具有道义意义的情态谓词语境中会出现显性的体貌标记词:他不应该杀了那三个兄弟;你不应该瞒着我,但这些事例并不表达道义情态,而只是说话人对已经发生的既定情境的陈述,这与道义情态所表达的时间特质相悖,因为道义情态主体不能对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做出道义上的改变。
俄汉语道义情态命题既可以进行“内部命题否定”,也可以进行“外部情态否定”,二者在否定意义上具有等价性。试比较:不应该泄露他人隐私;外表上应该不露一点痕迹才是。/Ты не должен обижаться на меня.(你不应该抱怨我);С клиентами он должен не пить.(同客户在一起时他不应喝酒),这里“不应该”=“应该不”;должен не = не должен(不应该),均表达道义许可。但并不是所有的俄汉语道义情态谓词在上述两种否定语境下表达的道义情态意义都是等价的,例如:не обязан ≠ обязан не(不可以),这是因为“俄语情态谓词обязан所表达的情态意义具有道义上的绝对性,不允许道义行为客体做出有悖道义的其他选择”。(Шатуновский 1996: 231)因此,与该情态谓词обязан的外部情态否定形式对应的内部命题否定形式应该是можешь не(不可以)。
汉语中有些道义情态谓词还存在肯定和否定不对称的情况。例如,道义情态谓词“得”只能用于肯定语境,我们只能说:你得听我的话,而不说*你不得听我的话。这是因为道义情态内部不同道义情态谓词所表达的道义命题也存在量级差异:得(必要)>应该、要(义务)>能、可以(许可)、“得”作为表达道义情态意义的“极大量”,只能用量级稍弱的“应该”、“要”进行否定(石毓智 2001: 53)。
认知语言学界曾提出作用力图示理论、隐喻投射理论等不同观点对情态问题进行解释。语言学者Langacker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模型演变理论(dynamic evolutionary model, DEM),该模式理论认为“人类是现实世界的体验者,现实世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随着时间进程的演变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主观认知会不断得到深化,将现实世界的类范畴概念化,并用相应的认知模型来进行表达”。(Langacker 1991: 274-276)现实世界的认知模型可以图示演绎为:
图1
图2
如图1所示,动态演变模型以认知主体所在的“现实世界”为分割界限,处于“现实平面”左侧的为“已然世界”,该世界对认知主体而言又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认知主体亲身经历过或在其认知掌控范围之内的“已知过去”,另一部分表现为认知主体无法感知认识的“未知现实”。处于“现实平面”右侧的为“未然世界”,该世界处于主体无法认知的“将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未然世界”的“潜在现实”会逐步转化为“现实”,并进一步演变为“已然世界”(图2所示)。
真势情态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命题主体自身,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认知主体既可以在现实时间平面对主体所具有能力及外部条件做出断言,也可以在“已知过去”时间平面做出正确的说明,因为无论是现实平面,还是已知过去都在认知主体的认知范围之内,且真势命题所具有“客观”事实性也便于认知主体掌控和把握。认识情态表达认知主体对命题所具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估计、判断。动态模型图示所展现的3种时间层面均可以表达认识情态,因为认知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既无法对“已然世界”的“未知现实”做出断言,也无法对“未然世界”不可预知的境况做出说明,同时对“现实平面”超越主体认知能力的不定因素也无法做到全面掌控。
相比真势情态和认识情态而言,道义情态只适用于将来时间层面。一方面,认知主体无法对既定、已知的现实做出道义上的改变,另一方面,“未然世界”为道义情态的表达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为受话人受制于“道义”规则,既可以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也可以做出违背“道义”的决定。
在否定语境下,俄语真势情态既可以选择未完成体,也可以选择完成体与情态谓词搭配,前者侧重主体的“恒常能力”,后者表达具体的“即时条件”;认识情态通常选择完成体不定式与情态谓词搭配,因为认识情态更多表达的是对“既定结果”所具有的主观态度。而道义情态的否定表达只能选择未完成体不定式与情态谓词搭配,因为道义禁止行为的侧重点更关注行为本身。
汉语真势情态通常选择“没”对真势命题所具有的“客观性”进行否定,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由于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通常选择“不”进行表达。
汉语典型的体貌标记在否定语境下往往可以与真势情态和认识情态谓词搭配,因为适用于两者的事件具有“既定性”和“已然性”。而道义情态往往不具备显性的体貌标记词的原因在于认知主体无法对已然的事实做出道义改变。
否定语境下俄汉语情态谓词所具有的认知语义表现也从侧面揭示了情态所具有的类型学特征。
Беляева, Е. В. 1988. Модальность и 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директивных речевых актов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английском языке. Аф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 ... докт. филол. наук [D]. Москва: АН СССР. Ин-т языкознания.
Шатуновский, И. Б. 1996. Семантика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и нереферентные слова (значение.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ая перспектива. Прагматика) [M]. Москва: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Langacker, R. 1991.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吕叔湘. 2009. 现代汉语八百词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彭利贞. 2007.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齐沪扬. 2002. 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 [J]. 汉语学习 (2): 1-12.
石毓智. 2000.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毓智. 2001. 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谢 昆. 2014. 俄汉语情态谓词的逻辑语义阐释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6): 124-131.
(责任编辑 张 红)
通讯地址: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语言学大百科词典》翻译工程”(11&ZD131)、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俄汉语情态谓词对比研究”(2014J10)及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俄汉语非现实范畴语义—句法互动机制对比研究”(16JK1621)的阶段性成果。
H043
A
2095-5723(2016)02-0030-07
201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