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云
【摘要】 目的:对循证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有27例,护理满意度为87.1%;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有19例,护理满意度为6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5%,对照组为2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DL评分为(62.5±1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干预效果非常理想,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风险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循证护理; 脑梗死;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09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4.053
脑梗死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患者预后致残率、死亡率均非常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必要的治疗,也要辅助相应的护理干预。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不仅能够对患者疾病进行护理,同时能够对患者的生理、心理、认知进行干预,还能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护理方案。有研究证明,循证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干预效果非常理想[1]。为此,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0月选择了62例脑梗死患者,对循证护理干预在脑梗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患者平均年龄为(52.7±16.1)岁,男15例,女16例,患者平均病程为(4.5±2.1)周,存在吞咽障碍的24例,语言功能障碍16例,肢体功能障碍2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平均年龄为(53.1±16.2)岁,男17例,女14例,患者平均病程为(4.7±2.0)周,存在吞咽障碍的25例,语言功能障碍16例,肢体功能障碍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治疗,病情观察、日常护理、用药护理,同时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提出问题:在患者入院后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对患者急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提出相关问题,包括治疗过程中、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例如护理矛盾如何处理、如何保持患者呼吸道通常、如何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如何避免感染、避免压疮发生、避免疾病复发等问题。(2)寻找证据:以脑梗死、护理、压疮、感染、急救等为关键词在万方、知网、维普数据库进行搜索,查找文献,评估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寻找文献中的可用方式,为提出的问题寻找证据。(3)实施方案: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患者意识发生变化,则要注意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情况,予以平卧、辅助呼吸、抽吸分泌物等处理[3]。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加强饮食护理。可帮助患者按摩胃肠,加强胃肠蠕动,刺激患者排便。采用温水擦拭患者身体,尤其对长时间受压部位多加擦拭,按时翻身,防止压疮生成[4]。可帮助患者进行语言、肢体功能锻炼,并对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纠正,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的情绪,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康复治疗过程中,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1.4 判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ADL评分:总分为100分,超过60分为生活能够自理;41~60分部分生活需要他人辅助;20~40分为大部分生活需要他人辅助,20分以下为生活不能自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有27例,护理满意度为87.1%(27/31);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有19例,护理满意度为61.3%(19/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59,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5%(2/31),对照组为25.8%(8/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59,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ADL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为(62.5±1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9±13.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P<0.05)。
3 讨论
脑梗死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医疗模式逐渐由以往的模式转为生理-医疗-认知模式,护理模式也随着发生了改变。循证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循证,根据提出的问题,寻找相关证据,而后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5]。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护理方案,充分照顾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使护理干预更具有针对性[6-8]。
笔者所在医院在循证后根据患者不同状况为其提供了不同的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5%,对照组为2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ADL评分为(62.5±1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循证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在改善患者病情同时,保证患者在院的安全性。此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护患关系。
总的来说,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干预效果非常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病情,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倪忠梅.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4,3(8):33,35.
[2]李军莉.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7):90-92.
[3]张红.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102-103.
[4]袁珍.脑卒中患者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J].广西医学,2013,35(7):939-941.
[5]李继兰,张薇.循证护理在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护理中的运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5):235-236.
[6]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旱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7]孙彧.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51-152.
[8]徐秀,吕坚.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血压调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206-207.
(收稿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