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赟
摘 要: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合作教育学”的思想,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启蒙、奠基、定向、发展等作用,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越接近,产生的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作为教育者,我们通常关注的是问题学生的转化,而忽略问题学生后面常常站着一个家庭。其实要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与家长合作的转化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合作教育 家访 心得体会
我刚接手这个班时,班上的学生大都单纯、活跃,但其中有一个叫毅的男生神情却比较抑郁,眼神中有些许忧伤,除此以外,他的家庭作业总不能完成,对此我几乎束手无策,因为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可能完不成作业,这更促使我下定要解决问题的决心。于是,在课余我找更多的机会接近他,和他交流对学习的看法,可惜没有多大变化。不过我却有了一个骇人的发现——他的身上总有伤痕,而且他并不愿意向我诉说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向他提出要请家长来校沟通。他虽然没有拒绝,但却推诿说爸妈近期不在家,过一段时间他让家长来。我明知他在说谎,但并没有点穿,显然他对请家长是有心理顾虑的。于是我背着毅给他的母亲打了电话,在电话中,我将该生的近期情况向他的母亲详细告知,他的母亲没有多说,只是说她会找毅了解具体问题。这通电话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母亲非常紧张他的变化,当时的我感觉轻松了很多,因为我感觉到了她的母亲愿意与学校共同努力培养孩子,但是第二天的突发状况却让我不知所措。
第二天中午我照例去班上看看学生休息情况,刚到门口,看见一个中年妇女正举着一个板凳要朝着毅砸过去,震惊的我立刻飞奔过去,抓住板凳,非常气愤地质问:你是谁,怎么能在学校随意打人?
我与毅母亲第一次正式的面对面就以这样尴尬的方式开始了。经过了解,原来这次孩子被打的原因是因为我昨天的一个电话。这个机会也让我解开一个疑惑,为什么他身上总有伤痕,而答案又是如此地让我震惊,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恐怕让谁都难以相信。这样狠毒地打孩子已让常人不堪,而选择在学校,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打孩子那是怎么的心态,又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怎样的伤害和影响?
虽然是尴尬的开始,但我还是毫不留情向张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张母却坚持小孩不打不成才,并以自己小时受家法责打的经历来是说明。结果是我未能说服她。第三天,毅是一瘸一拐地上学,看来张母还是一意孤行地执行了所谓的家法!
暴力依然在持续着,直到有一天毅找到我痛诉:“老师,我知道妈妈过的很苦,我很心疼她,但是我实在受不了了,我想杀了她。”学生的想法让我大为震惊,但同时毅主动对我的倾述也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我对学生说,你把你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写出来。面对学生的倾诉,我想法让他尽量去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平静那已狂躁的幼小心灵。
然后在一个周末,我寻到了毅的家,一个陈旧的楼房里,一个不到50平米的房子,家里简单整洁,可见张母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在这个整洁的环境中我把毅写的话给了张母看,让她阅读孩子写在纸上的愤怒。趁着张母的震惊,对她说明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协调起来。并给她介绍了一些相关的保护青少年的法律规定。张母听后非常诚恳地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保证以后一定尊重孩子,善待孩子。
接下来,我又联系了远在外地的学生父亲。原来,毅的父亲一直以来在外地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年至少有八、九个月不在家,妻子的理解也终于被分离的漫长给冲淡了,渐渐妻子不再支持他,频繁的争吵让他非常痛苦,最后他只能选择更漫长的分离。我简略的描述了现在孩子的情况后,妻子的偏激令他非常震惊,他决定在近期内尽快回家。不久,他就和妻子一块来到了学校、找到了我,终于第三次的接触是非常平静的开始。
接下来的一年,毅的父亲母亲每个星期都会来了解他的在校情况。在这一年里,毅的学习进步飞快,并且在全省数学竞赛、全国数学竞赛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名次。
又过了一年,我收到了一封信,是毅的母亲写来的。
冯老师:
你好!谢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看我的信。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也救了我的家庭。谢谢!谢谢!
信虽然很短,却令我感触良多。我想,教师和家长沟通本应是学生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可有时我们却只能把它运用成了向家长告状,让学生受责的工具。每当我们要与家长沟通时,学生怨恨,家长难堪已是定式,更何况是登门拜访,家长更是难以处理,这应当让我们每个做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深思。与此同时,在做家长工作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沟通上,应该多做一些深入细致的工作,既要尊重家长,也要让家长认识现代教育的特质,了解现代学生的特点,去达成实现学生健康成长这一教育目的下的教师和家长的真正平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