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与促进

2016-11-28 02:48甘波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文学

[摘要]儿童文学是以表现儿童生活为主的文学形式,它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给儿童带来身心愉悦,另一个是教育儿童,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儿童文學的范围很广,既有可以供儿童自己阅读的少儿文学,也有供父母阅读,用来讲给孩子听的儿童故事。学前儿童所接受的儿童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由家长阅读后,再口述给他们听的,文学作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培养与促进

一、儿童文学的主要功能

儿童文学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一种文学形式,体裁主要是童话、寓言和神话传说。它的主要特点是文学性、形象性、趣昧性,适合儿童的阅读,内容是以儿童生活为主,用怪诞、大胆想象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成人、儿童,更多的是神仙这样超人类的形象,甚至有各种动物。儿童文学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形象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展露在儿童面前,同时也让儿童知道什么是假恶丑。在带给儿童精神愉悦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儿童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娱乐、教育和促进智力发展。

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是通过文学内容来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能力,指导他们认识生活中的好坏善恶,同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无论是神话还是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都是歌颂勤劳、诚实、善良,批评懒惰、虚伪与欺骗的,儿童通过故事人物的遭遇,就会自觉进行取舍,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文学的愉悦功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儿童感受到“故事”这个载体的美好,从而乐于接受故事的熏陶。要达到这个目的,儿童文学的创造者要熟悉儿童心理,创作出适合儿童并让他们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像《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既受成年人的喜爱,也受孩子的欢迎,这部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充满个性化的特点,形象鲜明、动作夸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很容易让儿童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共鸣,而这些人物形象的善恶美丑也会激发幼儿的辨识能力。

儿童文学的认知和教育功能是隐性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渗透过程。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而慢慢吸收与消化,往往一部作品是很难起到教育作用的,儿童必须接触很多作品,才会渐渐地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

儿童文学除了有这些功能之外,还具有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功能。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儿童的智力与思维的发展。同时,由于孩子都具有泛灵思想,在他们心目中,孙悟空是真实存在的,天上住着很多神仙,只要找到好师傅,自己也可以会七十二般变化的。如果自己学会了这些变化,那就可以变成各种动物,在宇宙间遨游。儿童如果每天听家长讲故事,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儿童文学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文学如果按照儿童的成长来划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幼儿适合儿歌、童话以及神话故事,小学生适合科幻小说、儿童小说以及漫画作品。这与儿童成长过程所掌握的知识有关。

(一)学前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培养与接受

学前儿童包括0-6周岁的幼儿,利用儿童文学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在这个时期,家长给他们讲故事,很容易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作品中的画面也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旦产生兴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要求家长每天讲一个故事,这样日积月累,幼儿会将听故事当做一件无比享受的事来进行,对故事中道理也会渐渐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

对低幼儿进行儿童文学兴趣培养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人能力来进行,年龄小的孩子,不能给他说长篇大论的故事,他没有耐心听;给他说一些有深刻道理的故事,他听不懂。因此只能从短小有趣的童话和寓言开始,比如《格林童话》中的《老鼠香肠和稻草》、《狼和七只小山羊》这样浅显的小故事,篇幅小,内容生动有趣。特别是《狼和七只小山羊》中的儿歌“小羊乖乖,把门开开”“你是谁?”“我是你妈妈。”既朗朗上口,又容易记住,幼儿听完之后会反复诵读,并能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但同样是童话,如果对于一周岁的幼儿,给他说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衣》,他就不会有很大兴趣,因为这两个童话有深刻的含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难于理解。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认知的发展,可以选择童话故事等作品,这些故事大多曲折生动,可以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的长篇幅的童话,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

孩子入幼儿园后,要多培养幼儿的美好品德及学习品质,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关于美德与品质培养的故事,比如:《木偶奇遇记》、《何勒太太》、《森林里的三个小仙人》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说谎的危害,勤劳、良好的品质以及与人分享的美德。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样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贪得无厌是一种不好的品德。通过故事的对比,让幼儿习得美好的品德。

(二)儿童文学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前儿童还处于懵懂发展状态,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不一样,对于自己的行为产生怎么样的后果,自己并不知道,也并不能分辨。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个体差异,所表现的特点也不一样,比如:对于他们的懒惰、爱说谎这些坏习惯,家长直接教育他们,他们不一定听得进去,或者根本听不懂。但如果孩子通过听故事,家长就可以通过故事来进行暗示与引导。

对于孩子有说谎的陋习,如果直接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撒谎不是好孩子,长大了别人不相信你。”这样的教育语言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毫无作用,或者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用《狼来了》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以后说话人家以为在说谎,就得不到别人帮助,狼吃光了羊,还要吃人,牙齿咬在身上多痛啊!或者用《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说一次谎,鼻子就长一点来教育。孩子或许会反驳:“我说了好几次,鼻子怎么没长长?”家长就要告诉他,匹诺曹是木头做的,所以一下长长了。而你是人,得慢慢长,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很长了,别人就知道你不诚实,并且你的样子难看。这样的心理暗示,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震慑力。

对于幼儿来说,仅仅讲授童话还远远不够,还要在讲述的同时,指导他们进行逆向思维。比如说《白雪公主》,在孩子聽完之后,要启发孩子,为什么白雪公主总是上当?还有不认识的人给你东西,能不能随便要呢?骗子都会装扮成好人的,像白雪公主的继母,心里很坏,但她表面对白雪公主多好啊!所以对于不认识的人,无论好坏,都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给的礼物。这样的心理暗示,会提高孩子的警觉性,也提升了孩子的判断能力。

利用童话故事来进行教育,不仅要教育孩子识别坏人,更要教育孩子具有美好的品德,像诚信、善良、有礼貌这样的美德,都可以在童话中找到。

《格林童话》中的开篇故事就是《青蛙王子》,里面就提到了诚信的重要。公主答应青蛙,帮她捡到球,就和青蛙同桌吃饭,在她的床上睡觉。但公主自己失信了,她拿着球跑走了,根本不顾及对青蛙的诺言。多亏国王讲究诚信,最后,青蛙变成了王子,如果国王也和公主一样就会失去这个机会。

无论中外童话,主题都是善良战胜了邪恶,主人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尽管受尽磨难,最后都能得到圆满的结局。这些童话都展现了人世间真善美的情感,幼儿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也会对社会、对人产生这样的情感。首先是这个故事真好听,获得了愉悦感;其次,这样的童话听得多了,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定势,说谎骗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这就是审美效果和教育效果。这样,即使他长大后明白这不过是童话,但心理上的审美效果不会认为是虚无的童话,而认为诚信无用,说谎有理。

三、父母阅读儿童文学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学前教育重点还在于家庭教育,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当前,由于家庭都是父母孩子三个人的小家庭,一些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投入了所有心血,从胎儿期就开始对胎儿进行智力开发教育,唯恐落后于别人。孩子出生后,恨不得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却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结果一些孩子掌握了很多技能,但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有的孩子情商比较低,对他人冷漠,有的孩子没有礼貌,有的孩子任性无比,动不动以出走、自虐来要挟父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还是由于父母太急功近利,社会评价人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出息,因此,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培养孩子时抱着争强好胜的态度,孩子不是父母挣面子的工具,没有顾及到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缺少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不尊重、不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相反农村很多妈妈将孩子当做重要的精神寄托,每天和孩子交谈,将自己的人生感悟都传给了孩子,所以这些孩子懂事、体贴、知道人情冷暖、知道感恩。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是语言交流和长期陪伴,而孩子最乐于接受的陪伴方式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听一个动听的故事,在美好的想象中进入梦乡。

因此,作为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多阅读儿童文学,然后根据幼儿特点,利用语言交流的机会向孩子讲述这些美好的童话故事,不仅可以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将人生的哲理通过这些小故事慢慢渗透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为他们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父母还要注意言传和身教相结合,自己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要懂得尊老,要勤劳诚实的同时,自己千万不能满口粗话,对老人不礼貌,自己懒惰好撒谎。那就会使所有的言传成为过眼云烟。因此,利用儿童文学进行教育,做父母的不仅要多读书、挑好书,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得到有益发展。

结语: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一些著名的神话传说和童话,之所以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就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对今后的人生才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利用儿童文学来教育儿童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真理。

[参考文献]

[1]文灵芝,王艳.论儿童文学中的教育功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

[2]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肖红.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培养[D].四川师范大学2007.

(收稿日期:2015-12-25)

[作者简介]甘波(1980-),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湖北汉江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儿童文学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南南的困惑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刊首语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内心欲望的释放以及安全感的建立
重视儿童心理特点,完善小学音乐教学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