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及引导途径探析

2016-12-23 08:15佘乃昕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引导习惯高校

佘乃昕

摘 要:我国大学生大部分在进入大学生活时生理年龄上属于成长的独立期,心理和行为年龄却仍然处于成长的依赖期,这跟我国的特殊国情有关。这就意味着高校在接收学生以后仍要对其习惯养成进行规范、教育和引导。本文将对我国大学生习惯养成现状进行陈述,并从思想、环境、氛围、教师引导四个途径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习惯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4-01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学模式大部分为全日制走读的应试教育,再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殊现象,在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学习、决策、社交的信心,出现迷茫和怠倦的心理,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不习惯大学生活而心情抑郁选择退学。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了解一下大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并分析一些引导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习惯养成现状

1.1 生活习惯

寝室脏、乱、差几乎成为了大学生寝室形象的代名词,也是每个辅导员老师和寝室管理员比较头疼的问题。物品随意摆放,个人卫生不注意,集体环境无人问津,垃圾几乎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在寝室中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衣物尽量选择一次性,或者邮回家中让父母清洗。很多学生对近在咫尺的学校食堂和美食区敬而远之,选择订餐和送餐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只因为可以少走几步路。而生活作息的时间更是无规律可言,想睡就睡,想吃再吃。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现状对其今后发展和个人健康都会带来很大危害。

1.2 学习习惯

很多人说,大学生对大学的误区源于高考时大家鼓励的一句话“好好学吧,考上大学就可以尽情地玩了。”这样的暗示对于刚刚结束了紧张的高考的大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心理引导。其实,我国的高中生在教育体制的规范中大多已经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但是到了大学以后反而十几年的学习习惯就彻底瓦解。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对大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二是,是很多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习惯了别人强制、安排的学习模式而不会自主学习,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学,因此产生厌学心理。这就养成了学生逃课、迟到、替课、上课玩手机、下课打游戏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只有在期末时才开始学习一学期的知识。

1.3 行为习惯

现在很多社会舆论都提出了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担忧,其实不能仅仅归咎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整个社会青少年的行为习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人们觉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社会行为的标准和榜样,因此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从校园中的一些常态来看,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确实不容乐观。无故在课堂讲话、出入,对老师说话没有称呼,在校园里大声喧哗、吵闹,衣着怪异过于暴露,甚至有些学生在老师进入寝室时不但不起立问好,还继续电脑游戏,如果这些行为习惯只是个例我们还可以更正,当其转变为常态时则必须引起重视。

2 引导途径

2.1 思想引导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进行学习和传播,让学生建立正取、积极的人生观、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良好习惯养成的必要性才能从行动上得以改正。高校应多开展相关的讲座,如:上大学的目的,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提升幸福高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解惑,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回归青年人阳光的心态。在这种话积极心里的影响下,学生对大学、学习、校园和住宿生活都会有一份喜悦和期许,自然会对其加大关注和投入,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2 环境引导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的习惯养成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高校可以从校园环境的构建上进行思考,来引导学生的习惯养成。比如:校园的环境一定要符合高校幽静、方便的特点,校园、公寓公共环境整洁。可以在校园各处设置宣传栏和标语,建立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爱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建立爱的观念,从而养成爱惜周围人和物的习惯。高校还可以利用自己网络平台的优势营造一个正能量的思想环境,在校园网客户端中推荐一些有益的讲座,励志的演讲和信息。

2.3 氛围引导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风,旨在培养学生特有的品质和性格,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标准。而学风、校风建设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自我克制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差,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指导,让其对自身行为准则的好坏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避免进入误区而不自知,养成不良的习惯。

2.4 教师引导

教师的职业具有双重任务的特点,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其成长进行帮助和引导。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想接近老师的,并且对老师的建议和教导大多能够虚心接受和采纳。因此,在学生大学四年的习惯养成中老师是不可取代的引路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完成个人知识传授工作的同时,要关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当发现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习惯养成现状的陈述和引导途径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习惯养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应加大重视和投入,培养良好习惯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 刘秀兰.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8):95-96,100.

[2] 胡曼.浅谈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品牌,2014(1):33.

猜你喜欢
引导习惯高校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