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蚌埠学院 外语系,安徽 蚌埠 233010)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2005-2015)
——基于国内20种CSSCI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
王婷婷
(蚌埠学院 外语系,安徽 蚌埠 233010)
通过对2005-2015年期间国内20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学术期刊中刊登的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文章的梳理发现:从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上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比例较高;以往普遍存在的研究方法和对象欠缺科学化、多元化、个性化等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还存在教师发展研究较少、中国文化的“失语”、个性化研究不深入、研究层次不高等问题。因此,建议今后的研究应以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并借助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2002年启动至今已历经15年。改革十余年间,众多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综合解读,如,2011年王守仁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一文中指出:“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也有部分学者对一段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如萧好章、王莉梅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一文中,搜集整理了1979-2006年发表于核心期刊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着重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进行归纳、比较和述评[2]。赵庆红、徐锦芬通过2000-2009年国内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论文的统计和文献研究,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3]。姜秋霞、俞婷在 “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描述分析与反思”一文中,对2004-2010年国内8种外语类期刊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改革背景下该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点及发展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建议[4]。
纵观改革至今的各类文献,既看到了近15年大学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如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外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等;也看到了长久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费时低效”等问题。当前,适逢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即将出台,旧的体系与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必要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本文通过2005-2015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20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学术期刊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的研读整理,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并勾勒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未来发展脉络。
(一)文献选取
根据学术刊物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取国内20种CSSCI收录的在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发表的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关度较高的外国语文类和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的论文。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其中外国语文类11种,高等教育类9种。
(二)数据收集
该研究以“大学英语”“公共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公共英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等为主题、篇名及关键词对CSSCI收录的2005-2015年20种外国语文和高等教育类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排除英语专业教学或教学改革类文献。为避免遗漏,又再次浏览2005年1月年至2015年12月收录于20种CSSCI期刊的目录及部分摘要,将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再次筛选挑出,经分类和整理后共得到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相关文章134篇,其中外国语文类104篇,高等教育类30篇(见表1)。
根据检索结果,查阅134篇文献的摘要及全文内容,分析比较后,参照束定芳教授所提出的外语教育问题的范畴以及研究现状[5],最终确定2005-2015年间各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7项研究内容,分别为:教学定位、教改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现状及对策、他山之石、会议述评、精品课程等。
表1 2005-2015年外国语文及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刊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数量
(一)教学定位
这里的“教学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外语规划的范畴,包括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的分析和解读,旨在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成纲领性指导作用。从近十年对“教学定位”的年发文看(见表2),自2008年开始年发文数量相当,共计21篇,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发文量的15.7%,另外,此项研究内容除了“其他”以外发文量排名第三。由此表明,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设计处于持续关注状态。
表2 各项研究内容的年发文情况
从目标、定位看,有的学者从需求分析出发提出自下而上的“专业或兴趣主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目标定位[6],有的指出应目标定位在学术英语而非基础性英语[7],有学者从德国高校学位课程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发,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定位[8],更有学者直指目前现行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并提出修订具有清晰具体教学目标的《课程要求》的必要性[9],束定芳2013年再次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10],此外,还有从国家战略视角对大学英语进行教学规划[11-12]。
从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的分析和解读看,大多学者均从贯彻、推进和完善《指南》《纲要》等着手,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13-17]。
(二)教改实践
“教改实践”指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一般以某所大学为试点,建立教学模型、教学试点、教学示范点或者推行某种教学模式,多为实证研究。该类论文共计26篇,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发文量的19.4%,该项研究内容除了“其他”以外总发文量排名第一,其中2006年发文量相对最高,共计7篇。该主题的论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建立某种教学模型,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提供依据。如自建大学英语语料库及自主测试语料库[18]、践行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19]、建立“大学体验英语”教学实践[20]等。二是研究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改革实践,如建立三个互相衔接、逐步过渡的教学模块组成的新教学模式[21]、“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型[22]、“三维一体”教学模式[23]等。三是提倡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改平台,如推行课堂教学和基于校园网运行的英语教学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4]、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实践[25]等。四是教学内容定位的教改探索,如通识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模式[26],以及开设学术英语“项目研究课程”的模式[27]等。
(三)教学内容改革
关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界存在三种观点:一是普通英语叠加通识教育类英语;二是专门用途英语;三是普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共存[28]。
就所搜集的十年来国内20种CSSCI期刊论文看,该主题的文献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种观点,普通英语叠加通识英语。如从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角度论证普通英语加通识英语为主导、学术英语为辅的教学内容改革[29]。第二种观点,专门用途英语。如从外语专家观点和世界公共英语教学趋势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方向应是专门用途英语而非通识英语[30],还有学者倡导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内容的依托式语言教学[31]。关于第二种观点,也有部分学者就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学术英语教学开展论证,如以中英合作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术英语教学特色启发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的设想[32]。 也有学者提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是衔接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桥梁[33]。第三种观点,普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英语结合。如提出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将普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英语结合,按层次、按阶段培养[34]。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论证了在“后阈值效应时代”,建设“大学英语通识核心课程的必要性”[35];分析北大、浙大、同济大学高级阶段大学英语现状,提出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可同步发展、相辅相成[36],只有通识教育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37]等。
(四)现状及对策
“现状及对策”这个主题的论文是除“其他”之外发文量排名第二的一个主题,共计25篇论文,一般模式为:首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同时肯定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其次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今后改革的方向,即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成效主要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实施、立体化教学系统的推出、教学模式试点的推行、考试评估方式的改革等[38]。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39]。在肯定改革成绩的同时,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在如“费时低效”问题、“趋同化”问题、定位的方向性问题、基础英语过长问题[40]等。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加强领导,调整大学英语教学政策;尊重教育规律,处理好语言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采取措施,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避免一刀切,改革大学英语考试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培养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等。
(五)他山之石
这里的“他山之石”是指借鉴“他人”的改革成果,“他人”不仅指其他国家,也包括国内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此类主题的文献近十年间研究范围内的期刊论文共计7篇。如德国高校授课学位课程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定位的启示[8],宁波诺丁汉大学“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要环节的改革建议[41],德国的英语教学体系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42]。其中一个启示就是应该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准确定位,蔡基刚2012年也提出借鉴日本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进行调整[43],陈乃琳提出美国外语学习的5C标准,即语言交流、文化沟通、相关知识、比较能力和社团活动等新理念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44]。
(六)会议述评
本研究期刊范围内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会议述评共有4篇,其中有两篇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篇从国家战略和外语教学现实角度展开外语教学相关问题探讨,一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008年9月19至20日在聊城大学召开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会上,东南大学李霄翔教授结合东南大学大学英语教改实践——研究性教学,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三原则[45]。2009年7月10日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高教司原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尧学院士指出,改革的方向以听说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46]。同年12月5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其中一项会议主题就是“中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该论坛主要探讨了外语教学各环节改革的得失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47]。2012年1月4日至7日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召开的全国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48],该研讨会主要探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七)精品课程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的相关论文在统计范围内的共计3篇,其中有学者在总结各高校“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后提出,“通过对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49],以期对兄弟院校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指导作用;还有的总结了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主要有教学观念的更新、师资队伍向教学科研型的过渡、教学内容的优化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立体化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的优化。
(八)其他
无法归入前面提到的“教学定位”等七项研究内容的本研究将其均纳入了“其他”项,此类论文共计34篇,所占比例最高。
其中仅有3篇讨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篇从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竞赛出发,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另一篇以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入手,从态度、行动、学习、实践以及研究等方面提出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的方法和途径;最后一篇着重阐释教师信念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其他”主题下还有研究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角度,如何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方主观能动性,形成相互支撑和督促的互动机制,从而探索我国当前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有学者从课程价值论出发,提出当前大学英语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合法化价值,从而构建新的课程价值体系;还有学者从跨学科和超学科的视野,辩证分析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争论问题;马瑞香从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本体论的理论缺失角度论述这三种理论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50]。还有学者从中国文化教学、多元化教学范式、交际语言教学、空心课程论等方面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本研究搜集了国内20种CSSCI收录的从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发表的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关度较高的外国语文类和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的论文134篇,从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上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比例较高,以往普遍存在的研究方法和对象缺乏科学化、多元化、个性化等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另外,很多学者提到的宏观层面的研究数量较少问题也有了改观,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并关注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发展问题研究较少。统计范围内仅有3篇专题讨论大学英语教师问题。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学改革的动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学生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仅有科学的课程体系、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先进的教材教法,而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成为外语学习的瓶颈。“任何外来语言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51]。已有部分学者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从所搜集的文献看此类论文数量极少,唯有一篇是2009年顾卫星“传统与创新:试论晚清英语教学特点及其启示”一文中提到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外语文化的融合意识还需加强。
另外,个性化研究还需深入探索和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等全国性纲领性文件,在各地区各高校执行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研究。
最后,研究层次还需提升。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文献的总量看,博士论文、基金文献所占比例不高,其中含基金项目的共计52篇,仅占统计文献发文总量的38.8%。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层次并不高,且重复研究现象较普遍,大多数研究仍旧以借用国外英语教学理论为主。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研究欠缺问题也许跟所搜集范围内的期刊发表的此类论文是否完整有一定关系,例如不同期刊的定位有所不同,收录的文献也有一定指向性等。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革正朝着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路上阔步前行,期待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者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引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以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1]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8(5):4-11,17.
[2] 箫好章,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26-29.
[3] 赵庆红,徐锦芬.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J].外语界,2011(1):30-37.
[4] 姜秋霞,俞婷.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描述分析与反思[J].中国外语,2011,8(4):9-18.
[5] 谭业升.中国外语教育问题的症结与出路——记“第三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J].外国语,2015,38(1):107-112.
[6] 龚晓斌.客观需求观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35-38.
[7] 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306-308.
[8] 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1):137-144,160.
[9] 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5-8.
[10] 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学刊,2013(6):90-96.
[10] 蔡基刚.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J].外语教学,2014,35(2):40-44.
[12] 王银泉.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10(2):13-24,41.
[13] 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5(1):4-10.
[14] 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7(2):4-7,20.
[15] 刘长江,何江胜.大学英语教育创新之解读[J].江苏高教,2008 (6):154-155.
[16] 贾国栋.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J].中国外语,2012,9(6):11-15.
[17] 贾国栋.继承改革成果与构建创新发展——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指南》[J].中国外语,2015,12(4):4-9.
[18] 戈玲玲,李广伟,刘朝晖.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建设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2011(5):2-8.
[19] 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J].外语界,2010(3):7-13.
[20] 张虹,王娜,曹红晖.“层次化立体交互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研究——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报告[J].中国外语,2009,6(3):79-84.
[21] 巩启光,陆小英.公共外语课堂教学模式试验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大学英语教改探索[J].外语界,2006(S1):87-91,95.
[22] 曲文燕.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型的建构[J].中国外语,2006,3(2):56-59.
[23] 徐锦芬,唐芳,刘泽华.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2010,31(6):60-64.
[24] 禹奇才,何建勋.以生为本,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J].外语界,2006(S1):13-16.
[25] 金成星.基于校园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浅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57-58.
[26] 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1(1):15-19.
[27] 王学华,陈美华,李霄翔.以学术英语为新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问题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4):55-58,54,94.
[28] 张珊珊.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点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1):55-58,96.
[29] 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3):12-19,36.
[30] 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20-26.
[31] 俞理明,韩建侠.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1-4.
[32] 邹斌.从中外合作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J].外语界,2015(6):69-76.
[33] 韩金龙.EAP:大学英语改革与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S1):24-25.
[34] 裴霜霜.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4):59-63,94.
[35] 杨枫,吴诗玉.大学英语教学通识化转向的“逻各斯”[J].外语电化教学,2013(1):9-14.
[36] 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9-14.
[37] 马彦.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现代大学教育,2009(4):103-107.
[38] 贾国栋.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外语界,2006(S1):42-47.
[39]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13,22.
[40] 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3-12.
[41] 束定芳,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发[J].外语界,2009(6):23-29.
[42] 束定芳.德国的英语教学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J].中国外语,2011,8(1):4-10.
[43] 蔡基刚.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7.
[44] 陈乃琳.美国外语学习的 “5C”标准及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2(6):93-94.
[45] 谷志忠,张天伟.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的发展、应用和跨学科思考——2008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08(11):75-80.
[46] 总结经验,明确思路,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外语界,2009(4):2-5,37.
[47] 安琳,王蓓蕾.着眼国家战略 立足外语教学现实——首界“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纪实[J].外国语,2010,33(1):18-33.
[48] 刘辉.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基于学科研究的大学外语教学思考——2012全国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2(3):76-80.
[49] 许霄羽,王润孝.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45-148.
[50] 马瑞香.论外语教学改革的三种理论营养[J].外语学刊,2010(5):88-90.
[51] 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41-48.
[责任编辑、校对:李 琳]
A Review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2005-2015)——Based on Data Analysis of 20 Domestic CSSCI Academic Journals
WANGTing-t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10,China)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rticles regard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published in 20 domestic CSSCI academic journals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15-2015 leads to the findings that:1) there is a high percentage of empirical studies with regard to research methods,objects and contents;2) such situations as lack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ies,diversities and individuation that prevailed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have been dramatically improved;3)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hortage of studies on teacher's development,lack of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insufficient studies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universities and a low percentage of high-level research.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future studie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needs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make fuller u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ologies so as to promote further progress of the studie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college English;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research review
2016-09-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113052015SK17);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ZD2016280)
王婷婷(1980-),女,四川中江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H319
A
1008-9233(2016)06-007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