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回指的概念整合分析

2016-12-05 08:57杨春梅
外国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回指先行语篇

杨春梅 文 旭

(1.西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120;2.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概述回指的概念整合分析

杨春梅1文 旭2

(1.西南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120;2.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本文试图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对概述回指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对概述回指在篇章中的使用范围和条件以及概述回指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回顾了几种认知理论对概述回指的解释方案,并指出了这些研究在分析概述回指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出概念整合理论对概述回指的研究具有更强大的阐释力。作为人类普遍、基本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为概述回指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概述回指;概念整合理论;共指

0 引言

作为语篇产生和理解的中心要素,回指一直是语篇分析的热点话题之一。语言学家们从语用、语义、句法、功能等不同的视角,对回指进行了研究(胡建华,1998:33-40 & 2002:46-60;高原,2003;俞洪亮,2003:13-17)。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研究者试图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回指现象。最早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回指现象的语言学家Chafe(1976) 认为,指称话语与所指对象在大脑中的图式活跃状态密切相关。在此研究基础上,不同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如Ariel(1990)的可及性理论(accessibility theory),Gundel等人(1993:274-307)的已知性等级(givenness hierarchy),Grosz等人(1995:203-225)的向心理论(centering theory),Prince(1981:223-55)的熟悉阶(familiarity scale),Langacker(1997)的概念参照点模型(conceptual reference point model)等。这些理论探讨了回指的认知机制,对回指现象的分析具有较强的阐释力,使人们对回指从认知的层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回指现象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由于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在处理一些特殊的篇章回指时,仍然会遇到困难。

本文涉及的概述回指虽然也属于回指的范畴,但概述回指的回指语和先行语在句法形式和释义机制等方面都具有与其他回指形式不同的特征。概述回指的回指语除了要对先行语进行指称追踪外,还需对先行语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回指语和先行语并非简单的指称关系,而是一种事先导入的已知信息和后台的认知激活之间的共指关系,是回指关系链条上的一种复杂的后台认知手段。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来探讨这种特殊的回指现象,以期对概述回指的认知机制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

1 概述回指

1.1概述回指的界定

概述回指最早是由法国语篇分析家Michel Charolles 提出来的。Michel( 2002: 19) 发现,与名词回指或代词回指不同,概述回指的指称对象是对前文中的事件或者思想的概述和总结,而不是简单地重提前文中出现的某一个词。由于概述回指表达的是对前文信息的抽象概括,有时也被称为概念回指。通常,概述回指会借助一个在前文没有留下任何语言标记的抽象名词来完成重提(王秀丽,2012:301)。例如:

(1)广州恒大队在主场以1:0打败了阿联酋阿尔阿赫利队,这场胜利让他们成为2015赛季亚冠联赛冠军。

(2)仿佛踩着云朵,飞翔在天空中,微风拂过脸颊,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3)When the pleasure got to the main thing, the fun fetish was sure to follow.(周小涛,王军,2014:31)

上述3个例子的先行语分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例1)、小句句群(例2)或者由关系词引导的非独立从句(例3),回指语在概念上不是简单地对应先行语中的某个(或者全部)成分,而是对整个上句的综合认知。回指语通过对先行语所表征的事件、概念、思想进行抽象概述,借助一个全新的抽象名词“胜利”“感觉”“fetish”完成回指。

1.2概述回指的篇章使用条件和范围

王秀丽(2012:302-303)总结了概述回指的7个辨识性上下文外围使用特征。本节将其概括为如下的4个主要特征。

第一,概述回指的回指语是对前文整个句子、数个小句的集合或者非独立从句的整合认知,指称对象不是前句的表层结构,因此回指语并不仅仅局限在重提前文中的某一个具体成分,而是对前文信息的认知操作和概述性总结。概述回指的实现要在回指新信息和先行旧信息之间引发信息推进变化,而且概述回指的回指语一般使用前文没有明确标记的词,可以说是一种不忠实回指。试比较如下例子:

上例中的“孙楠”和“他”是共指关系,是一种忠实的回指关系。“他退赛了”是对“孙楠不能来了”的重述。重述的目的在于对前句进行重新解释,因此在理解上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认知代价,但重述从某种意义上拖延了篇章的推进。“这次缺席”是对整个前句的整合认知,属于典型的概述回指。概述回指是篇章结构推进的一种信息处理策略,它需要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加重了语篇理解的认知代价。

第二,PH与一般的回指通过回指语来重复和激活先前的主题不同的是,概述回指需要创造性地从前述主题中概括出一个主题并对其展开论述。回指语通常采用“指示代词(比如this, that, 这,那等等)/(领属名词)+ 抽象名词”的形式。例如:

(5)满怀着对未知的憧憬,他匆匆背上行囊,踏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这次离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逢。

(6)每天批改500份英语试卷,这个强度让人吃不消。

(7)In global markets, billions of dollars slosh daily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This maelstrom of hot money forces us to act. (周小涛,王军,2014:34)

上述3个例子中的指示词“这”和“this”可以被看成是理解最近前句的标示词。由于名词就是一个概念,如果没有指示词的出现,这个概念就不能和前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指示词对概述回指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由于概述回指重在总结概述而不是评价前文,故一般不会有品质形容词出现来限定前文,进而避开了改变篇章推进主题的可能性(王秀丽,2012:303)。但由于语言是表达的载体,指称语言的选择既受制于指称功能,又需要满足说话人主动建构情感的需求。也就是说,概述回指具有意向建构功能(周小涛,王军,2014: 33)。例如:

(8)How often do we compliment people on how well they look, or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for gifts, when we don’t really mean it? Surely, these nice lines are harmless and well intended, a necessary social lubricant.

(9) 更令罗茜没想到的是,在火车上碰到的这三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不仅都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竟然还被分到了一个班,同一个寝室。面对这份天赐的缘分,四个刚刚跨入大学校园的女孩惊喜极了…… (周小涛,王军,2014:33)

(10)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今天不上课了。如果我知道这个好消息,我就不用急着赶往学校了。

上述三个例子中的回指语分别是“these nice lines”, “这份天赐的缘分”,“这个好消息”。 虽然三个回指语都受制于先行语的指称内容,但通过加入主观评价的词语“nice”,“天赐”和“好”,预设了说话人隐含的态度和评判,从而与受话人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就认知层面而言,概述回指通过对前述概念进行重新加工和整合,增加了新信息,回指语相对于先行语不仅发生了“向右”的概念推进,还具有概念转移的特征。

第四,概述回指可以是零形回指和上文的语境。例如:

(11)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今天不上课了。如果我知道(¢),我就不用急着赶回家了。

比较例(10)和(11)可以发现,例(11)中缺省的回指语可以经过隐含推理补充出来“这个好消息”。有些语言学家如Erkü & Gundel (1987: 533-545) 甚至认为概述回指的“语篇义源”可以“来自前句产生的语境,因此其来源可以是对周围环境或一个行为的感知( 例如目光、手势、模仿等) ”。比如一个人凶狠地盯着另外一个人,被盯的人会说:

(12)(¢) ,你这样的目光让我不寒而栗。

例(11)(12)和标准的概述回指之间的相似性在于它们都来源于前面的一个篇章片段或陈述语境( Hawkins 1977: 1-27) ,而陈述语境主要出现在会话中,是保持会话顺利推进的一种衔接方法。

1.3概述回指的特点

概述回指在认识论上有如下的特点(王秀丽,2012:303-304)。

第一,由于概述回指的先行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小句句群或者由关系词引导的非独立从句,而回指语是“指示词+抽象名词”,因此概述回指的先行语和回指语在句法上是公开异质的。这种公开异质表明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在本质上是一种非对称性、非重复性和非传递性的结构性关系。

第二,虽然概述回指的先行语和回指语在句法范畴上是公开异质,但在语义范畴上却具有同质性特征。回指语明示的语义是对先行语隐含语义的一种复述和重构,但不是简单的同义词反复。

第三,概述回指建立的回指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指称回指关系,而是建立在对前面各个指称因素的整合关系上的一种复杂的回指关系,这种复杂的回指关系有可能会改变篇章推进方向。试比较图1和图2中的简单回指关系和复杂回指关系。

图1 简单回指关系

第四,概述回指建立在对前文信息进行认知处理的基础之上,旨在重提前面已经表述的综合性概念。从认知层面上讲,概述回指的回指语既要对先行语进行指称追踪,还要对先行语中的信息进行再加工,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通过后台认知和前面的陈述信息激活,形成功能上的共指关系,也被称为“共有认知”或“话语记忆”( Reichler-Béguelin, 1988: 307; Berrendonner,1986: 259 ) 。

通过对概述回指的篇章使用范围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概述回指具有较强的语义、书写和语用特征,需要回忆整个前句提到的所有信息,说话者必须通过隐含的认知推理,才能对前文进行概括性重述,因而需要较强的认知付出。这种凸显的认知操作既意味着对先行意义的承载,又意味着对新话题的开启,是一种复杂的回指关系。下节我们尝试采用前人提出的几种回指解释方案来对概述回指进行分析。

2 几种回指解释方案

语篇回指之所以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就在于它反映了语言运用机制和人类思维规律的一些侧面。但语篇回指有时非常复杂,比如概述回指,其中的回指关系不容易分析。下面用王德亮(2010:87-90)概括的几种回指解释方案来看看概述回指的一个例子:

(13)To avoid being found as a freshman, I kept my eyes open and my ears shut. With that thought in mind, I raised my head, squared my shoulders and set out to my dorm. (周小涛,王军,2014:31)

首先看看可及性理论。基于神经认知的视角,Ariel (1988, 1990 & 1994) 提出了“回指可及性理论”。“可及性”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指的是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许余龙,2000)。影响先行语可及性的因素包括:距离(distance)、凸显度(saliency)、竞争性(competition)和一致性(unity)。可及性理论的核心在于把回指词和人脑的认知状态联系起来,比如,代词的指称对象在人脑中处于活跃状态(activated),名词短语的指称对象处于不活跃状态(inactivated)。用可及性理论的术语来讲,代词表明其指称对象可及性高,而名词短语的指称对象可及性低。按照Ariel所划分的高、中、低三类不同程度的可及性,概述回指在形式特征上应该属于低可及性回指语范畴,但根据其高形态的标记语“this/that(这/那)对先行语的认知加工来判断,概述回指语具有间隔距离短、竞争度低、一致性强的认知加工特征,因此应属于中或高可及性标示语(周小涛、王军,2014:31)。上例中的先行语的三个词freshman, eyes和ears都是名词,应该具有相同的可及性,但是三个词都不能和回指语形成共指关系。由此看出,单纯依照认知状态是无法解释概述回指的。

再来看看概念参照点模型。参照点是认知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1997:251) 认为我们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一个实体概念建立起对另一个实体概念的心理接触。语言处理者可以通过参照点达成对目标的接触。概念参照点模型描述了一个基本的认知规律,人们习惯于通过一个显著的或是熟悉的实体达到对另一个实体的认知(高原,2003:66)。但是我们利用概念参照点模型,无法判断例(13)中到底应该以freshman, eyes还是ears为参照点。

最后看看向心理论。向心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关于语篇局部结构和语篇理解的计算模型,已被广泛运用于语篇处理和句法分析等研究领域(苗兴伟,2003:149-157)。它考察的是注意状态、指称形式和推理过程的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简洁、易处理的回指消解算法(Yamura-takei et al., 2001:557-562)。向心理论在对回指进行消解时,只依赖句子的表层信息和句法结构。Brennan等人(1987)提出的回指消解的算法就是把上一句中的名词结构NP根据句法地位排序(“主语>宾语>其他”),然后过滤掉不符合限制条件的候选词,最终选定先行词。上例中的回指语为that thought, 按照向心理论,先行词要回到上一句中寻找,其候选词排序为“freshman >eyes >ears”。但是回指语thought是一个无生命的抽象名词,因此上句中的3个名词freshman, eyes和ears都不能被选定为先行词。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概述回指语并不是指称前句中的某一个词,而是对前述信息的抽象概括。所以向心理论无法为概述回指这种复杂的回指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由此可见,前面的几种回指释义方案都无法解释概述回指这一特殊的回指现象。根据概述回指的认知加工和概念整合特征,本文认为如果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来分析,可能会获得较为合理的解释。下节将以概述回指为例,展现概念整合理论对这一特殊语篇衔接手段的阐释力。

3 概述回指的概念整合分析

3.1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来源于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是我们思考和谈话时为局部的理解和行动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 Fauconnier & Turner, 2002:40) 。心理空间是多种元素的集合体,这些元素包括时间、空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位置、现实等概念。人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各种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的建立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 汪少华,2001:37-43) 。心理空间可用来描述思维和语言过程中的动态映射模式,并由框架和认知模式来建构( 汪少华,2002: 119-127)。Fauconnier (1985:16) 指出:“心理空间表征的是有结构递增的量的集合,该集合包含语义项及各语义项之间的某种关系。随着新的语义项增加,各语义项之间就会建立新的关联。”90 年代后,Fauconnier, Cousin,Turner, Rohrer 等认知语言学家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由Fauconnier (1997)正式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 & Turner(2002:48)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 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见图3:

在这个网络中,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出输入空间中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和结构,规定核心跨空间映射(吴为善,2013:150-152)。输入空间不仅通过提供必要的投射填充整合空间,而且还以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s)的方式相互联系,这种跨空间映射的基础是Fauconnier & Turner(2002:89-111)所谓的重要关系(vital relations)。输入空间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的属性,当输入空间Ⅰ与输入空间Ⅱ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 和“精致”(Elaboration) 三个彼此关联的心智认知活动,经过压缩 (compression) 产生新创结构 ( Emergent Structure)。压缩实际上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最终目标,其最重要的结果是来自几个输入源头的概念复杂性大大降低,出现了一个新融合并统一的概念结构,它在认知上易于管理,因此具有Fauconnier & Turner(2002:312)所说的“人类尺度”(human scale)。概念整合主要就是通过整合空间中的新创结构积极合理地构建话语意义。在新空间的构建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图3 概念整合网络图(来源于Fauconnier & Turner,2002:46)

概念具有可变性和可整合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具有认知能力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输入到头脑中的不同空间的内容进行梳理、匹配和整合。通过对概念进行范畴化和整合,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概念整合理论在不同的认知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Fauconnier & Turner, 1998:133-187) 。无论是语言学领域还是非语言学领域,概念整合理论都有着强大的阐释力( Fauconnier & Turner, 2002) 。在国内,尽管概念整合理论已被应用到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张辉,杨波,2008:7-14; 王正元,2009; 张翼,2013:43-47;彭新竹,2013:31-35;李昌标,2015:26-31) ,但是,就语篇解释力的研究层面而言,该理论的应用并不多见(如王健坤,孙启耀,2008:104-107;吴莉,2006:47-50)。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语篇回指分析的更是缺乏。根据前文所述,概述回指是一种特殊的基于后台认知的复杂回指现象,其回指语的抽象概括需要经过多层次、多空间和多次整合才能完成。下面将以概述回指为例,展现概念整合理论对概述回指的阐释力。

3.2概述回指的概念整合分析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我们来对概述回指关系进行分析。首先看一个典型的概述回指实例。把上文中的例(1)分解为两个句子:①广州恒大队在主场以1:0打败了阿联酋阿尔阿赫利队(先行语)。②这场胜利(回指语)让他们成为2015赛季亚冠联赛冠军。

当我们读完第一个句子的时候,头脑中分别形成了两个输入空间:广州恒大队空间和阿联酋阿尔阿赫利队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球员、教练、裁判、比赛等诸多元素实现跨空间映射。在整合空间中,两支球队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进行一场足球比赛。为了达到成功推理的目标,输入空间中只有部分重要信息被选择性地映射到整合空间,其他的诸如比赛当天的天气、有无队员受伤等无关紧要的信息则不会被映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中形成了一个比赛的框架:两支球队参加比赛,得分高的一方取得胜利。在整合空间运行过程中,通过组合、完善、精致得到新的信息:广州恒大队获胜。读完第一句话,读者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广州恒大队获胜的整合空间,见图4。

图4 先行语的概念整合

Fauconnier & Turner(1996)指出,概念整合的特征就是通过组合,让两个输入空间里不存在的成分关系变成可能。当我们读到第二句话中的“这场胜利”的时候,我们头脑中“广州恒大队获胜”的整合空间被迅速激活,通过二次整合,使先行语和在句法结构上异质的回指语实现了功能共指的可能,见图5。

图5 共指的整合空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概述回指的理解首先需要回溯到前文搜寻相关信息,然后将回指语和先行语进行概念匹配,从而进行整合、做出判断。从结构上看,概述回指有两个组成要素,在语义或句法上是一种连接的关系。概述回指还有可能改变篇章的推进方向。先看下面的3个例子:

(14)广州恒大队在主场以1:0打败了阿联酋阿尔阿赫利队,中国人欢欣鼓舞。

(15)广州恒大队在主场以1:0打败了阿联酋阿尔阿赫利队,广州恒大再夺亚冠冠军。

(16)广州恒大队在主场以1:0打败了阿联酋阿尔阿赫利队,阿联酋无缘冠军。

例(14)(16)是一般回指,3个例子中的回指语分别重提了前句中的一个先行词,回指语和先行语处于同一概念域中,没有改变篇章的推进方向。但概述回指可以改变篇章推进的主题,例如:

(17)广州恒大队在主场以1:0打败了阿联酋阿尔阿赫利队,这场胜利让他们成为2015赛季亚冠联赛冠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

例(17)中的先行语“广州恒大队在主场以1:0打败了阿联酋阿尔阿赫利队”是有时空边界的具体事件。回指语中的抽象名词“胜利”剥离了前述事件的时空边界性,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格式塔整体,与前面的整合信息相互映射,再次整合重组。由此看出,合成空间是可以进行多次整合的动态的组合空间,在概念整合中产生的新创结构通过组合、完善、精致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断将篇章向右推进,改变篇章的主题性,从而形成连贯的语篇。概述回指的语篇推进见图6:

图6 概述回指的语篇推进

概念整合理论除了可以用于分析典型的概述回指外,对概述回指的特殊形式也具有强大的阐释力。俞洪亮( 2003:14) 指出:“读者阅读文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处理过程……对回指的理解依赖于读者建立在心理表征、世界知识之上的逻辑推断。”下面来看上文提到的两个例子,它们的整合空间分别见图7和图8。

(11)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今天不上课了——(先行语)。如果我知道(¢)(零形回指),我就不用急着赶回家了。

(12)(¢) ,你这样的目光让我不寒而栗。

图7 零形回指的概念整合

在图7和图8中,回指语和先行语缺省用虚线表示。在回指释义的过程中,受话人通过借助背景知识(比如典型场景知识、认知框架和常规假设等),运用逻辑推理来填充指称对象的相关隐性信息,构建心理空间模型,从而对指称对象做出合理的推断和解读。

图8 先行语缺省的概念整合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来理解概述回指,可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概念整合理论对概述回指具有较强的阐释力,有助于我们从认知和篇章的层面来解析这种复杂的回指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篇章推进的规律。

4 结语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概念整合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该理论认为研究语言的结构就是研究说话人和受话人在言语交际中建立的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具有强大的阐释力。但该理论运用于语篇回指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涉及的概述回指有着其他回指形式没有的特征,用前人的几种回指方案无法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文章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概述回指的心理空间和语境完形的构建,对概述回指语的综合认知和概述整合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概述回指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Ariel, M. 1988 . Referring and Accessibility[J].JournalofLinguistics(24):65-87.

Ariel, M. 1990.AccessingNoun-phraseAntecedents[M]. London: Routledge.

Ariel, M. 1994. Interpreting Anaphoric Expressions: A cognitive Versus a Pragmatic Approach [J].JournalofLinguistics, 30(1):3-42.

Berrendonner, A. 1986. Strategies Morpho-Syntaxiques et Strategies Argumentatives[J].Protèe, 15(3):48-59.

Brennan, S. Friedman, M & C. Pollard. 1987.ACenteringApproachtoPronouns[M]. Proceedings of the 25th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tanford, California.

Chafe, W. 1976. Givenness Contrac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s of View [G]∥ C. N. LiSubjectsandTopi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harolles. M.2002. La Référence et les Expressions Référentielles en Francais [M]. Paris: Ophrys.

Erkü, F. & J. Gundel. 1987.ThePragmaticsofIndirectAnaphors:ThePragmaticPerspective. John Benjamins.

Fauconnier, G. 1985.MentalSpaces[M]. Cambridge: M IT Press.

Fauconnier, G. & M. Turner. 1996.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 f Grammar[G]∥Goldberg, A.DiscourseandCognition.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Fauconnier, G. 1997.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 & M.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Science(22): 133-18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ck Book.

Grosz, B. J, Joshi, A. K, Weinsteins.1995. Centering: A Framework for Modeling the Local Coherence of Discourse [J].ComputationalLinguistics, 21 (2): 203-225.

Gundel, J., Hedberg, N., Zacharski, R. 1993. Cognitive Status and the Form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scourse [J].Language, 69 (2): 274-307.

Hawkins, J. A.1977. The Pragmatics of Definiteness[J]. (Part I).LinguistischeBerichte(47): 1-27.

Langacker, R. W.1997. A Dynamic Account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G]. Bybee, Joan, John Haiman and Sandra, A. Thompson (eds.).EssaysonLanguageFunctionTyp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rince, E. F. 1981.TowardaTaxonomyofGiven-newInformation[M]. Cole (ed.),Radical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23-255.

Reichler-B guelin, M. J. 1988.EcrireenFrançais.CohésionTextuelleetApprentissagedel’ExpressionÉcrite. Paris: Neuchatel.

Yamura-takei, M. Fujiwara, M. & T. Aizawa. 2001.CenteringasanAnaphoraGenerationAlgorithm:aLanguageLearningAidPerspective[M]. Procedings of the 6th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Pacific Rim Symposium (NLPRS 2001). Tokyo, 557-562.

高原.2003. 照应词的认知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昌标.2015. 概念合成的多域性与谢默斯.希尼叙事诗的合成度——以希尼的四首诗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1):26-31.

胡建华.1998. 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3):33-40.

胡建华.2002. NP显著性的计算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J].当代语言学(1):46-60.

苗兴伟.2003.语篇向心理论述评[J].当代语言学 (2):149-157.

彭新竹.2013.从“概念整合理论”管窥学科整合趋势 [J] .外语学刊(5):31-35.

汪少华.2001.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3):37-43.

汪少华.2002.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 当代语言学 (2):119-127 .

王德亮.2010. 语篇回指的认知图示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7-90.

王健坤,孙启耀.2008. 概念整合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1):104-107.

王秀丽.2012. 篇章分析中的概述回指[J]. 当代语言学(3):301-305.

王正元. 2009.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莉.2003. 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式解读[J]. 外语学刊(3):47-50.

吴为善.2011.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许余龙.2000.英汉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5):321-328.

俞洪亮.2003. 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 语篇回指的心理表征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13-17.

张辉,杨波.2008.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 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7-14.

张翼.2013.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语法问题的解释力: 以汉语动结式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4):43-47.

周小涛,王军.2014.认知语用视域下的概述回指分析[J] .外语研究(1):31-35.

文旭,男,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校:肖 谊

Interpretation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Based on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YANGChunmeiWENXu

The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anaphoric resolution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Firstly,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and its discourse context of use are reviewed. Then some defects and inadequacie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re explor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an serve as a more powerful explanatory tool in the analysis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As a general and basic cognitive operation which is central to the way we think,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rovides the study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with a new perspective.

résomptive anaphora;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reference

H030

A

1674-6414(2016)05-0050-08

2016-06-19

杨春梅,女,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回指先行语篇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健康养生“手”先行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基于角色与值的指称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