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摘 要:高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是“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体现,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本文以高校小班化教学模式为分析对象,从当前我国高校小班化教学分析入手,探讨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教学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5C-0033-01
小班化教学模式是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形式。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视野能够顾及的范围不超过二十五人。此项调查验证了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近几年,小班化教学模式在我国各阶段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中不断被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等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何谓小班化教学?简单地说,小班化教学指的是学生人数较少的教学单位。对小班的人数界定,不同国家、不同大学有着不同的标准。比如,美国大学中的小班人数标准一般在20人以下,加拿大控制在30人以下,日本小班人数则达到35~40人。我国各高校对小班人数的界定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小班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控制一定人数的基础上实施的教学。
那么,小班化教学是否就等同于班级人数越少越好呢?当然不是。小班化教学强调的是重视教学质量,而并非片面地关注班级人数。人数过多会造成教师视野无法覆盖,但人数过少,不仅教学成本上升,也会导致课堂缺乏交互性。因此,在高等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标准应当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根据班级人数、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
二、高校开展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高校开展小班化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传统大班教学的主导模式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知识传导”,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小班化教学成功地将传统的以“单向知识传导”模式向“双向互动学习”模式转变。在具体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文献资料研读、课外研究,且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讨论。不仅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二是能够反作用于教师教学,要求和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到本学科人才的培养中去。教育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要任务除了传道授业,还承担着人才培养工作。高校通过小班化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交流,促使他们共同思考、共同学习。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进而深化自己的研究,最终达到促进科学研究的目的。
三、我国高校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小的阻碍。首先,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小班化教学的效果。其次,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存在教学条件方面的制约。实行小班化教学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其中包括教室、实验室、教学楼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政府和学校资金筹措提出较大挑战。再次,教师教学能力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班化。小班化教学强调教师需要具备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能力,有能力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这点对高校教师,尤其是对接受传统教育成长的教师而言,具有一定难度。
四、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策略建议
1.实施“大+小”模式。也就是在高校推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分层分阶段推进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集中资源开展“大班教学”。“大班教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前沿开放性问题的讨论。接着,以“小班讨论”的形式作为“大班教学”的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帮助。
2.构建青年教师助教体系。以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积极选拔和培养一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作为主讲教师的助手,由主讲教师分配任务,青年教师作为助教承担部分上课任务、课后批改作业、参与教学研讨等,以解决高校推行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无疑是一种良性的教学培养模式。
3.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和业务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小班化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有必要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应对小班化教学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资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教改项目,编号2015-JPBKY-027。
参考文献:
[1]刘径言. 高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的构想与可能途径[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4).
[2]王晓宏. 高校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