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摘要】重庆市的户籍制度改革每年将使100万人完成“农转非”,这意味着每年有1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随着2010年6月18日辐射区涵盖北碚区蔡家岗镇的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这里大量耕地被征用,由此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其在转换社会角色过程中陷入困境。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了解当地失地农民的现状和陷入困境的原因,并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给出实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的引导对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困境;引导对策
一、研究背景
根据重庆市政府的统计数字,2010年重庆户籍城市化率为28%。2010年7月12日,重庆市政府第75次常务会举行,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及《重庆市户籍改革方案》,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从目前的28%上升至60%到70%,这意味着有近1000万农村人口将转为城市户口。重庆每年将产生近百万的失地农民,这个数量等同于一座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规模。而目前失地农民在被迫转为城镇居民时,其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但是其在文化传统、心理模式、行为方式和意识观念等方面的转变遭遇到巨大困境。这些方面处理不好,很难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现行方针,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巨大阻碍。
二、研究对象
失地农民既包括由于征占农地产生的已经农转非的原农业人口,也包括征占用农地后目前仍是农业人口户籍的人员。本文研究切入点为“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的困境”,这种困境大多发生于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过程中,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被依法征占农地、公民角色被迫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人群。随着蔡家岗镇农耕地不断被征占,由此产生的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且具有典型性。本文选取三溪口、汪家堡、蔡家岗镇灯塔街三个社区的失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
三、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的自我调节和政府引导对策
孙俐在《从社会角色转换看农民市民化》一文中指出,社会角色理论按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农民角色是失地农民的先赋角色,市民角色是失地农民的自致角色。失地农民通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获得新的市民角色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市民角色的认知阶段,即市民角色的认知是指农民对于与市民角色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和了解;然后是市民角色移情阶段,即市民角色的移情指农民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市民角色的能力,也就是农民完全认知和体验到了市民角色;最后是市民角色行为阶段,当农民角色脱离了土地,逐渐融入了城市生活之时,角色行为也就随着其对市民角色的认知以及感情上的变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因此,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可将此过程分为认知阶段、移情阶段和行为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具体可从失地农民的自我调节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入手。
1、认知阶段
(1)政府妥善安置和补偿失地农民
针对占地补偿款过低的问题,应根据当地实情适当追加安置补助。在以后的征地过程中,建立合理的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引进民间社会团体监督政府和开发商,使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等一系列程序阳光作业,切实维护城郊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征地安置过程中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且提供适当的安置房的装修费用,安置房应建于原城市社区中,做到失地农民与原城市社区居民大杂居小聚居,促进两种居民的融合,利于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
(2)个人改变认知
引导失地农民认识到征地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被征地的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短期内会困惑、迷茫,找不到生活的支柱,但是放长远看,他们会享受到城市便利的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等,而且经过政府的扶助和个人的努力,会在城市内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失地农民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长远地眼光看问题,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的部分利益。
2、移情阶段
(1)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关于困扰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政府以人为本,立于“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高度,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稳定的工作成为他们生活的保障。笔者认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开设科学知识和专业工作技能培训,鼓励失地农民参与培训;为失地农民提供低息或免息的小额贷款,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满足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做好人员档案管理,保证把具有不同工作技能的人员分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尽量做到公正公平。
除此之外,政府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在当地开办小型企业或微型企业。根据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创造就业岗位的贡献不相同,企业规模与净创业就业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根据国外的经验,在就业创造过程中,就业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贡献较小,就业人数在1—19人之间的小企业对于就业创造的贡献最大。
(2)个人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
在政府促进就业的同时,失地农民自身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工作技能。调查显示,大部分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尤其年长的人群,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等新兴事物接触较少。长期以来的农耕生活,使他们缺乏其他的工作技能。在市民化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定的工作技能才能找到固定的工作岗位。因此,他们需要做到:在政府组织知识、技能培训时,尽量参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特定工作的渴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并寻找工作机会。其中,适合失地农民且社会比较需求的工作有:电焊工、汽车修理工、电器修理工、厨师、理发师、家政服务人员等。
3、行为阶段
(1)增加社区服务
在失地农民对市民角色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并开始体验市民角色时,社区应增强服务功能,促进其融入到城市社区生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换。对此,社区应多组织能让失地农民和原社区居民普遍参与的棋牌活动、体育竞赛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等,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社区应努力塑造社区文化,用高尚的社区文化吸引失地农民,增强失地农民的归属感。
(2)个人心理调适
在失地农民社会角色转换的后期,应努力做好心理调适,努力改变以前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方式。对社会角色转换中的困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新事物和新思想保持宽容接纳的心态,缓解自身面临的各种心理压力、工作压力等。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00030-2120122044,批准号:SWU1209453
【参考文献】
[1] 雷 寰. 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6.
[2] 孙 俐. 从社会角色转换看农民市民化[J]. 江南论坛, 2004(4):19-20.
[3] 左文华.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对策[D].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18).
[4] 杨宜勇. 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