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洁●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31000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实录与思考
金 洁●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310000)
教材是实施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需要有计划、有目标、有侧重,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笔者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堂实录为例,反思教学中如何重视教材、挖掘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实录;反思
一艘轮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60km处,受影响的范围是半径长为40km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A位于台风中心正北45km处,如果这艘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由课本引例改编)
师:若不建立直角坐标系,你能解决该问题吗?
生: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得到相似比,进而求出台风中心到航线的距离,与台风半径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受影响.
师:引导学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取10km为单位长度,写出圆方程及航线所在直线方程,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生:方法一,圆心到直线距离与半径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联立方程组,通过方程根的情况来判断直线与圆交点个数.
师: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我们将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计算来解释几何问题.
反思:笔者起初也考虑过利用作家巴金《海上日出》的视频片段作为课堂的引入,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体会数学的人文内涵.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强调“数学是有用的”,选择教材中的“台风”问题作为引入,恰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价值,
其次,该问题,课本在旁批处追问“若不建立直角坐标系,你能解决该问题吗?”意在让学生体会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在学习了直线及圆方程的基础上,解决“台风”问题可通过建立合理的坐标系,利用坐标方法求解,这正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方法.解析几何的初始学习阶段,强化和渗透笛卡尔的坐标法应该是必要的.意在让学生将坐标方法与欧氏几何方法做对比.
还可以将该引例做变式提问“若不改变航线,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久?”“为避开台风,如何设计航线?”考虑到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将某些比较开放的问题延伸至课外探究.
师:通过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如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生1: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得弦心距,通过比较弦心距和半径的关系确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生2:联立方程组,通过对方程根的情况的判断,确定直线和圆的交点个数.
教师总结,并用图表的形式强调知识点.
师:直线和圆的三种几何关系,我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代数计算来刻画.
例1 (课本例题改编)已知直线l:3x+y-6=0和圆心为C的圆x2+y2-2y-4=0,判断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它们的交点坐标及弦长.
师(追问):你能求出弦|AB|的长吗?
师(追问):在不求出交点坐标的情况下,能否求出弦|AB|的长呢?
师:当直线和圆相交时,我们在研究交点、弦长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方法,能否请同学们谈谈这两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特点吗?
生1:方法一简单,计算量也小,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圆的几何性质.
生2:求交点坐标的方法可以不依赖图形.
师:充分利用圆的几何性质,抓住圆心与弦中点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可以简化计算过程,通过计算点到直线距离,并与半径大小作比较,将几何问题进行了代数刻画、定量分析.另一位同学将直线与圆联立方程,通过消元,方程的根即图形交点的横坐标,通过方程的意义来刻画几何问题中的交点情况.
设计意图:该例题选取课本例1,通过对例1的解决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断位置关系的方法,获得弦长公式.在求交点坐标时需要联立方程求解,求弦长则可以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也可利用方程韦达定理求解.令学生体会坐标法的过程,学会用代数计算来解决几何问题.
例2 (课本例题改编)已知点M(-3,-3)和圆C:x2+y2+4y-21=0.
(1)若过点M的直线被圆C所截得的弦长为8,求直线l的方程.
(2)当弦被M平分时,求直线l的方程.
师:请同学点评.
生2:第一问设直线方程时没有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实际上,当x=3时也符合题意.
师:我们要注意思维的严谨,直线点斜式方程有其局限性,解决问题时不要遗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师(追问):过M作直线与圆相交,弦长为8的弦有几条?所得弦长AB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呢?何时最短?何时最长?
师:过点M最长弦及最短弦具有唯一性,除此之外,过点M弦长为定值的弦均有两条.
设计意图:例2仍选自课本,但做了改编,令符合条件的其中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警示学生在设直线点斜式方程时常常出现遗漏的错误,同时从几何角度解释,过圆内一定点的弦,其中以定点为中点的弦最短,过定点及圆心的弦(即直径)最长,除此之外等长的弦有两条.进一步令学生体会几何直观给我们的研究明确了方向,代数定量计算常常同几何定性分析互为补充,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师:同学们考虑若点M为圆上一点,如何求圆的切线方程?若点M为圆外一点,又如何求圆的切线方程?
例2 (变式) 已知圆C:x2+y2+4y-21=0.(1)求过点M(4,1)的圆的切线方程;(2)求过点N(5,4)的圆的切线方程.
生2: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过圆外一点应有两条圆的切线,点N(5,4)在圆外,怎么会只有一条切线呢?
生3:在代数求解的过程中,设切线的点斜式方程有局限性,遗漏了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所以过点N(5,4)的切线应为11x-60y+185=0和x=5.
师:代数计算和几何直观互为补充能令问题更为清晰明朗.在运用直线方程时要谨记各方程的局限性,避免漏解.
师:另外,可否得到一般结论?请同学们探讨过圆C:(x-a)2+(y-b)2=r2上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
生1:已知圆心坐标为C(a,b),切点P(x0,y0),设切线上任一点Q(x,y),由平面几何性质可知,PQ⊥PC,①当x0=a时,y=y0.
综上所述过圆C:(x-a)2+(y-b)2=r2上一点P(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师:第一位同学利用切线的几何性质,用坐标表达垂直关系,得到切线方程.第二位同学结合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得到动点轨迹.我们体会到了从几何到代数的过程,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若点P(x0,y0)为圆外一点,过点P的圆的切线有两条,则方程(x0-a)(x-a)+(y0-b)(y-b)=r2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师:该问题令我们思考代数方程背后的几何意义.解析法,即通过数形结合,完成代数和几何之间的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对课本例2的变式设计,令问题层层递进深入.进一步探究圆的切线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体会一个几何对象用代数方式完全刻画,几何概念可以表示为代数的形式,几何目标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达到;反之,代数语言得到了几何解释,从而代数语言有了直观意义,从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结论.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充分体会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坐标法,培养数形结合思想,令学生感悟几何和代数的密不可分.“只要代数与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成伴侣时,它们就互相吸取新鲜的活力,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
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深层挖掘,由浅入深地推进课堂.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由教材的基本问题出发,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投入到探究中,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及挑战欲.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方法,培养数学化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引导功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总结提升.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通过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和建构知识,力求让学生达成探究性理解.总之,守本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扎根于教材的同时,发挥创造力的课堂设计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G632
B
1008-0333(2016)24-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