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洋
摘 要:数学教学是我国高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与逻辑思维的基础性课程,科学、有效地课堂教学对增加学生数学知识认知、增强其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开发优秀人才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多项教研资料表明,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情景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本文主要从情景教学入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近几年来,情景教学是我国各级教育机构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些生动形象、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促进其心理机能发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可通过多媒体、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场景,对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并整理了多项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现阐述如下。
一、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创设生活情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需遵循学生中心原则;同时,由于高中数学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有目的性地创设生活情景,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讲,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景需密切结合现实生活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还与时俱进,使其符合当下所发生的实际社会案例,增强其时效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册“排列组合与概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讲解前为学生创设以下教学情景:假如在一场奥运会足球比赛中,共有五支球队进入最后决赛,其中①队战胜②③④⑤队的概率分别为0.8、0.6、0.7与0.9,那么请问①队队员最终夺冠的概率有多大?上述课堂情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贴,能够使其产生代入感,感染力较强,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与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从本质上来讲,高中数学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推理、逻辑知识较多,内容枯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易产生厌烦心理,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乐观。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独特的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平面的基本性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需熟悉并啃透教材内容,于课堂讲解前的几分钟内利用图片、教具、案例或实际存在的生活现象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既符合教材内容又科学、合理的教学情景,如平静的湖面、平整的黑板或地面等,先给学生内心留下“平面”的印象,然后提出问题:想象一下一平如镜的海平面,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平面这一数学概念如何定义。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望,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之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可搜集多项教学研究资料,找出与“平面”知识相关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这些图片的共性,帮助其研究和学习平面的表示方法与特点等,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学习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实物教学情景
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被渗透到各级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尤其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高中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需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实物教学情景,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新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圆柱、圆锥、圆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讲解“圆柱、圆锥”知识时将教材中的几何图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平面图、立体图、动态图或文字图形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圆柱与圆锥的立体形状等,将晦涩难懂、抽象化的课本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简单易懂,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教学效率。同时,此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创新性,可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整体应用效果良好。
总之,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讲,其课堂中教学情景的创设至关重要。本文建议任课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或实物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伟晓.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的效果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7):54.
[2]李彭.浅谈情景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