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扣开一扇窗

2016-12-06 09:08赵红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5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

赵红芳

摘 要:“学困生”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每每提到“学困生”这个特殊的称呼,我的心里禁不住升起怜惜,其中夹杂着隐隐的疼痛。同样可爱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差异?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差异,又该如何帮着这些孩子获得应该有的改变与进步?带着这些问题,我记录着以下的思考与策略。

关键词:诸多原因 转化策略 结束语

一、“学生困”的产生有诸多原因

1.家庭特点带来的不良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很多孩子之所以日渐改变,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1]

(1)追求早期教育,忽视孩子的智力发育特点

社会的发展为现在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氛围,但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早早接受教育,上各种超前教育班;这种作法满足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却忽视了孩子的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智力发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规律,导致孩子无法承受过早教育带来的学业负担。

(2)家庭教育的失当

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产生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可谓只养不教,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极少关心子女的心理成长,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同时,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的素质低、教育能力低。从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某个水平,否则就横加指责;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干涉。这就造成孩子对于学习甚至学校教育的惧怕或者反叛。[2]

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但父母因却是极难接受新事物甚至反感新事物。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反而疑问“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

2007年我来学校的第一年,任八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当时班里有一个男孩子,特殊到让我头疼。每天早上坚持迟到,每天坚持作业不完成,放学后总带着一帮小伙子在外逗留,一副小老大的样子请客吃饭;他的家长(妈妈)无计可施,整日以泪洗面。但这个孩子却有极好的数学思维,或许是因为他的数学思维,我对他特别关注,自然就想尽办法来帮助他改变。我就开始了解他的家庭环境,一个特别富有的家庭,父亲在外地工作,为了接受西安良好的教育环境,在高新区的购好房产由母亲专职陪同。但没想到小孩对种种诱惑没有任何的抵御能力,完全失去了控制,渐渐导致学习没动力,管教不接受,将自己便成了一名“学困生”。

(3)非健康家教、不完整家庭结构等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部分父母,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和培养,却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却很少动心思费力气,甚至把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气、错误观点传播给孩子;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关怀较少,子女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无法忍受家中无休止的争吵,或厌恶父母的不好品质、不良作风,从而变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落伍是因为家庭主要成员,如母亲或父亲的缺失(死亡或离异),还有的因为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缺乏正确的管教,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孩子缺乏亲情,没有家庭温暖,性情孤僻,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极,行为散漫。

2013年10月份的时候,我所带的班级转来一个学生,我一直称他“小冯”。从转来的时间我已经猜到了这个学生的特殊情况。果然不出所料,刚来三天里他就让我头疼:几乎从来不完成家庭作业;从不当值日生;文具盒里几乎没有一支能写的笔,借同学的东西从来没“完璧归赵”,弄得大家都不愿借给他了;他喜欢去招惹同学,午休的时候别人都睡了,他就开始敲桌子;班长批评了他,他就躺在地上睡觉。他有时还会迟到,迟到后躲到学校的一些角落不进教室,让老师四处去找。我在思考,究竟什么是原因导致这个孩子成为现在的状态。后来一次车祸小冯住院了,我去看他才了解到他的家庭环境。他在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妈妈去了北京,把他留给了爸爸。爸爸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娶了现在的妈妈,又把他送还给了北京的亲妈妈。就这样,他两边互相推,孩子的性格收到了创伤,变得寡言少语。在西安的家里,小弟弟和他的矛盾让他的爸爸也变得易怒甚至粗暴。爸爸的粗暴导致的结果直接就是小冯变得易怒、变得有暴力倾向、变得不愿相信任何人、变得嫉妒任何人。一个家庭的破碎了,母爱的缺失,父亲的粗暴,家庭环境的落差,让孩子曾经充满童真、快乐的心灵已受到了极大伤害,他终究成了一名“学困生”。[3]

2.学校教育失误导致学困生

学困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1)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制造学困生

素质教育自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流,但仍然存在注重成绩的学校,仍然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标准,教育气氛、教育观念就停留在这么一个“唯学至尊”的水平阶段,很多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当然要自报自弃,越学越后进。[4]

(2)教育方法失当,使学困生丧失了学习信心

教育方法失当“逼”出学困生。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也是非常急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有一些不正确教育方法,例如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驱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弃之不管,任其东西等。上述方法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师生的对立,把站在学困生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学困生的群体。学校生活的枯燥,教师教育方法的单一粗暴,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使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学困生就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最终发展成学困生。

(3)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学困生也不例外。但如果他是学困生,家长和老师便觉得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不让他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于处处都鄙视他。那么,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至于逐渐地对个人,对集体完全失去信心。在特定的诱惑面前,甚至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来个“破罐子破摔”,从此一厥不起。

3.社会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学困生也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产物,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让部分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负面的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大环境的影响让孩子们对学习和学校教育产生厌烦,从而导致自己渐入“学困生”的行列。

4.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引起的不正确的自我评价

学困生往往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与评价,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有些学生性格又比较内向、脆弱,导致耐挫力差,缺乏自信。学困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他们,不愿和他们亲近,即使他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他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另一方面,一般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经常成为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为了表示不满与反抗,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而内心却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从正确的角度理解看待,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树立起学习信心,顺利的、有收获完成我们的学校教育,这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现就对“学困生”的转化对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营造有爱的班级氛围

教育的本质是爱,师爱是转化的秘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卑、自弃心理,这就更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爱。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和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师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接受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应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偏爱“学困生”,因为他们更需要爱。

我在转化上面案例中的小冯同学的过程中,真的投入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下面以此为案例上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传递爱心纸条,用师爱的温暖触摸心灵。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教育才有成效。当我了解小冯的成长经历之后,我没有抓住小冯上体育课的过激行为进行批评,而是引导他要懂得爱自己,委婉地从他的角度来谈这样的行为是伤害自己。每隔一两天,我会在他的数学作业里放上一张小纸条,那上面写着他的进步,他的闪光点;我鼓励他看一些课外书,从书中去寻找乐趣。小冯的眼睛里日渐有了光彩。

(2)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

我带领孩子们精心组织了一次以“温暖”为主题的班会,凝聚集体的力量去感召他,关注他。我唤醒孩子们从身边的事物,去发现生命存在的美丽;唤醒孩子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触摸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唤醒孩子们心中有他人,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班会课上,大家拉着他的手,一起唱起了《让世界充满爱》……大家在活动中体验到:把阳光和快乐带给周围的人,是一种幸福;把生活中平淡的幸福收藏起来,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阳光、幸福的人!

(3)与任课老师沟通,让他获得更多关注的目光。

教育要有一致性。班主任要集任课老师之力形成教育的合力,让教育的作用发挥的极致。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在学困生身上多倾注一份关注的目光。课堂上,老师们多给他一次表达的机会,多一份人性化的尊重,多一句鼓励的话语。这对孩子的转变会更有效些。

2.创造适合的改变机会

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多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体验学习的快乐。使他们爱上学习、乐于学习。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各个方面为“学困生”走出困境创造条件。在目前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既“减负 ”又“增效”,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强化教改意识,讲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注意观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3.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还有个人的,但学困生并非智力有问题,往往还相当聪明。不谈论学习时,是很惹人爱的。教师作为学生朝夕相处的重要人,应给他们多鼓励,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很难得到激励。但这种激励却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用我曾经与小冯的相处时写下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和这个特殊的孩子一起成长,让我更加懂得了什么是爱,让我学会了该怎么去爱我的孩子们。爱是用春天般的温暖感化迷途的精灵,用春风般的柔情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用春雨般的情怀滋润干涸的心田,用春草般柔韧的力量守望生命的成长!

爱是可以传递的,爱可以产生信赖,爱可以点亮心灯……爱是不会忘记的,爱如涓涓细流荡涤过孩子的心灵,它像鼓槌一样震憾过孩子的心灵。那样恒久柔韧的力量,怎能轻易忘记?

我终于用爱扣开了小冯的心灵之窗,他也终于懂得了感激这份爱。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然有着一颗善良、敏感、柔软的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空间,需要我们怀着这份恒久忍耐的爱来守望。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以爱为犁,把孩子的心灵耕耘得柔软,让爱的种子在那充满馨香的土地上发芽,长叶,开花……

参考文献:

[1]爱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期刊论文]《科学咨询》,2015年 陈芙蓉

[2]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基于安大附小社会工作的实证 [学位论文]李姝,2013年 安徽大学

[3]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反思 [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4年 许彩平

[4]后进生转化的一次实践 [期刊论文]《西藏科技》,2009年 张肪源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困生,不应被边缘化的“对象”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探析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高中数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