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武,程诗婷,廖炳华,金 鑫,刘 文
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廖文武1,程诗婷2,廖炳华2,金 鑫2,刘 文2
(1.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上海200433;2.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
通过对九校联盟(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对教育现状几方面的总体满意度较为良好,但不同类别、录取方式与学科门类的研究生之间的教育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些方面,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环境条件以及培养模式的创建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学术学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建议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外延式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品牌的提升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而对研究生培养现状的了解与考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当前对研究生培养现状的研究大都从研究生满意度的视角入手,以周文辉等自2012年起每年持续开展的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颇具代表性。在他们2015年的调查中,除总体满意度外,还从课程教学、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考察,得出总体满意度有所提升,且不同类型层次培养单位、不同种类和规格要求的研究生满意度之间有所差异的结论[1]。此外,也有研究关注到了研究生的科研情况,如研究生教育质量编研组指出2014年有近13万人次的研究生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等。赵世奎等对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类型等进行了实证调查,指出有较高比例的研究生在读期间没有参与任何科研项目,尤其是硕士生群体,而博士生对纵向课题的参与比例较高,同时还进一步论证了研究生对各类科研项目的参与都对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3]。当前已有一定数量针对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实证研究,并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但大都针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某一方面,将研究生满意度及学习情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
且专门针对于C9高校研究生的研究也较少。C9高校一直处于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前沿阵地,属于第一方阵之培养单位,考查其具体情况与现状对总结我国研究生教育经验与不足意义深远。基于此,本研究对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具体包括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科研、环境条件的满意度,以及具体的课程选修、科研参与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表2 样本录取方式分布情况
表3 研究生课程教学满意度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4年5-8月针对C9高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考虑到问卷题目涉及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为了信息获取的完整性,以2014年应届毕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对其中学术学位研究生部分的数据进行分析,所涉及的调查样本为2256人,其中:硕士生1404人,博士生852人;在学科门类上,除军事学外对其余12个学科门类均有涉及,其中工科类所占比重最大。人口学特征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硕士生、博士生录取方式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二)研究方法
借鉴以往研究经验,本研究从研究生的主观感受与主体认知出发,通过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满意度及选课情况、科研满意度及科研具体参与情况、环境条件满意度三方面的探讨,分析我国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现状。本研究所使用的软件为SPSS19.0,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
(一)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1.研究生总体课程教学满意度
我们认为,良好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总体要求上,课程设置要合理,教学方法要得当,课程内容难度要适中,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丰富性与前沿性,并能与科研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因此,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实用性、内容丰富性、内容前沿性、内容难度、与科研的联系等几个方面,测量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得知,在5点计分法下,参与调查的研究生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满意度集中在3.66-4.04之间,具体如表3所示。通过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博士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前沿性的满意度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硕士生,对与科研的联系的满意度在0.05水平
上显著高于硕士生。
2.硕士生课程教学满意度
(1)不同录取方式的硕士生课程教学满意度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不同录取方式的硕士生对教学方法(t=1.62,p=0.106)、内容实用性(t= 1.41,p=0.159)、内容丰富性(t=0.51,p=0.611)、内容前沿性(t=0.52,p=0.601)、内容难度(t=0.68,p=0.495)、与科研的联系(t=0.49,p=0.625)等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上,推荐免试的硕士生(均值为3.92,标准差为0.99)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公开招考的硕士生(均值为3.81,标准差为1.01,t=-1.99)。
(2)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课程教学满意度
经F检验可知,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F=1.49,p=0.190),而在其余几个方面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进一步事后检验的结果,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理科类与工科类均小于文史哲法类和经管类的硕士生;对内容实用性的满意度,理科类显著低于经管类、工科类与医科类的硕士生;对内容丰富性的满意度,工科类、医科类均显著低于文史哲法类与经管类的硕士生;对内容前沿性的满意度,工科类显著低于经管类与理科类的硕士生;对内容难度的满意度,工科类、医科类显著低于文史哲法类与经管类的硕士生;对与科研的联系的满意度,理科类显著低于经管类,工科类显著低于文史哲法类与经管类的硕士生(见表4-表9所示)。
表4 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F检验
表5 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对内容实用性满意度的F检验
表6 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对内容丰富性满意度的F检验
表7 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对内容前沿性满意度的F检验
表8 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对内容难度满意度的F检验
表9 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对与科研的联系满意度的F检验
3.博士生课程教学满意度
(1)不同录取方式的博士生课程教学满意度
根据F检验的结果,不同录取方式的博士生对课程设置(F=0.91,p=0.499)、教学方法(F=1.03,p= 0.407)、内容实用性(F=1.32,p=0.240)、内容丰富性(F =1.15,p=0.331)、内容前沿性(F=0.20,p=0.985)、内容难度(F=1.33,p=0.232)、与科研的联系(F=1.81,p= 0.082)等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课程教学满意度
经过F检验可知,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对课程设置(F=1.05,p=0.385)、内容丰富性(F=1.74,p=0.124)、内容前沿性(F=1.28,p=0.272)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其他方面的满意度差异显著。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理科类、工科类、医科类均显著低于文史哲法类和经管类的博士生;对内容实用性的满意度,理科类显著低于文史哲法类、经管类、工科类的博士生;对内容难度的满意度,经管类、理科类、工科类、医科类显著低于文史哲法类的博士生,医科类还显著低于经管类的博士生;对与科研的联系的满意度,理科类、工科类、医科类显著低于文史哲法类的博士生(见表10-表13所示)。
4.研究生课程开设与选课情况
(1)选课目的
选课是研究生对自己课程体系进行主动安排的过程,对课程实施或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生具体的选课目的多种多样,本研究将其概括为学校
要求、自身知识结构需要、为就业准备、兴趣爱好、课程难度以及其他等类。根据描述统计的结果,学校要求和自身知识结构需要是C9高校研究生选课的主要目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之间有所差异,更多的硕士生在选课时以学校要求为主要依据,而博士生更为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具体如图1所示。
表10 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F检验
表11 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对内容实用性满意度的F检验
表12 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对内容难度满意度的F检验
表13 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对与科研的联系满意度的F检验
图1 研究生选课目的
(2)课程设置与选修情况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除知识学习外,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更在于对本学科研究方法的掌握[4];同时,又有学者特地指出,学科间的交叉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也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5]。根据以上观点,本研究从研究方法课程、论文写作方法课程的设置情况,以及跨学科课程的选修情况等方面,进一步考察当前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选课现状。
硕士生研究方法课程、写作方法课程的开设率以及跨学科课程选修率的均值均在60%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学科门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率上,医科类最高达91.8%,文史哲法类最低约53.5%;写作方法课程开设率上,医科类最高在81.4%左右,工科类最低为58.9%;跨学科课程选修率上,医科类最高为92.8%,工科类最低为59.6%。具体情况见表14及图2所示。
表14 硕士生选课情况
图2 不同学科门类硕士生课程开设情况
博士生研究方法课程开设率的均值在60%以上,写作方法课程开设率以及跨学科课程选修率的均值均超过了70%。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课程开设率上,医科类最高在75.4%左右,文史哲法类最低约50%;写作方法课开设率上,医科类超过80%,其余学科门类相差不大,在70%左右;跨学科课程选修率上,医科类最高为94.2%,工科类最低为63.5%。具体详见表15及图3所示。
(二)研究生科研情况分析
1.科研满意度
根据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参与调查的研究生科研满意度平均分为3.88,其中硕士生3.81,博士
生3.99。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博士生的科研满意度在0.001水平上显著高于硕士生。进一步对不同录取方式、不同学科门类硕士生与博士生的科研满意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硕士生方面,推荐免试的硕士生科研满意度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公开招考的硕士生;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的科研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F=1.58,p=0.164)。博士生方面,不同录取方式的博士生科研满意度检验结果未显示出显著差异(F=0.94,p=0.473),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差异显著,文史哲法类博士生的科研满意度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理科类博士生,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医科类博士生。具体如表16-表18所示。
表15 博士生选课情况
图3 不同学科门类博士生课程开设情况
表16 研究生科研满意度
表17 不同录取方式的硕士生科研满意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18 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对科研满意度的F检验
2.科研参与情况
从科研项目参与数量、用于科研的时间以及论文发表数量等几个方面对博士生与硕士生的科研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9所示。虽在这几个方面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均值表现均较为良好,但标准差值均较大,表明硕士生与博士生在科研参与上均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从硕士生、博士生在几个方面的箱图(图4)可见:科研参与数量上,硕士生大多集中在0-3项之间,博士生基本集中在0-8项之间;每周用于科研的时间上,硕士生集中在0-85小时左右,博士生基本处于0-90小时的范围内;发表论文的数量上,硕士生大都集中在0-4篇,博士生大都集中在0-16篇内。
表19 研究生科研情况
图4 研究生科研参与情况
(三)研究生环境条件满意度分析
从导师指导、图书馆藏书、教学科研设施、生活服务及校园治安等五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环境条件满意度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0所示,研究生对几方面的满意度集中在4.09-4.22之间。对硕士生与博士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博士生对导师指导及教学科研设施的满意度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硕士生,而在图书馆藏书、生活服务、校园治安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0 环境条件总体满意度
表21 硕士生与博士生环境条件满意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知,不同录取方式的硕士生对导师指导(t=-1.23,p=0.219)、教学科研设施(t=-0.46,p=0.644)、生活服务(t=-0.31,p=0.757)、校园治安(t=-1.01,p=0.314)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图书馆藏书推荐免试的硕士生(均值为4.16,标准差为0.99)在0.05水平上略高于公开招考的硕士生(均值为4.03,标准差为1.04,t=-2.24)。根据F检验的结果可知,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在图书馆藏书(F= 1.27,p=0.275)、教学科研设施(F=1.16,p=0.325)、生活服务(F=1.25,p=0.286)、校园治安(F=1.44,p=0.208)等方面的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上在0.05水平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事后检验可知,文史哲法类的硕士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在0.05水平上高于工科类及医科类的硕士生,经管类的硕士生在0.05水平上高于工科类及医科类的硕士生,具体如表22所示。
表22 不同学科门类的硕士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的F检验
不同录取方式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F=1.44,p= 0.188)、教学科研设施(F=0.83,p=0.567)、生活服务(F= 1.42,p=0.194)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图书馆藏书及校园治安均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事后检验可知,在图书馆藏书满意度上,本科直博博士生的满意度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公开招考、推荐免试与硕博连读的博士生,并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申请考核的博士生,具体如表23所示。在对校园治安的满意度上,公开招考的博士生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推荐免试的博士生,本科直博的博士生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公开招考与硕博连读的博士生,在0.001水平上显著高于推荐免试的博士生,具体如表24所示。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F=2.32,p=0.055)、(F= 1.08,p=0.371)、教学科研设施(F=1.86,p=0.099)、生活服务(F=0.91,p=0.471)、校园治安(F=0.61,p=0.696)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3 不同录取方式的博士生对图书馆藏书满意度的F检验
表24不同录取方式的博士生对校园治安满意度的F检验
?
(一)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特征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呈现出以下特征:
1.总体上看,博士生对教育过程各方面的满意度要高于硕士生;在方法类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选修、科研参与情况等方面也优于硕士生。这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对博士生教育较高的重视度,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博士生或许对教育过程有更高的投入。此外,不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科研参与情况上均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2.不同录取方式研究生的教育情况有所不同。推荐免试的硕士生对课程设置、科研情况以及图书馆藏书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要高于公开招考的硕士生,这可能是由于推荐免试的录取方式更利于挑选符合学校或学科特色的学生。此外,本科直博的博士生对图书馆藏书及校园治安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公开招考的博士生,这可能是因为在本科直博生中本校直博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对学校所具有的资源、设施及氛围更为熟悉与信赖。
3.不同学科门类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各异。硕士生之间的差异更多体现在课程教学方面:文史哲法类及经管类硕士生有着较高的课程教学满意度,但文史哲法类硕士生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情况还有待提升;工
科类硕士生课程教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内容丰富性、前沿性与难度以及与科研的联系等方面,而在写作方法课程的开设及跨学科课程的选修等方面有待优化;而理科类硕士生在课程教学方法、内容实用性及与科研的联系等方面有待强化,医科类硕士生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与科研的联系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此外,文史哲法类及经管类硕士生同样体现出较高的导师指导满意度,工科类在此方面同样相对较低。
不同学科门类博士生的教育情况与硕士生类似,文史哲法类及经管类博士生的课程教学满意度较为良好,理科类、工科类、医科类博士生在教学方法、内容难度以及与科研的联系几个方面有待提升,而理科类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也有待加强。医科类方法课程的开设及跨学科课程的选修情况仍表现较好,文史哲法类博士生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及工科类跨学科课程的选修情况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此外,博士生在科研情况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文史哲法类博士生科研满意度良好,而理科类与医科类博士生的科研满意度还有待提升。
(二)对策建议
1.课程方面,在规范现有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研究生需求为导向,以灵活、多样与开放为特征的课程教学系统
重科研、轻课程是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构建知识结构、掌握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前沿、进行师生交流较为直接的方式,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全面、综合与基础性的作用[6]。因此,重新重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容忽视的举措。在课程教学方面,针对当前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如下:(1)为硕士生、博士生制定不同的选课标准与原则。硕士生较多处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储备阶段,其选课大都以学校或院系的要求为依据;而博士生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选课时更为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需求。因此,学校院系应为硕士生构建较为完善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以为其系统掌握与巩固专业基础提供便利;同时,赋予博士生更多的选课自主权,以使其能够根据自我知识结构查缺补漏。(2)给予院系专业以充分的课程设置自主权。不同的学科专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特色,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将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充分下放给各学科专业,让其能够针对自身问题对当前课程教学的总体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完善,构建彰显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3)鼓励任课教师勇于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限制,通过合作授课、网络教学、幕课、翻转式授课等为研究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对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兴趣及上课便利性大有助益。(4)落实教学督导、检查与评估工作,通过对教学目标、授课大纲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审核,提升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重视,激发其责任意识,并督促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从而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科研方面,提升研究生科研兴趣,激发研究生科研潜力
调研结果显示,C9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满意度虽较为良好,但其科研参与情况却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我国研究生群体的科研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我国科学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由此,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参与热情及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激励研究生对科研项目的积极申报与参与。对科研项目的实际参与,是研究生提升科研能力直接且必要的方式,而一定的科研基金与经费不仅是对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重要支撑与保障,还能够对研究生科研热情的提升及创新成果的产出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2)鼓励研究生之间跨学科的项目合作。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对研究生拓展视野、开拓思维以及进行研究创新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可以通过提供经济资助、组建跨学科团队、构建交流平台等方式,为研究生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与项目合作提供支持。
3.环境条件方面,切合研究生需求,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
研究生教育环境与条件的建设一直受到重视,且已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但当前学术发展及研究生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研究生教育的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认为以下两点颇为重要:(1)突破“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制,构建“多对一”的导师小组指导模式。导师的指导往往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导师组的指导模式在缓解一名导师指导过多学生的压力,以及激活与发散研究生思维等方面体现出更多的优势。导师组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鼓励不同导师共同参与项目或共用科研室等方式自由组合;二是由学校打破学
科专业的限制,将专长各异的导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术团体。(2)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交叉学科平台。当前,跨学科领域已经成为学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7]。因此,构建交叉学科平台对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现今数字校园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的基础上,构建集资源共享、学术交流、跨界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平台,激励研究生在科研上创新与突破,引导着学术氛围向更为宽容与共享的方向发展。
4.努力不断探索与创建具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30多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各个培养单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试验,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培养方式或运行模式,诸如,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直接攻博等培养方式,还有被称之为哑铃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积累考试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等等。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当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或最佳模式,学者观点不一。如何构建更具普适性、适合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各方继续不断地探索与创造。为此,基于本文的调研,我们认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目标定位应作出理性思考及系统设计,并遵循以下两项原则:一是要注意转变传统育人理念;二是要注意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旨在着力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理论水平,着力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个人素养。其应具有突出跨学科专业培养、突出科教结合(科研院所与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突出国内高水平大学与国际著名大学的联合培养、突出课程教学的前沿性、先进性和学术实践(实习)活动内涵的拓展等基本特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立足国家现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多交流合作、开展课题与学术研讨,以实际项目带动“教”与“学”的融合、沟通,实现学术学位人才培养上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切实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其参加国内外学术前沿活动的实践,拓宽学科知识面,达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为国家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以及社会、经济和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周文辉,王战军,刘俊起,等.2015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14-19.
[2]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49-53.
[4]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5(3):47-50.
[5]董俊虹,董芳,王润孝.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61-64.
[6]韩鹤友,侯顺,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28.
[7]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8):7-11.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Academ ic Degrees in C9 Universities: An Em pirical Study
LIAOWen-wu1,CHENG Shi-ting2,LIAO Bing-hua2,JIN Xin2,LIUWen2
(1.Graduate Schoo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2.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Public Polic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postgraduates pursuing academic degrees in C9 universities,the study shows that postgraduates tend to have fairly high level of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However,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registered in different admission categories,specialties and disciplines.Based on the finding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academic research,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establishmentof cultivationmode.
Academic Degree;Top Talent;Cultivation Mode Reform;Suggestion
2016-04-1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各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Y0410);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hsgeZ201401)。
廖文武,1954年生,男,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原培养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教育政策、教育管理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程诗婷,1990年生,女,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廖炳华,1983年生,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研究生教育评估;金鑫,1984年生,女,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刘文,1987年生,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