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动态调整专业建设,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邢台学院为例,既肯定了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又对目前相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实践锻炼;教师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有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四种类型,是一种新的办学类型的高校,其本质特征集中地体现为地方性、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因此,其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都应该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独特的要求。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阶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成为当前重要议题,而派遣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作为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备受瞩目。邢台学院在组织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这方面入手较晚,2014年出台《邢台学院教师赴基层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将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活动常规化、制度化。实践锻炼活动为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造就一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在制度运行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许多问题。
一、实践锻炼的意义
1、三方共赢
对于很多高校而言,人才引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从优秀的研究生、博士生中经过考核程序,直接引进。该类教师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但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径,直接导致了他们缺乏实际的专业技能,缺乏工作经验,不熟悉实际业务工作,实践动手教学指导能力普遍匮乏。因此严重影响到他们完成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活动无疑提升了这种能力与素养,而对于有过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赴企业回炉则加深了他们对既有知识的理解与更新。清楚地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学活动则更具针对性,两者共同的益处在于,接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他们进行案例教学提供了广泛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为企业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实现了学生、教师、企业的三方共赢,也为后续的合作,人才的输出埋下了伏笔。
2、深度融合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邢台学院普遍重视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作中,也借鉴这一成功的模式着力加强教师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通过与企业的深入沟通和交流,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的机制,为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也把为对方服务视为己方的义务和责任,将对方视为影响己方利益的重要分子和合作伙伴,工作中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因此,能够全方位深入了解企业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
二、教师实践锻炼现状分析
1、教师的参与意识不强
经调查,邢台学院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热情一直不温不火,一方面是由于赴企业实践锻炼单位较为单一,过程枯燥没新意;另一方面,缺乏长期的驱动因素和激励机制。许多教师申请到企业锻炼主要出于职称评聘考虑,而不是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些教师放不下架子到车间或者一线去实习,再加上企业的不配合以及学校对顶岗人员的疏于管理,导致顶岗教师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有些教师不去顶岗,甚至借顶岗锻炼的机会干私事,不但没有锻炼自己,还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影响。
2、学校的管理流于形式
在一名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前,首先要提交教师实践锻炼申请审批表,报教务处审核通过,人事处备案后组织实施。在实践过程中要填写详细的工作日志,由接收单位开具考勤表。实践结束后要出具考核鉴定表,撰写实践锻炼总结,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建议。在制度建立的初期,对于实践锻炼的对象和时间,实践锻炼的主要内容,实践锻炼的方式及途径,参加实践锻炼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考核办法等都有具体的明确,保证了后续活动的有效实施与进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少数系部形式多过内容,这项制度背后真正的精神要义无法体现。特别是在文科系部,问题尤为突出。可能是涉及到企业选择面的局限,实践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对于一些理工类专业,有些教师所从事的锻炼岗位趋向于行政岗位,虽然从轮岗的角度上说,确实有利于他们思路的扩展与换位,但是这样的意义不大。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老师自身价值感和收益感的减少,也降低了他们赴企业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这给我们的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关心他们手续是否齐全,而且要关心他们选择的企业是否具有针对性,在专业的提升上是否具有帮助。不要把实践锻炼工作当成职称评定的任务去完成,这才是对制度建设者最好的响应。
3、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造成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企业重视经济效益,不会为学院教师的培养买单;二是企业担心教师熟悉岗位后,一旦返回学校,岗位的更替会给后续带来麻烦;三是任何单位都有自己的保密原则和核心技术,为防止商业机密的泄露,企业会有所保留,教师很难学到核心技术。受到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所谓的实践锻炼就是到企业盖章了事,企业对实践锻炼活动存在偏见,实践锻炼活动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背离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本意。
三、路径探讨
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已经成为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如何能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教师共同努力,合力解决。
1、转变管理方式
减少行政审批手续,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坚持原来制度设计中的教务处宏观指导协调,各院部具体组织实施的思路,将可以下发的行政审批手续下发给各院系部,宏观把握方向,提升院部能动性与积极性。
2、提升教师参与热情
一方面,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针对性地拓宽实践锻炼单位;另一方面,真正做到将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期间的表现及效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范围,并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年度考核和工资晋级的重要依据,每年职称评审过程中将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内容反馈到相应的评审环节。这样做所传递的信息是:学校对于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十分重视,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十分重视。以职称为杠杆提升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驱动力,当然还需要更加系统全面的措施来保障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热情,例如政策支持、制度保证、经费扶持、建立完善的考核测评体系等等。与此同时,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还包括让教师借助直接的社会网络关系寻求企业,一是教师了解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在什么地方,二是教师付出了寻找的成本,会更加用心。当然也要制定制度,避免双方不良行为的产生。
3、发挥优势,满足企业需求
教师进入企业后,可以帮助企业员工开展短期培训,在获得企业好感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技术难题,增进双方信任。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是社会服务的一种形式,企业提供平台也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物质驱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4、完善实践锻炼考核体系
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体现出实践锻炼的效果。考核体系一般可以分为实践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的要求包括:(1)书面申请表和考核申请表的填写要规范和详实;(2)有明确的顶岗计划;(3)详细记录实践日志;(4)收集典型案例;(5)实践总结;(6)学习交流;(7)出勤和企业考核。技能考核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进行考核。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实践锻炼仅仅只是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的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在不断加强科研和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自身专业能力与地方经济合作的新方式。
邢台学院教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GY15009
【参考文献】
[1] 陈 芬.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5(21).
[2] 肖怀云. 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J]. 物流科技, 2015(2).
[3] 吴斧平. 探索开放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之路[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2).
[4] 金 利. 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作者简介】
李真(1983—),女,河北邢台人,管理学硕士,单位:邢台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