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刚,金 夷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2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
通往Ph.D之路:中国博士生入学动机的实证研究
——兼论学术动机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意义
黄海刚1,金 夷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2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
通过对中国44所高校的1399名博士候选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他们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状况以及未来的职业愿望,并深入探究性别、婚姻状况、本科就读学校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方式与入学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学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是多样化的,但都十分强调博士学位与未来职业间的紧密关系,试图通过博士学位在未来获得稳定、安全的职业机会。对接受博士教育的本质理解不清晰,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在学术研究上缺乏足够的热情与意愿,影响到学术研究的成果获得与质量状况。因此,大学应通过合理的使命陈述,明确博士生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使潜在的博士学位候选人具有更强烈的学术热情和成就意愿,从而提升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声望。
博士生教育;入学动机;创新行为;培养质量
学术动机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术意愿、创新行为和创新结果,从而对培养质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博士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重要标志,博士生的入学动机以及由此激发的学术表现和绩效是提升大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个体而言,追求博士学位是一个基于多样化动机的重要决策,因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个体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来维持学术探索活动并最终获得学位,同时也存在诸如损失时间、金钱等的风险,甚至最终不能成功获得这一学位。以美国大学为例,约有五分之一的研究生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其中40%-60%的学生未能获得学位,较高的耗损率是美国博士生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1]这一问题不仅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损失,对博士点甚至大学而言,也意味着声望和质量危机,最终会损害国家高水平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
入学动机被认为是关系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多样化的入学动机直接决定了博士候选人的学术态度,是潜心于科研创新以实现学术理想和自我实现感,还是仅仅将“博士学位”作为职业升迁的工具而平庸地学习和研究?这种由动机引发的学术态度影响了博士生的学术成就以及博士教育耗损率(Graduate Attrition)、毕业时间(Time-to-Degree)和完成率(Completion Rate)等,而这些因素影响着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一)动机及其类型
动机主要是指个体愿意从事某项活动的性质和强度,[2]是调节个体“能”做(can do)什么和“要”做(will do)什么的关键影响因素。[3]动机不仅影响着博士生学术表现的优异与否,也是能否完成博士学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很多博士生有能力完成学位并对知识生产有一定贡献,但动机是他们能否完成研究以及高质量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4]
研究者一般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来自任务本身,表现在个体对任务的积极反应或任务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它通常表现为兴趣、参与度、好奇心或满足感。[3]当内部动机较高时,人们会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从不同角度应对问题带来的挑战,积极学习和获取与这一问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高强度的内部动机也会让人们更愿意冒险并更加积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外部动机主要来自任务以外的因素,例如等级或其他形式的预期评价,期待获得诸如金钱或礼物的奖励,外部命令,以及其他并非任务本身所带来的因素。[3]大量的研究证明,外部动机能够削弱内部动机和创造性,部分因为外部动机只涉及目标/奖赏而不是任务本身。因此,具有强烈外在动机的人倾向于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达到目的获得奖赏,而创造性的完成任务通常要耗费更多时间,并将任务本身作为奖赏,即任务和目标是统一的。[2]
(二)动机与学术表现和成就
知识和能力有时并不能完全解释学生的学术表现,[5]存在着其他影响学生学术成绩的因素。一些研究发现,动机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6]其中内部动机对应着更高的学业成绩、智力表现、自尊、坚持和创造性。[7]其他的研究也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学习动机对学术成绩的影响,并将动机看作是对学习者重要的有益力量,一般具有强烈内部动机的学生,更会克服困难完成自己选择的任务并渴望应对问题带来的各种挑战。[8]Dev的研究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大学生的学术成绩都有积极的影响,但相对于内部动机,如果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社会认可和社会压力,其学术表现则不理想。[9]Amrai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动机与学术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应强调不同动机的合作和互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学术成绩。[10]此外,学习动机也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Shaljan在对加拿大的印度移民学生和印度本国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前者的学习更多基于内部动机,而后者的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外部,在学业表现上前者也明显优于后者。[11]也有研究认为,动机对学术表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2]
(三)动机与博士生培养质量
博士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一生从事知识探索做准备”。[13]成功完成博士论文意味着个体实现了“从学生到独立研究者的转变”。[14]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导师和教育管理们发现,对于部分博士生而言,完成这一转变显得非常困难,仅仅依据本科期间的学术成绩或博士一年级的学术表现,难以判断谁将能够最终取得博士学位。[15]Lovitts认为,动机、个性、思维方式、知识和个体的智力资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博士生教育中,努力获
得学位的激情和兴趣以及强烈自我实现需要为表征的内部动机,通常会让学生更积极和高质量地完成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教育。[4]
除了学位完成率,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其最重要的特征表现在原创性、重要性和独立性上,[16]因此完成博士论文以及实现从课程参与者到独立研究者的身份转换,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兴趣和自我驱动力,有时学生有能力完成博士论文,但其质量却低到一种临界状态,内部动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影响。[4]Ivankova& Stick的研究也表明,相对于经济资助、学术指导、教师等外部因素,学生的自我实现动机,即获得自信和实现个体目标是影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关键因素。[17]
除了内部动机,一些学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也主要基于外部动机。Michelle Hink le&Iarussi等人对教育咨询和监督领域的博士候选人的学术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成为教授、获得职业尊敬和职业安全感、成为教育实践领导者以及改变家庭和所处社区的不利地位是他们选择博士教育的主要动机。[18]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希望未来获得更好和稳定的职业是攻读博士学位的重要外部动机。[19]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共计选取了60所大学,其中大部分属于“985工程”大学或“211工程”大学。样本选择主要考虑:(1)区域均衡。样本学校的选择兼顾区域平衡,所选高校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北等地区。(2)类型均衡。大学类型的选择充分考虑了理、工、医、农、林等学科布局,分别包括部属大学、省属大学及其他类型大学。(3)学科均衡。充分考虑学科的平衡分布,基于各大学自身的优势研究领域,尽可能涵盖了13个一级学科。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每所学校发放问卷数量为30-50份,其中北京地区高校,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问卷数量均在50份以上。最终,回收了44所高校的165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1399份。
(二)研究设计
在研究设计上,根据动机理论,本研究将学生追求博士学位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主要包括个体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实现个体目标、期待成为大学教师以及对获得博士学位的自豪感;外部动机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因素,例如社会对高学历的期待、家庭期待、更好的职业空间、更好的经济收益,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动机,例如延缓就业或者从众心态,即没有明确的动机。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将问卷主体部分的填答方式分为七点,采用七重计分法,即从消极到积极分为七个等级,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问卷回收后,课题组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前后检查多遍,尽可能减少技术性误差。问卷数据的汇总与处理主要在STATA12.0软件上进行,数据统计主要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博士攻读方式、大学类型、不同年级等对选择题进行观察值个数、平均值、方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分析,并进行组间偏差分析和组内偏差分析。此外,针对个别选项,还利用众数和中位数观察选项的离散程度和分布情况,以更好地观察问卷所反映的潜在问题。
(三)研究问题与结果分析
针对“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这一选题,从结果看,“期待未来谋得更好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空间”被认为是攻读博士学位最主要的动机,其次为“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未来期待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就职”以及“未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图1)。从这一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博士生将“博士学位”与未来的职业和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期待通过博士教育改变未来的职业发展并增加经济收益,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结论。
图1 “动机”维度内部各题项的数理统计
为更好地分析不同学生群体在入学动机上的差异,本研究对性别、婚姻状况、本科就读学校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方式与入学动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博士生入学动机在性别维度的差异分析
在性别与入学动机上,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虑方差齐性与不齐性的条件下,男性和女性在“没有明确的目标”“对高学历的崇拜”“想在大学或研究机
构就职”以及“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维度上呈现出极其显著差异(见表1)。男性在博士入学动机上,更倾向于追求高学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还有在目标上出现混乱,没有建立起非常明确的目标。而女性在“期待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就职”选项上的得分高于男性,这与女性择业希望“稳定”的社会期待和家庭期待相一致。
表1 男性和女性在入学动机上的差异性分析
表2 入学动机在婚姻状况维度的方差分析
2.博士生入学动机在婚姻状况维度的差异分析
在婚姻状况与入学动机上,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事后多重比较的方式,发现已婚有子女、已婚无子女以及未婚三个群体在“延缓就业”与“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就职”两个维度呈现出组间差异。整体来看,已婚群体在博士入学动机上带有明确的目标性,未婚群体更倾向于通过博士学习来延缓就业,到大学或研究机构找到工作。已婚有子女群体相比已婚无子女群体,对于“延缓就业”的选项认同度低,更倾向于直接工作,可能由于已婚有子女人群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在“对学术研究的热情”选项上的得分一致,三类人群间没有差异(见表2)。
3.博士生入学动机在就读学校类型维度的差异分析
在学校类型与入学动机上,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事后多重比较的方式,发现本科就读“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及其他类型大学的学生在“学术研究的热情”“没有明确的目标”“延缓就业”以及“高学历崇拜”四个维度上呈现出组间差异。具体来看,在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上,本科就读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985高校”“211高校”对学术研究热情有更强烈的认同,本科就读“985高校”与“211高校”的学生在接受博士教育上更加缺乏明确的目标,本科就读“211高校”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博士教育是为了延缓就业,而且接受博士教育是对高学历的崇拜。本科就读“211高校”的学生群体更期待通过博士教育以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和改变处境不利的状况(见表3)。
4.博士生入学动机在所在学科维度的差异分析
在学科与入学动机上,主要将所学学科归类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虑方差齐性与不齐性的条件下,两类学科博士生在“对学术研究的热情”“缺乏明确目标”“延缓就业”“家庭期待”“想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就职”以及“带来更高经济收益”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具体从均值比较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生在追求学术研究热情与寻求稳定职业上高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博士生在“无明确目标”“延缓就业”“满足家庭期待”以及“获得更高经济效益”上高于社会人文科学。可以看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生目标感更为明确,且抱有更高的学术热情,而自然科学的博士生考虑问题更为实际,在未来发展预期上更为多样(表4)。
5.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与入学动机
在攻读学位的方式与入学动机上,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虑方差齐性与不齐性的条件下,发现全职攻读博士与在职攻读博士群体在“延缓就业”“追求高学历”“满足家庭期待”以及“在大学与研究机构工作”四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全职博士生更倾向于获得高学历,满足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期待,而且通过博
士教育延缓就业,找到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工作,而兼职博士生则更多出于社会期待,即社会对高学历的普遍要求(见表5)。
表3 入学动机在本科就读学校维度的方差分析
表4 入学动机在所学学科维度的差异分析
表5 攻读学位方式在入学动机上的差异性分析
6.对博士学位本质的理解与学生的选择动机
除了内外部动机外,学生对博士学位的理解也是是否追求博士学位的重要影响因素,间接影响着个体的选择行为。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博士项目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是否影响了他们的入学动机。本研究将博士学位的本质界定为四个方面:为从事学术研究做准备、为就业做准备、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获取专业技能。在这一调查中,共获得观测个数1417个,从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图2),大部分人较为认同博士教育主要是为了“学术训练”,而将“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置于了最不重要的地位,这一统计结果与博士教育是“从事高深研究”的最初理解是一致的。随着博士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多数博士生也认同博士教育能够“提升职业能力”,这表示博士教育不仅与高深学术研究密切相关,也被认同与其他职业能力的训练有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博士生的入学动
机都主要基于外部动机,即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这一主要结论对当前博士生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由于博士生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各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而高质量的完成博士学位不仅需要博士生具有较高的智力和知识基础,更需要他们具有克服困难、勇于突破研究困境的学术勇气和旨趣,而这主要由内部动机来激发,因此大学和院系在博士生教育上,要有合理明确的使命陈述来更多关注学生的内部动机。此外,博士生入学动机与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劳动力市场对高学历的标签效应以及“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鼓励了很多原本缺乏学术兴趣的人进入博士生项目,以最低标准来完成这一学位,成为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消极影响因素。
图2 博士教育的目标定位
此外,博士生的入学动机在所在学科、学校类型以及个体特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女性更希望通过博士学位获得稳定的职业机会,“985工程”高校学生的入学动机相对更为明确等。基于这些结论,博士生教育改革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学术动机影响着科研创新的动力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学术动机对于博士生教育而言更为重要,这主要基于:首先,博士生教育培养了大量实施创新的主体,即高质量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其次,博士生的科研活动能够促进科学的创新,通过直接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原创性研究和创造知识,毕业后,他们将博士教育期间所获得的前沿知识传播到工业或学术领域,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事实上,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贡献也越来越被学术界所关注,他们甚至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生力军。杰姆斯(James)等人通过对美国100多所研究型大学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其他变量稳定的情况下,大学教师的研究生产力(可以用出版物或引用率来测量)与一所大学博士生数量的多寡有着紧密的关系。[20]马斯库斯(Maskus)等人利用国家统计年鉴的研究也发现,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科学和工程领域博士生数量的增加与专利申请、大学获得的专利和非大学获得专利的数量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21]
但是,学术创新是一种有风险的探索活动,它需要个体具有积极的学术意愿、持之以恒的学术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术态度,因此博士生的学术动机直接或间接决定了他们的科研创新热情和科研成就。如果学生仅仅将博士学位作为劳动力市场的“资格凭证”,而不是追求学术精深和卓越,那么他们很可能在学术活动中采取较为消极的态度,而仅仅满足学位的最基本要求。从此次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候选人认为博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从事学术研究(均值为5.7),但在询问他们“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时,大部分还是将博士学位作为提升未来职业竞争力的工具(具体见图1),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使得博士生群体的质量参差不齐(均值为5.14)并导致部分人将“博士学位”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均值为5.34)。这一现象不仅与社会的用人制度有关,更为关键的是博士候选人、用人单位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对博士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并不清晰。
(二)在理论上厘清博士生教育的定位、概念、内涵等关系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本质问题
自1981年1月1日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博士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进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但是,从高等教育体系来看,博士生教育仍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最为薄弱的部分,由于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哲学层面并未明确陈述诸如哲学博士学位的核心、博士生教育的职能等关系博士生教育的本质问题,在培养机制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导致我国博士生培养仍然面临着质量和声望危机。
博士生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从哲学博士学位的产生历史来看,在德语地区的大学中,衡量哲学博士学位的一个公认的重要标准是高深研究。在这种意义上,拉普德斯(LaPidus)分析了知识和信息生产的差异,他认为哲学博士学位与那些专业博士学位,例如法律、医学、神学是十分不同的。[22]但在美国,独特的背景使这一传统发生了变化。沃尔特(Walters)说,早期的边疆背景塑造了美国人实用主义的精神,需要接受有关工业、机械和农业等方面的教育。[23]伴随这一趋势的发展,就需要培养足够而稳定的研究生承担起这些职业发展的责任,并通过研究来促进实践。[24]实用主义的要求与传统的博士学位内涵产生了冲突。杜威(Dewey)
将这种冲突看作是技术和专业训练的冲突,……以及教育的努力还如同过去一样,将闲暇和自由的文化注入青年人的灵魂中。[25]
实际上,对“博士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争论贯穿博士生教育历史发展的始终。以美国为例,一般认为博士教育是要培养学生为创造性的研究做准备,[26]也有争论说博士教育的目标应该范围更广一些,比如也要进行教学的训练,[27]以及在非学术部门的工作能力。[28-29]一些学者为他们的市场导向的研究争辩说,这是为随后的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便利,[16]由于博士生将来可能成为教师、研究者或非学术人员,他们的研究完全依赖于学生个人的职业选择。这导致很多人质疑:博士学位到底意味着什么,更确切地说,取得一个Ph.D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标志着学生通过这一学位掌握了某种技能还是他们变得更有可塑性。直至今日,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仍是美国博士生教育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实践上,博士生教育本质问题不论对个体还是大学组织而言,都会导致因理论混淆而产生的目标错位问题,从而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因此,大学应该明确博士生培养目标和标准,吸引真正有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三)以清晰的使命陈述明确博士生教育的职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相对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博士生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变革相对缓慢,这得益于它当初以追求纯粹知识、与现实世界隔离的价值定位,即只培养那些精心挑选、具有自己独特视角、拥有崇高价值观的人,博士生们常常是出于知识本身而去追求知识,而非实现社会某种功能的机器。遵循这一最古老的价值定位,博士教育一直以“高深研究”为其合法性基础,博士候选人也一定是出于增添“知识的荣耀”而选择进入博士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不同教育哲学理念的更替,博士教育的这一古老职能并未改变。尽管博士生们的研究不再需要远离实际需要而保持“知识”的纯洁性,但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依然是评价博士生们科研工作的主要标准。在很多国家,对博士候选人的要求尽管是多元化的,但是否具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潜力是进入博士项目的首要标准。基于此,查考博士候选人的入学动机,能够反映博士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水平,因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具有引发功能、指引功能和激励功能,只有符合博士教育本质的入学动机才能指引博士候选人潜心于学术研究,才能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而动机的“异化”将会弱化一个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
本研究不仅对博士生的入学动机进行了调查,还对他们的职业期待进行了分析。因为未来的职业选择不仅会影响博士生的入学动机,也会影响博士生的学术态度。从调查情况来看,分别有69.2%和51.6%的博士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进入“大学”“科研组织或机构”工作;其次则分别是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党政机关”“出国(博后或工作)”“外资企业”和“博士后”(16.6%);选择“创业”和“私人企业”的比例则很小(见图3)。
图3 被试“对未来职业规划”回答情况的比例分布
博士教育体系作为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或系统特点受到诸如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博士生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仅对他们的调查显然不能反映博士教育体系的所有问题。不过,博士生作为博士教育的主体,他们对待研究和学习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博士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影响着国家未来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对博士生的深度调查,可以部分反映当前我国博士教育的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从此次调查来看,多数博士生认同“学术研究”是博士生教育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他们也在“博士学位”与“未来职业期待”间建立起了非常紧密的关系。
[1]IVANKOVA N V,STICK S L.Student persistence in a distributed doctoral program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A
mixed methods study[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7,48: 93-135.
[2]STERNBERG R J,LUBART T I.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M].New York:Free Press,1995.
[3]AMABILE TM.Creativity in context[M].Boulder:Westview Press, 1996.
[4]LOVITTSBE.The Transition to Independent Research:Who Makes It,Who Doesn't,and Why[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8,79(3):296-325.
[5]GOTTFRIED A E,COOK C R,MORRIS P E.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with gifted academic intrinsic moti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school entry through early adulthood[J].Gifted Child Quarterly,2005,49:172-186.
[6]AREEPATTAMANNIL S,FREEMAN J G.Academic achievement, academic self-concept,and academic motivation of immigrant adolescent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Advanced Academics,2008,19(4):700-743.
[7]EISENBERGER R,SHANOCK L.Rewards,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olation [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3,15(2):121-130.
[8]AFZAL H,ALI I,KHAN M A,HAMID K.A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Motiv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0,5(4):80-88.
[9]DEV P C.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What does their relationship imply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J].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1997,18(1):12-19.
[10]AMRAI K,MOTLAGH S E,ZALANI H A,PARHON 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5(1):399-402.
[11]AREEPATTAMANNIL S,FREEMAN J G,KLINGER D A. Intrinsic motivation,extrinsic motivation,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Indian adolescents in Canada and India[J]. Socia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2011,14(3):427-439.
[12]TELLA A.The Impact of Motivation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Mathematics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Nigeria[J].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Science&Technology Education,2007,3(2):149-156.
[13]BARGAR R R,DUNCAN J K.Cultivating creative endeavor in doctoral research[J].JournalofHigher Education,1982,52(1):1-31.
[14]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Research student and supervisor:An approach to good supervisory practice[Z].Washington,DC.1995.9.
[15]LOVITTS B E.Leaving the ivory tower: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departure from doctoral study[M].Lanham,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1.
[16]BERELSON B.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McGraw-Hill,1960:159,57.
[17]IVANKOVA N V,STICK SL.Student persistence in a distributed doctoral program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A mixed methods study[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7,48: 93-135.
[18]HINKLE M,IARUSSI M M,SCHERMER T W,YENSEL J F. Motivations to Pursue the Doctoral Degree in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J].Journal of Counselor Preparation and Supervision,2014(6):1-19.
[19]JABLONSKIA M.Doctoral studies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1,24(2):215-221.
[20]ADAMS JD,MARSH J,CLEMMONS JR.Research,Teaching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Academic Labor Force[R].New York: Departmentof Economics at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2005.
[21]CHELLARAJG,MASKUS K E,MATTOO A.The Contribution of Skilled Immi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to U.S Innovation[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2005.
[22]LAPIDUS J B.Current Issues and Trends in Graduate Education [R].Calgary:University of Calgary,1990:21.
[23]WALTERSE.The Rise of Graduate Education:Graduate Education Today[M].Washington: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65:1-4.
[24]MAYHEW L B.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G]// Knowledges A 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Volume 5).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7:1907.
[25]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Proceedings[C].Washingt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1917:31.
[26]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A Policy Statement[Z].Washington,D.C.: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1990.
[27]ADAMS K A.W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t in New Faculty.Preparing Future Faculty Occasional Paper Series[Z]. Washington,D.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2002.
[28]ATWELL R H.Doctoral Education Must Match the Nation's Needs and the Realities of the Marketplace[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6(14):4-6.
[29]JONES E.Beyond Supply and Demand:Assessing the Ph.D.Job Market[J].Occupational Outlook Quarterly,2003(4):22-33.
Road to Ph.D.:An Empirical Study on M otivations to Pursue the Doctoral Degree
HUANG Hai-gang1,JIN Yi2
(1.Strategy Center for China's Open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2.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Based on a survey of 1399 doctoral candidates at44 universities in China,the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es of their choice for doctor's degree and future career path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marital status,undergraduate school,ways of obtaining degree and motivation for Ph.D.studies.The result shows thatmotivations of students'choice to pursue doctor's degree are diversified.Most of the doctoral candidates put emphasis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degree and their future career.They expectgetting stable and secure career opportunities through doctoral education.However,they do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doctoral education and lack specific orientation or objective,which will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outcome and quality of their academic research.It is imperative for universities to clarify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doctoral education via reasonablemission statement in order to invigorate the academic spiritof potential doctoral candidates and enhance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Doctoral Education;Academic Motivation;Innovative Behavior;Educational Quality
2016-03-02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北京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机制研究——人才与城市互动的视角”(13JYC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创新驱动发展下中国科技人才战略的决策要素、路径选择与政策创新研究”(14BGL0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青年项目(2013YQ11)。
黄海刚,1978年生,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教政策、人才培育与发展战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金夷,1983年生,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与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