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16-12-12 01:44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议题导向

夏 鹏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03)



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夏 鹏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03)

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实践,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课程内容设计以教材为主轴,设计相关议题,进行体制内“问题导向”教学实践。通过对“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机制探讨,探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实效性的新途径。

问题导向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总体效果,仍然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本身滞后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未能较好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要求,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削弱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回顾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大多重视知识的获得,教师通常采用讲述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记忆背诵得到知识,这种方式虽受到诸多质疑与反对,然而却是目前最为通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科基础模式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却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大学生们常有一些疑问和困惑在心头盘旋,课本里却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思政课教学是照本宣科不予正面回应,还是在积极应对主动解答疑问,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次实践。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们不是从已有书本出发,而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力求让思政课入脑入心。问题导向的思维逻辑与传统思政课教材的体系逻辑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不是讲“是什么”,而是讲“为什么”。理论只有扎根于实际,回应大学生的关切,才会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实践中,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收集提炼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进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而这些问题将分别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生问题、“六个为什么”与原有的教学体系相互融为一体[1]。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isssues-centered approach)是以具争议性的公共议题作为课堂教学和讨论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提供正确答案,但强调学生能思考问题、深度学习、反省批判,其教学模式是指以争论性问题为课程核心,教师综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多样的教学法,将问题的正反不同观点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2]。

(二)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比较

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对知识的观点是不同的,学科基础模式视知识为事实与概念的累积,知识是静态的、客观的、具普遍性的,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专家所认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视知识为动态的、有价值内涵的,学校的目的在于教导学生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和知识背后的假设与目的。

本文将比较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质、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与教师角色的对照等(见表1)。

表1 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比较

续表1

项目模式问题导向模式学科基础模式教学活动教学是辩证式的教学以围绕议题为中心的方式开展教学是结构式的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层层推进评量方式教师以学生批判思考能力的进步情形为评量标准教师以正确答案评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角色教师是教学设计的诠释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会鼓励学生关心问题,营造教室开放的环境教师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师是价值中立者

三、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本文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运动训练1班为研究对象,课程内容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版)教材为主,按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进行体制内问题导向教学实验,经书写教学日志来反省、调整和修正。研究过程重视课堂活动的分组、上课规则的拟订等等。希望通过较为严谨的教学设计、开放的教室气氛、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等,展现问题导向教学的真实面貌,一方面促进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成为本文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

(一)讨论议题的选择

问题导向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议题。一个良好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确认并分析问题及其价值,更能使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好的议题进行讨论,大致而言,每次议题的选择,我所把握的原则如下:

1.能配合原有课程

凭空产生的议题容易与课程脱节,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选择了四次议题教学内容,都是原课程的延伸探究。

第一次议题选择“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讨论学生来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次议题选择“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讨论当前社会道德和正义问题。第三次选择“校园文明重在师生个人修养还是重在校园规范?”作为讨论的议题,此议题是配合教材第五章第四课“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大学里的文明话题能引发大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学生共同搜罗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写照,寻找治理途径。第四次的议题讨论,配合第五章第三节“家庭美德”,讨论“婚前同居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和学生一同讨论婚姻家庭和性的诸多问题,试图找到一条适当的人生之路。

以上四次的议题讨论紧扣课程主题,不但不会与生活脱节,更可以激发学生结合、体悟课本所学知识,在讨论结束之际,老师可以将主题拉回课本,扣紧整个课程的内涵,使学习效果相辅相成。此外,穿插在平时课堂中的讨论主题还有以下——

中国游客出境游的表现反映的是文明素质还是民族性格?

没有爱情的大学依旧精彩/不再精彩?

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

方舟子打假,能否提升社会诚信意识?

大学生诚信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大学宅文化让生活更积极还是更颓废?

这些议题虽不会作为整堂课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但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作为与理论接轨的社会现实案例,让学生进行一定反思和讨论,以便更加深入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

2.能引发学生兴趣

议题若不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探讨乐趣,学生们在讨论时将显得意兴阑珊,也会使讨论效果、讨论气氛大打折扣。而四次的议题,不论是“读大学的意义”、“国人道德现况”、“校园公德现象”或“大学生婚前同居”都由师生共同决定,与学生生活更是密切相关,不但能吸引学生更热衷参与讨论,也不至于脱离课程内容。

3.能引起学生争辩

议题本身具有多元或相抗衡之观点,才能挑战学生原有立场,使学生经历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对话和理性辩证。“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本是近年来社会热衷争辩的话题,从哪种角度来衡量读大学的价值众说纷纭;“老人倒地扶与不扶”更是道德争议的焦点话题;“婚前同居”话题挑战相对禁忌的议题,支持与否定均有各自论说。因此,这些话题本身就是大学生热衷思考和争辩的热点话题。

4.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议题讨论之前,教师要事先挖掘此议题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可使用,从学生立场考虑议题的难易度是否与课程或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关,议题的讨论是否能引发学生运用知识和持续探究的兴趣。在四次的议题讨论之前,为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搜寻相关知识的能力,我并没有替学生们事先搜集所有相关内容,只提供相关网站及学习单,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探讨方向,更鼓励大学生们去图书馆搜集资料,希望大学生们能通过资料的搜集、阅读与整理,建构自己的立场与想法,使学生有目的的了解与分析议题,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样知识,持续去探究、评估、反思问题,再将结果带到班上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进行争辩。

5.能在生活中化为行动

议题的探讨若不能化为行动,将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若学生能透过理性辩证,并落实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并省思行动本身的利弊得失,将使议题的讨论更有意义。而所谓的化为行动不一定单指向学校和对社会提出建言,更包括对自身行动的反思,对他人立场的包容与体谅,对自我行动的三思而后行。在价值纷呈的现代社会,通过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提升大学生行动前、中、后的自我省思能力,确实有其必要。

(二)开放的教室气氛

Hahn指出,成功的问题导向教学包括三方面:多元观点呈现的内容、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与开放的教室气氛[3]。学生若能感受到支持鼓励的教室气氛,在表达意见及思考他人意见时会觉得舒服,自然乐于参与;反之,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意见会被嘲笑、歧视而不愿置身其中[4]。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开放的教室气氛。开放、支持的教室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自信与信任。问题导向强调的是开放且具支持性的教室环境,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发表己见,并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学生也必须有容忍异己的雅量,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合作、支持的关系,而不是层级性的权威关系。总而言之,多元开放的教室气氛,能使学生自由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有机会聆听他人的观点,创造一个无压迫感的舞台,使争论性议题的讨论顺利进行。

因此,教师应时时自我检查在问题导向教学时所扮演的角色,随时提醒自己营造开放的教室气氛,让学生感受支持的教室气氛,乐于参与并分享其多元的议题观点。

(三) 实施流程的确立

为使改革方法的实施不影响原本就紧凑的课程内容,此次行动研究希望在第一次实施时,大胆的打破原课程的流程步骤,使议题讨论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阶段,第二堂课进行小组发表共识,兹说明如下:

引导教学,以原课程内容作为学生探讨议题的初步资料,再补充教学流程,并告知学生评分项目、评分标准,带领学生阅读“学习单、作业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深入思考,构思自己对议题的立场,观点。

引导教学阶段步骤如下:

1.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重要且具有意义的社会议题。

2.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 6-8人,指定其中 3-4人准备赞成的观点,3-4人准备反对的观点。

3.老师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相关的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且准备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强有力的观点。

“问题导向教学法”课程设计如下:

第一堂课为引导教学,具体流程如表2所示。

表2 引导教学流程表

续表2

实施程序时间分配5.小组成员尝试达成共识、整理小组所达成的共识。6分钟三、教师补充说明并交代下节课展示注意事项。10分钟

第二堂课为小组讨论,具体流程如表3所示。

表3 小组讨论流程表

四、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本研究于课程结束后,请学生填写《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意见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关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整体看法:学生觉得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升。有 86.1%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有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了解争议问题的本质,有97.2%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理解别人不同的意见,有 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有94.4%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增进搜集资料的能力。此外对于问题导向的上课方式,学生多数表示喜欢,比例达86.1%,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可以训练思考和组织能力,其次是上课方式生动活泼,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的习惯,可以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对所探讨议题的兴趣,能提供同学间互动与合作的机会,提升搜集资料的能力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针对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一些问题,都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才会自觉地用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5]。因此,施行“问题导向”教学法,将社会上所发生的议题经过适当的处理作为教材的补充,既能弥补学校教育内容陈旧的缺憾,使学习经验不致脱节,又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信息搜集、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思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议题的探讨学习和争辩中,学生们也能逐步提升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将“问题导向”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法与课程实施上的新突破,将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探讨的主题。

[1] 曹青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经验分析——从基于问题逻辑教学方法的启示看[J].管理观察,2011(12):99-101.

[2] Avery P G,Sullivan J L,Smith E,et al.Issues-centered Approaches to Teaching Civics and Government[M]//Evans R W,Saxe D W.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Washington D C: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1996:199-210.

[3] Hahn C L.Research o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M]//Evans R W,Saxe D W.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Washington D C: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1996:25-41.

[4] Ochoa-Becher A S.Building A Rational for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M]//Evans R W,Saxe D W.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Washington D C: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1996:6-13.

[5] 李晓潇,刘海燕.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73.

[责任编辑、校对:王国成]

Application of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A Cas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 Law Foundation" Course

XIAPeng

(Ideological & Political Department,Fujia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3,China)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s is a common task in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The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 serves as the new practi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teaching reform.Based on the action research,course content is designed with teaching materials as the main axis for the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practice within the system.The exploration of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applying the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s can offer a new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s.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s;application

2016-09-27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JA12645S)

夏鹏(1982-),男,浙江绍兴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G642.4

A

1008-9233(2016)06-0085-05

猜你喜欢
理论课议题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偏向”不是好导向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犬只导向炮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