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求三角形内角度数》教学

2016-12-21 07:44王仁平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积极主动锐角等腰三角

王仁平

【课堂片断】

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略)。

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下图)。你能求出下面三角形中未知内角的度数吗?

生:∠1=180°-100°-25°=55°。

生:还可以用 180°-(100°+25°)=55°。

生:∠2=180°-70°-50°=60°,还可以用 180°-(70°+50°)=60°。

师: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合起来是180°,去掉其中的两个内角后,剩下的就是第三个角的度数。

师:也就是说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知道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对吗?(生:对)这样的问题,是一星级的问题。老师还有一个二星级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课件出示)如果只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40°,你能求出未知内角的度数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大声喊道:“我能!”

生: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40°,另一个锐角是50°。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80°-90°-40°=50°,还可以用 180°-(90°+40°)=50°。

生:还可以用90°-40°=50°。

师:行吗?为什么?

生: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其中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是90°,剩下的两个锐角合起来是90°。

师:看来只知道一个锐角的度数,也能求出未知锐角的度数。(一个学生插嘴道:“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三角形”)是这样吗?(生:是)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0°,它的顶角是180°-40°×2=100°。

生:(迫不及待地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它的一个底角是 (180°-40°)÷2=70°。

师:是这样吗?你们怎样想的?

生: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只知道一个内角的度数,的确能求出未知内角的度数。二星级的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想不想试试三星级的问题?(生:想)

(课件出示)有没有可能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都不知道,也能求出内角的度数?

很多学生激动地答:“有!”

生:等边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80°÷3=60°。

师:为什么?

生: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所以用180°÷3=60°就知道了等边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师:大家真了不起!一个内角的度数都不知道,也能求出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看来,三星级的问题也难不倒大家!

下课后,学生还在兴致勃勃地回味刚才学习的情境,一个学生跑过来问我:“老师,还有四星级、五星级的题目吗?”

【教学反思】

1.“只知道一个内角的度数,我也能!”——学生能独立自主地思考。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自身有一种先天的结构支持着他们的学习。如面对问题时,学生总会自觉地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去尝试、去探索、去解决。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仿佛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是求第三个内角度数的必要条件,别说一个内角的度数也不知道,就是知道一个内角的度数求未知内角的度数,好像都是不可能的。但在课堂上,尽管教师未作任何指导,学生依然能从自己的认知库中调取知识、经验和智慧将未知变成已知:虽然只知道一个内角是40°,但是可以假设这个角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这时就转化成了两个内角分别是90°和40°,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也可以假设这个角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由于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就转化成了两个内角都是40°,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还可以假设这个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则两个底角的度数和是 180°-40°=140°,一个底角只需要把140°平均分成2份即可。一个内角的度数也不知道时,可以假设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把180°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等边三角形任意内角的度数。学生通过假设把已知条件置于一个特殊三角形的背景中来解决,说明了学生是一个天生的思考者,面对问题总是会积极主动思考的,学生的这种天性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生存逻辑”。

2.“还有四星级的题目吗?”——学生的思考需要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

学生是天生的思考者,但是课堂中学生为什么总是表现出不愿意思考的一面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总是假设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思考较多的是如何讲学生能听懂,很少考虑如何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变得不愿、不会思考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如果简单地呈现一组求三角形未知内角度数的条件完备的封闭题,如已知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求未知内角的度数,求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度数,求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一个底角)的度数,求等边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等,让学生依次解决,课堂必然是另一番景象。在教学中,我根据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都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未知内角的度数”和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角的特点,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组缺少条件的、开放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并根据难易程度确定不同的星级。这样的问题挑战着学生的思维,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因此,很多的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思考中,甚至下课了还在激烈地思考着、讨论着。这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做出“积极主动的假设”后,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考的“火把”的结果。

3.“它是一个特殊的三角形!”——学生自主的思考带来了学习的增值。

思考是人大脑各部分整体联动的系统行为,带来的不可能仅仅是问题的解决。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调动知识、经验和智慧将已知条件置于特殊三角形的背景中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把三角形从角的维度进行“回放”——回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分别有什么特点,还需要结合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和选择——锐角三角形已知一个内角能求出未知内角的度数吗?直角三角形呢?等腰三角形呢?……这样,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孤立的知识点,围绕在它四周的还有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每类三角形都与它用“学生自己发明的线”连在了一起,这就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感悟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转化成学过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把新知转化为已知”。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高峰体验必然会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等等。因此,可以说思考带来的附加值是全方位的。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是天生的思考者,就是要设计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必将会体验到思考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猜你喜欢
积极主动锐角等腰三角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锐角寻亲记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锐角三角形有几个锐角
一群人的狂欢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积极主动做好人大工作
要积极主动地支持老促会的工作
积极主动作为 大作“借”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