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2016-11-30 01:05陈令全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胃镜检查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陈令全

【摘要】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及胃镜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疑似患者共62例,均实施胃镜检查,观察其检查结果,并与后期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以判断胃镜检查方案的精准性。结果:胃镜检查结果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病理诊断结果证实4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案间的符合率是64.52%。胃镜检查的6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并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8例(29.03%),未出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病理诊断的40例患者中,并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2例(19.35%),22例(35.48%)患者属于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诊断工作中,胃镜检查方案、病理诊断方案之间的一致性有限,为进一步提升患者诊断工作精准性,建议临床上联合开展胃镜检查方案及病理诊断方案,以便于后期诊疗工作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诊断; 病理诊断; 符合率; 胃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 R57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06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4.033

胃镜检查方案、病理诊断方案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均可取得显著效果,但两种方案的精准性有一定差异,且二者间还存在着内在相关性。鉴于此,为了深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及胃镜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总结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工作精准性的方法,本次研究笔者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疑似患者共62例进行分析,均予以胃镜检查,观察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间的差异,再总结适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提升其诊断工作效率的方案,期待能进一步提升诊断工作效率,并为患者后期诊疗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性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疑似患者共62例。年龄20.6~70.0岁,平均(39.54±5.66)岁;男37例,女25例。

1.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都接受胃镜检查方案以及病理诊断方案联合检查。

1.2.1 常规胃镜方案 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内窥镜检查:(1)笔者所在医院所有胃镜的生产商是富士能,型号为:FUJINON EVE S99。(2)取患者常规仰卧体位,对其进行麻醉后,即可从口腔置管。(3)用胃镜镜头全方位观察患者胃部组织,查看其胃黏膜组织情况。(4)如果患者胃黏膜组织已从正常的皱襞状变成薄平状,表明患者胃黏膜组织已经异常变薄。(5)如果镜中显示患者胃部组织血管暴露,同时呈现出透明状,而且黏膜组织出现红白相间症状,表明是胃黏膜红白相[1]。(6)如果胃黏膜组织的膜壁十分粗糙,不仅有结节状或者是颗粒状,而且黏膜壁的表面缺乏光滑性,则表明机体胃黏膜过于粗糙。

1.2.2 病理诊断方案 胃镜检查完毕后,于患者胃黏膜组织的病灶位置取活检标本,再进行病理诊断:(1)用质量分数含35.0%~40.0%的甲醛水溶液对患者活检标本进行妥善固定。(2)进行石蜡包埋以及切片后,采取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进行染色。(3)病理科医师对染色标本进行诊断。

1.3 临床评价标准

1.3.1 胃镜检查评价标准 接受检查后,如果发现患者胃部组织中出现轴膜颗粒,不仅明显增粗,而且其胃黏膜组织处的血管呈现出细小状,同时色泽以灰暗色为主,表明萎缩性胃炎;如果患者胃部组织中能够直视红斑,以条状、点状或者是片状为主,同时胃黏膜组织的表面缺乏光滑性,且有出血斑或者是出血点存在,表明浅表性胃炎[2]。

1.3.2 病理诊断评价标准 以患者腺体数量的降低幅度为参考指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进行分级:(1)慢性、轻度萎缩:机体内腺体总数的减少量不足1/3;(2)慢性、中度萎缩:机体内腺体总数的减少量在1/3~2/3;(3)慢性、重度萎缩:机体内腺体总数的减少量超过2/3[3]。对患者炎症等级进行分级时,同样分为三个等级:(1)轻度炎症:机体内慢性炎性细胞的总数相对偏少,以黏膜组织的浅表层为储存环境,其厚度低于1/3黏膜层;(2)中度炎症:机体内慢性炎性细胞的总数相对偏多,其厚度大于1/3黏膜层;(3)重度炎症:机体内慢性炎性细胞已经完全覆盖其黏膜组织[4]。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选择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胃镜检查结果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病理诊断结果证实为4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案间的符合率是64.52%。其中,胃镜检查的62例患者中:发现并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8例,其发生率是29.03%,未出现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病理诊断的40例患者中,发现并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2例,其发生率是19.35%,有22例患者属于单纯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生率是35.48%,详见表1。

3 讨论

李仲启等[5]经调查研究后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极易并发其他类型炎症,涉及有活动性炎症、浅表性炎症等,观察其图像信息,可发现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出现浸润现象,且配合出现淋巴滤泡,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肠化症状及异型增生症状。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有年龄、遗传、Hp感染及饮食因素等,且中、重度患者若不加以干预,其疾病会急速发展,并变成胃癌[6]。近年来,国内胃镜专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并且在胃炎患者临床诊断工作中得到推广,其应用价值已获得认可。但是,胃镜方案的诊断精准性有限,还会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包括胃糜烂、机体血红蛋白计数异常以及胃溃疡等,导致患者诊断精准性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误诊现象,以至于无法将该方案视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7]。与之相对照,病理诊断方案则表现出巨大优势,通过提取患者胃部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予以切片以及染色后,再观察受检对象腺体数量的降低幅度,即可提升患者诊断工作的精准性。本次研究中,所有入选对象均接受胃镜方案、病理方案诊断,胃镜检查结果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病理诊断结果证实有40例,两种诊断方案间的符合率是64.52%,该结果满足姜邵捷等[7]的研究观点。

由此可见,胃镜检查方案及病理诊断方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涉及如下几点:第一,胃镜检查医师、病理诊断医师并非同一人,二人在阅片时出现不同观点;第二,胃镜检查流程中,如果医师操作不当,就可能会使患者胃部组织中注入大量外来气体,以至于其胃窦腔组织出现扩张现象,不仅会使黏膜组织的扩展明显变薄,而且还可能会出现血管显露现象,影响诊断工作精准性;第三,由于部分患者并发慢性浅表性胃炎,而这两种疾病的特征之间存在相似性,选择胃镜方案进行检查,难以对两种病情进行客观区别[8]。

综上所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诊断工作中,胃镜检查方案与病理诊断方案之间的一致性有限,为进一步提升患者诊断工作精准性,建议临床上联合开展胃镜检查方案及病理诊断方案,以便于后期诊疗工作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张贺军,金珠,崔荣丽,等.OLGA分期、分级评估系统在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3):121-125.

[2]吴素江,陈卿奇,许小康,等.影响消化内镜医师诊断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9):125-127.

[3]薄元恺,刘宏伟,何建霞,等.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8-21.

[4]蒋予,付娅,吴建维,等.醋酸增强内镜技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13-316.

[5]李仲启,傅汉中,魏国强,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8):369-370.

[6]余晓云,陈婕,郑丽端,等.激光共聚焦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5):280-282.

[7]姜邵捷,董卫国,汤绍迁,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窄带成像下形态学与组织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7):17-19.

[8]孟琳,张武华,邹文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误差分析(135例)[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9):157-158.

(收稿日期:2016-04-29)

猜你喜欢
胃镜检查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的舒适护理
卵巢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探讨
影响乳腺癌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养阴活血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临床观察
60岁以上老人胃镜检查胃溃疡临床探讨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早期食管癌32例临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