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东盐政志书“三部曲”比勘举要

2016-12-22 08:01李添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盐政河东三部曲

乔 婷,李添文

(1.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2.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清代河东盐政志书“三部曲”比勘举要

乔 婷1,李添文2

(1.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2.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清代河东盐政志书以蒋兆奎的《河东盐法备览》,江人镜、张元鼎的《增修河东盐法备览》,宝棻、姚楷的《续增河东盐法备览》最具代表性,俗称“三部曲”。“三部曲”体例严整规范,内容相互承接,详细记述了河东盐政运销制度,体现了志书编撰者以民为本、长于变通的修志思想;展现了课归地丁改革下河东盐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运学、书院和社学等清代河东文化教育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代;河东盐政志书;三部曲;比勘举要

河东“古为禹贡冀州之域,今山西地,在黄河东,故曰河东”[1]。盐业是河东经济的支柱,因其“出自天成,以为民利,三晋秦豫民食皆赖焉”[2],主要分布在“解州安邑之间,广袤百二十里,汾浍襟其东,黄河带其西,中条、太行诸山环拥前后,池泉洸瀁斥卤充溢,冀豫雍梁四千里民食皆取给马榷盐之法”。[3]清代,河东盐业比较发达,政府非常重视盐政的推行,因此,研究河东盐政的相关著作颇丰,如汇纂、便览等旧编,但“或繁或简,未臻美善”[3]。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运使蒋君(蒋兆奎)辑有《备览》一书,荟萃诸志,最为详瞻。至光绪七年(1881),盐法道江君(江人镜)又增修之,尧斋观察,莅任三年整理鹾纲,百废俱兴。乃屡监掣姚丞(姚楷)与诸寮友就江志,更加增辑成上、中、下三卷,名曰《续增盐法备览》”[4]。于是,形成了河东盐政志书三部曲,即《河东盐法备览》(以下简称《备览》)、《增修河东盐法备览》(以下简称《增修》)、《续增河东盐法备览》(以下简称《续增》)。这三部著作奠定了清代河东盐政研究的基础,为研究明清河东区域经济史、财政史和社会史等专题史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将“三部曲”的成书过程、体例、内容等作一比较,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述。

一、“三部曲”之成书背景比较

(一)作者生平

蒋兆奎、江人镜、张元鼎、姚楷和宝棻都不是山西人,但他们均有河东地区任职的经历,对河东盐务的治理都有一定程度的贡献。蒋兆奎(1729—1802),字聚五,又名畤南,陕西渭南县人。“乾隆丙戌(1766)进士,以知县起家,四十四年(1779)任山西泽州同知升知太原府,之后擢河东盐政使,五十四年(1789)迁甘肃布政使,仍兼理盐务,五十六年(1791)调任山西,次年代光熊为巡抚。”[5]嘉庆七年(1802)卒于乡。蒋兆奎生平著作颇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于乾隆乙巳(1785)年由太原郡守升为河东运使时拟修的这部《备览》。该书成于戊申(1788)季冬,其内容上起上古,下迄乾隆五十三年(1788)。

江人镜,字云彦,号蓉舫,江西婺源人。“道光己酉举人,历官两淮盐运使,有《知白斋诗钞》。”[6]“咸丰十年(1860)十月由内阁中书入直现官太原府知府”[7],之后“中顺天乡试,南元癸丑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洊升内阁侍读,赏戴花翎京察一等补授山西蒲州府知府,调太原府知府,升河东兵备盐法道,历署山西按察使、布政使加二品衔升两淮运使,赏头品顶戴。”[8]张元鼎,字西原,甘肃镇原人。“道光四年(1824),知长清县只身属食不贰味,衣不华饰,以俭约为士民倡勤,于听断不留疑狱,公余与士子讲艺于石麟书院。乙酉旱蝗督夫捕打,发钱收买蝻子,胥尽以疾告归耆老,饯送脱鞾以志去思云。”[9]迨道光十五年(1835),江人镜、张元鼎“观察但明伦延订永乐司马周、曾毓汇盐法诸书,续以四十余年往事依志体自成一书,未付梓而解任,仅存稿二十四册。今取而采择之,并证以课归地丁复商全书。道光十六年(1836)以后,事实无书可稽,更搜罗案牍,博访旧闻,参互考订”[3],编修而成《增修》。

宝棻,字湘石,“正蓝旗蒙古恩存佐领下人”[10],清朝著名大臣。“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江西调湖北按察使,后历任浙江布政使、山西巡抚、江苏巡抚、河南巡抚。武昌起义时,配合北洋军在河南捕杀爱国会成员和革命党人。清帝退位后隐居不仕。”[11]姚楷,“原名名胜,字醉兰,号朴侯,亦号石湖,晚字粹堂,光绪己丑科进士。历官山西省高平、临晋、万泉、荣河、阳典、平遥、安邑等七县知县及绛州、忻州、解州、平定州等四直隶州知州。”[12]宝棻、姚楷在江志基础上,继续编修盐法志,名曰《续增》。该书记事始于光绪七年(1881),成于清宣统元年(1909)。

(二)史料来源

《备览》史料来源于前人的盐政著作,如“苏昌臣《汇纂》、郭祯《便览》。雍正八年(1730)奉旨敕修《盐法志》,多仍其说。前运使沈业富《纪恩录》,网罗八年以后事实,自成一集。乾隆二十七年(1762),解州牧言如泗于州志中特编《运城志》一册,多有可采。今并取而荟萃之,名曰《备览》。征引不出诸书,折中惟求一是”[2]。而《增修》则在盐法志书的基础上,收录了课归地丁案相关史料以及一些案牍、旧闻编修而成。《续增》则是监掣姚楷与诸寮友在江人镜《增修》基础上补修的一部志书。

二、“三部曲”之编纂体例和内容比较

(一)体例之比较

《备览》首著三序,凡例十则,后附河东盐池全图,“兹编依《汇纂》《便览》,特具池图于前”[2],图文结合,同时也将临近盐池的山川、渠堰“无不胪列指陈,位置分明”[2]。全书“分门十二,各以类从。每门冠以小序。前后次第,蝉联而下,以纲统目,以目系纲,使十二门如一篇,庶免饾饤杂凑之患”[2],“每门下各列条目不一,每条必详原委。或于每条下按以己见,略事发明。间有正文不尽之意,即以按语补之,冀免缺漏”。[2]蒋兆奎在序言中也说明十二门的具体排序法,“首以盐池提其纲也,次以运治着其地也。有治人斯有治法,官职多当重也。欲治盐莫先治水,渠堰宜急讲也。由是而种治与转输、坐运交资,固缺一不可;国计与民食、引课兼重,亦相因而详。非禁私无以办公,律例应震慑于犯法之先;不正德难保厚生,学校宜作兴于既富之后。而且补救因时,名臣之奏疏,功悉可稽;文章经世,前人之著述,言皆有物。”[2]

《增修》仿照春秋编年之体例纪事,“必系以年俾先后次序,不致紊乱,庶易查阅”。[3]该书体例与《备览》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正文书序只有一篇,凡例十二则,增加备览衔名一篇,注明该书的督修总裁官、提调总纂官、帮办提调官、总校官、总核官、分纂分校官。其次,除盐池图外,增加了晋、陕、豫行盐州县图,运治全图,万寿宫图,文庙、关帝庙等图。“盐池、运治既立专门例得绘图,凡三省行盐引地曁庙署学校,皆与鹾政有关,今谨一一详缋,以便观览。”[3]再次,全书分为八卷,其内容“与《备览》无异,而条目则不尽从同良,以今昔异宜所因所革不能,无大同小异之处,其各条内尚有余意可补正文者,加按语以发之”[3]。虽仍分十二门,但较《备览》有所侧重。《备览》十二门各为一卷,而《增修》则分八卷,盐池、运治、官职,渠堰、坐商、运商,引目、课额,律例、学校分编为四卷,第五、六、七卷全为奏疏门,因“不可复行窥一斑而失全体,缺憾实多,故于各门内不嫌其略于奏疏门,不厌其详,是《备览》以奏疏补各门所未备,是编以奏疏为各门之统宗,缘彼改章事少,此则改章事多也”[3]。第八卷除艺文之外,增设吉兰泰盐务本末一门。其“创于嘉庆十二年(1807),旋于十七年(1812)裁撤。其始终原委另纂吉兰泰盐务本末一编,详载奏疏,以备稽核。”[3]

《续增》相较前两部著作,其差异之处即卷首以宝棻、丁宝铨和陈际唐三序始,无例言,之后有河东中学堂图、河东初级师范并附属高等小学堂图和警察讲习所并附设农业学堂图,同《增修》均有备览衔名篇,注明编纂该书的总裁官、督修兼总阅官、提调兼总纂官、分纂官和分校官。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其“门目一仍其旧,凡有改革损益,则着于各门目下条分缕析,然可观既卒事问序于余之维人事三十年一变。令距江志成书之岁,几三十年不独鹾务,情形较异于昔,即书中所载绿营更易章制,改用新械;而团练改为警察,书院改为学堂”。[4]该书虽仍为十二门,但其门目在编排中较《备览》《增修》也有不同之处,上卷主要包括盐池、运治、官职、渠堰、坐商、运商、引目、课额、律例、学校十门,中卷为奏疏门,下卷为艺文门。

相较而言,“三部曲”也有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纂志“据事直书,但求质实明白,不以藻绘为工。至前书间有错讹之处,考核既真,悉为更正,不敢依附雷同,致讥失实”[2]。在史料记载方面,“非敢稍执己见,致误传言”[2],且“祗详实事,不以富丽为工,冀可信今而传后”[3]。

(二)内容之比较

《备览》《增修》《续增》的内容之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有事无可增目亦不存者”

指在增修和续增中被删减的条目。如盐池源流、形势、物产、星野、疆域、风俗、引式与律之类,是一些介绍性的门类,在后来增修和续增备览时,均已不存。

2.“有事可增而另列新目者”

指随着社会变化,统治者更易,政策制度不断发生变化而新增设的条目。如归丁裁引,摊课归丁,复商官运引数、课程,铨选则例之类。因雍正、乾隆朝前期,引课加重,盐价逐渐上涨,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时,河东盐政“日下竭蹷,情形日甚一日”[13]。于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实行盐课归地丁政策。《增修》“始于乾隆五十五(1790)年,迄光绪七年(1881)”[3],因此在引目中增加归丁裁引,课额中增设摊课归丁项,进一步叙述了课归地丁案的产生、经过及其对河东课税制度、盐政发展、经济状况的影响,指出盐税制度改革在河东地区的重要性,很有研究价值。

3.“有事可因亦可增不必另列条目者”

主要指的是门目内容增加,而其条目却没有另设。例如,运治门中的恤政,随着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恤政范围不断拓展,其中设立的赈恤机构也逐渐增加。《备览》恤政门中主要收录清代以前设立的赈恤机构,即养济院和漏泽园。“乾隆八年(1743),前运使郭一裕捐俸四百两,交商生息,以为接济孤贫之需。”[2]增修备览之后,又详细记载了清朝河东道金应琦、陈中孚、和明对养济院的义举;同时,增设同治三年(1864)成立的粥厂和同善局,使鳏寡孤独者、穷民乞丐在隆冬之际皆可存活下来,并且对路边暴毙的贫民施舍棺木,使其有棺殓埋。《续增》详述了养济院在丁戊大荒时,“滩地租麦收不足额,余耗无著,先尽征存之数通融散放,岁约不敷四十余石。于次年四月由库领款买补至每年粟米一款,原出自旧生息项下,此项生息岁收银一百二十六两,除支粟米银四十两外,余均作为冬季恩赏孤贫之用”[4]。光绪十年(1884),“河东道黄照临因运商积疲,免其捐纳。每盐一名只征收坐商一钱五分,兼须散放棉衣。”[4]同善局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局绅陶文海因经费不济,禀经调署库大使朱垣捐廉,提倡会动各铺商将按年演剧之资,提前三年普捐一次,嗣后永不演剧”[4]。又增设育婴堂、养病所、同善义仓、牛痘局、同善义园、习艺所、公桑园等慈善机构。虽然恤政内容有所增加,但条目名称未变。

三、“三部曲”之价值评述

“三部曲”之修志者蒋兆奎、江人镜、张元鼎、姚楷、宝棻等人一生为官多地,都曾主政过河东盐政,不仅对河东盐政治理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前人基础上纂有诸多价值不菲之文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备览》《增修》《续增》三部曲。三书体例严整规范,内容相互承接,收录了当时关于河东盐政的诸多奏疏,加深了对清朝河东盐务治理的认识,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真正称得上是河东盐政的代表之作。

(一)三部盐法志均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盐务思想

“盐为我国一种政府专卖,而所谓盐商仅系此项专卖之特许代理人,既如上述;正以其为政府专卖,故曰盐之制晒、收储以至运销,弥不在政府严格监理之下。而商人仅系代理之人,故其收储以至于运销,必悉遵政府所定之法例;此所以赵叔雍氏曰盐权操诸国家,不假手于人民。故所谓盐权操诸国家者,盖谓政府有盐之专卖权而已。”[14]因此,清朝政府非常重视盐业政策的实施,强化对市场的管理,推行“官督商销”[15]政策,保证国税和民食。于是,河东等地实行盐引和引岸制。嘉庆年间,河东盐政改革,部分地区开始推行“商运民销”[15]的政策。

(二)“三部曲”均体现了重民务实、关注民生的盐政思想

清朝定鼎之后,统治者针对盐课弊端不断进行改革。“将明季浮加概行裁汰,岁征课银一十三万一千一百七十八两有奇。”[3]顺治三年(1646),共行额引有四十万九千九百三十三引。“顺治十三年(1656),增课三万二千两,共计一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八两零。康熙十五年(1676)以后,递加课银,共成二十三万五千五百五十九两。二十八年(1689),仍复顺治十三年旧额。雍正初年,岁入正杂课银一十七万一千七百二十八两,三年以后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以前,续有增加,共征正杂课银五十一万八千一百一十余两。五十七年(1792),商力疲乏,课额不敷。”[3]地方官吏浮费繁多,余引增多。与此同时,水患灾害严重影响盐价。因河东盐池地势“四面皆高,池居其中,形如釜底,北高而南下”[1],每逢大雨之时,“水往往破垣灌池,池受客水,即盐花不生”[17]。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两次客水败池,盐无所出”[17],使“解州奸民任曰用等盗挖硝池堰,大水入池,畦地淹没”[18],最终导致盐价上涨。因此,河东盐政出现危机。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政府在河东地区实行盐课归地丁的改革,取消了之前的盐禁制度,“既无官课杂费,又无兵役盘诘及关津阻留,小民踊跃争先断无贩运不前者”[13],促进了盐业发展,危机局面趋于好转。

此外,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恤政的实施,河东地区也不例外。历任河东道都比较关注当地的社会问题,兴办慈善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治邦安民政策,以关注民生,稳定政局。

(三)“三部曲”均展现了河东盐池文化的教育特色

清朝河东教育的兴盛成为当时的一大文化特色,运学、书院和社学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河东地区形成了良好的教育风气。

“天下运司五,惟河东设有专学,盖以郇瑕为财赋薮,沃土之民逸则忘善。由来治鹾,诸君子既裕国而便民,复兴贤以厚士。运学之设,师道立而教化行,理义明而风俗美。科第蝉联,人物彪炳,谓非丰亨之后效,欤是又不可以不详。”[2]河东运学“初创自有元而盛称明代学工壮丽,倍于他所”[2],还建有藏书阁,“河东尊经阁者,运司学宫之阁也。学有书千卷,藏之库”[2]。清朝光绪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学堂教育逐渐兴起,运学更名为河东商学。河东运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运司学校和行业子弟学校的先河”[16],促进了中国教育向经世致用方面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法,对当今的教育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三部曲”保存了大量有关清代河东宏运书院、河东书院、社学等书院的资料。据记载,宏运书院“在运学东,本割运庠射圃余地,即今生童肄业处也”。[2]明天启三年(1623),巡盐御史李日宣沿用乡贤曹于汴主席捐俸所置之地,创建了宏运书院。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东道吴匡将其改为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将宏运书院改为河东初级师范学堂,“分简易、完全两科,以养成各属教员曁升入省城优级师范为宗旨,并附设高等小学堂于内,期于试验师范兼为升入中学堂之预备。不分籍界,但分学科第纲目,并在学堂内设河东高等小学堂”[4]。河东书院则“在运城西北八里,初名育材馆,明正德御史张士隆创建也”。[2]万历年间,张居正当国,“议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廷观以院内祀尧舜禹三圣,急改为三圣祠,得免。十三年更名崇圣馆,十六年乃更今名。天启间御史李日宣增建书屋”[2]。 清康熙十年(1671),巡盐御史熊一洒和布舒重修,恢复河东书院之名。二十年(1681)御史黄斐再次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运使沈业富捐俸为殿三间”[2],“道光二年(1822)河东道张大镛复加修葺”[3],光绪二十八年(1902)“将河东书院改设河东中学堂”。此外,清朝河东地区还设社学,“运城向有养蒙之地五,统名社学,而有东南西北中之分,以便小子就近求师”[2]。“嘉庆十九年(1814),河东道陈中孚在卫民祠内添设义学一处,因历年修脯过少,难资馆谷近于敷衍。同治四年(1865),河东道杨宝臣详准在盐池生息项下拨息银二百两,择城内适中之清净庙宇,设立义学四处,就贡生生员中考取品端学优者四人为师,每处岁送束脩银四十两,茶水、煤炭、香烛、庙赀银十两,按季给发,今仍之。”[3]然而,“河东四义学经年既久,敷衍者多,一自改设学堂,尤当以蒙养为先。河东道吴匡归并原有义学为东、西两路初等小学堂,河东道陈际唐添设中路小学堂,分延国文科教员,俾有普通知识为升入高等小学之预备,统归高等小学堂办事员稽查管理。”[4]

四、结语

清朝河东盐业兴盛,蒋兆奎、江人镜、张元鼎、姚楷、宝棻等人先后任职河东,他们均勤于政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纂修而成一套完整的河东盐政志书,即《备览》《增修》《续增》三部曲。其在体例上均分为十二门目,但又有所不同。《增修》是在《备览》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的,分八卷,前四卷包括了十门目,第五、六、七卷均为奏疏门,最后一卷中吉兰泰盐务本末又是对奏疏的详述,说明《增修》侧重对奏疏门的编修。而《续增》是在《增修》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分上、中、下三卷,只有奏疏门和艺文门是单独一卷。在内容上,“三部曲”之不同之处主要分“有事无可增目亦不存者”、“有事可增而另列新目者”、“有事可因亦可增不必另列条目者”三类。“三部曲”体现了在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之下河东盐政的发展状况:因时制宜实施课税制度,重民务实、关注民生,以保证民食;关注教育发展,使得河东地区人才辈出。同时,“三部曲”之成书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田秋野,周维亮.中华盐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蒋兆奎.河东盐法备览[M]∥《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贰拾四册.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1997.

[3]江人镜,张元鼎,等.增修河东盐法备览[M]∥于浩.稀见明清经济史料丛刊:第31—33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4]宝棻,姚楷,等.续增河东盐法备览[M]∥于浩.稀见明清经济史料丛刊:第3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5]王庆云.石渠余纪[M].清光绪十六年龙璋刻本.

[6]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民国退耕堂刻本.

[7]梁章钜.枢垣记略[M].清光绪元年刊本.

[8]葛韵芬.重修婺源县志[M].民国十四年刻本.

[9]王赠芳.济南府志[M].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10]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5[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许焕玉,周兴春.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2.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繁昌县委员会.繁昌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M].繁昌:繁昌县印刷厂,1988.

[13]蒋兆奎.课归地丁全案[M]∥《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陆辑拾壹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4]白原.中国之盐务与国家资本主义[J].东方杂志,1933,30(4):52.

[15]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6]石凌虚.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盐商子弟学校[J].山西地方志通讯,1983(6):13.

[17]王守基.盐法议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8]财政部盐务署辑.清盐法志[M].中华民国九年盐务署印本.

[责任编辑 文 川]

2016-06-07

乔婷(1990—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李添文(1990—),男,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G256.1

A

1008-6390(2016)06-0025-05

猜你喜欢
盐政河东三部曲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清末民初辽盐征榷研究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连云港盐务局举办全市盐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班
营造全民盐政之我见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