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焦文林
高考阅读探究题的命题趋向与对策
●河南 焦文林
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是阅读试题里能力要求最高、分值最多(8分)的一道题,把握其命题趋向,用科学的策略来应对,对正确解答这道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就此谈一些看法。
总体来看,近年来的探究题比较理性。命题追求切合两个实际:一是切合考生阅读能力的实际,在命题操作中有意调低能力层级要求;二是切合文本内容的实际,探究的内容尽量让考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出答案。微观来看,近年来的探究题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命题趋向一:命题范围,由单一的关注作品意蕴,向意蕴与艺术手法的结合方面延伸。这可以认为是命题范围上的一种突破。这种尝试始于2014年高考课标Ⅰ卷第 11题第(3)题(“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5 年高考课标Ⅰ卷第 11题第(4)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强化了这种命题趋向,考查时将小说表达技巧方面的“细节描写”与作品意蕴的探究结合起来了。
备考对策:一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这两个基本点,确保思考大方向的正确。如上面2015年课标Ⅰ卷 《马兰花》中的这道题,就必须准确把握马兰花朴实、善良、隐忍的性格,以及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思想。二是注意小说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描写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等。如要能通过马兰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细节描写,看出她强忍泪水背后的“委屈、隐忍”的性格。
命题趋向二:能力层级,由较高的探究能力(E级),向“探究”与分析综合能力(C级)、鉴赏评价能力(D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高考探究类试题从考生阅读能力实际出发,在命题过程中有意将能力层级适当降低,在探究类试题里融入了对考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等能力的考查。这种命题趋向在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第12题第(4)小题(“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中体现最为明显;其中考查的实际上就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中内容要点”两种基本的阅读能力。而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Ⅰ卷第12题第(4)题(“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继续保持了这种命题趋向。
备考对策:一是审清试题要求,根据题干要求,圈定解题所需信息来源的段、句,如2015年第12题第(4)题要根据题干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的限定,找到文中与传主观点及持论“理由”相关的段落;二是掌握“概括文章要点”的基本方法,如直接从原文里摘取满足答案需要的句子、词语,将包含答题信息的句子、段落进行重新组合,在与人物相关的语言、行为、事件里提炼出能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关键词;等等。
命题趋向三:延伸思考的角度有所转换。探究题的思考延伸,由依据文本内容向社会生活方向延伸,转向文本内容与教材名篇对比的尝试。这种趋向在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第11题第(4)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中初见端倪。在重视经典阅读的大背景下,2016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是否会继续保持这种延伸方向,甚至进一步拓展,将思维触角延伸到高中语文新 《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中外名著,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备考对策:一是了解比较探究的常见的探究点,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材料选用、表达技巧等;二是适当关注教材所选短篇小说或节选长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描写方法等,可关注的人物形象很多,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等等。
当然,在注重阅读积累及分析、鉴赏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是需要适量做一些符合高考探究题新的发展趋势的模拟试题,以便在训练中切实提升解答探究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