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妹++纳鹏军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都需要感官通过观察认识,所以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决定学好化学学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学生的观察能力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随机性观察多,确定性观察少;直观感知的观察多,间接认知的观察少;笼统模糊的观察多,仔细区分的观察少;杂乱无章的观察多,程序计划的观察少;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该是中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教学;观察力;培养
1 依据观察的有效性,观察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兴趣观察和目的性观察。
1.1 兴趣观察
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当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时就会感到非常开心,能够积极主动地描述印象深刻的实验现象,这种观察与感受是自发的,属于好奇心驱使所致,所以这种兴趣观察无需培养。但是化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现象背后原因的兴趣。所以目的性观察更为重要。
1.2 目的性观察
目的性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对每一个操作过程和每一次出现的化学现象都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又是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不能集中精神观察到重要的知识信息,难以在脑海中留下持久、完整、深刻的映象和概念,实验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的目的性观察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及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目的性观察能力。
2 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2.1 全面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全面观察是指对实验的整体观察,即从装置到操作再到现象,从实验前到实验中再到实验后。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反应物的状态,颜色和气味。实验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实验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并将观察结果及时做好记录。多数学生往往能抓住强刺激现象,而忽略细微变化。例如钠与水反应实验。多数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为红色。而忽略了小球已呈液态,溶液的颜色是由浅到深,由局部到整体逐渐变红。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做出正确引导:
(1)钠与水的密度谁大?
(2)钠是如何运动的,发出了怎样的响声?
(3)钠反应前后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4)溶液的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多数学生能够进行全面观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理解反应原理。
2.2 重点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重点观察的对象应根据需要确定。例如铜锌原电池实验,为了证明化学能转换成了电能,只需重点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2.3 对比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有些实验不进行对比,现象很难观察清楚,例如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三种沉淀的颜色,通过对比观察,才能更好区别。再比如镁、铝金属活泼性的探究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从中得出镁比铝活泼的结论。
2.4 按序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不仅仅针对化学实验,还要用在对曲线的观察上,一般引导学生观察曲线时的常规顺序是:坐标含义,曲线形状和走向,突变点,是否经过原点,多条曲线可加辅助线找两个变量的关系。这种按照顺序的方法进行观察,利于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利于学生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利于观察的直观性同思维的间接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总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应做到:教有方,学有法,练有序,思有理。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标准的示范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指引学生学会观察和怎样观察,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这样学生不仅模仿了教师的观察,同时也模仿了教师的思维序列,从而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