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彤
摘 要:面对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现状,一线教师逐渐重视情境教学,但在实施中,忽略了情境教学的本质,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而问题式教学模式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因此,笔者提出将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目的是创设基于地理问题学习的情境,进而实现情境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模式;情境教学;高中地理
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尝试在课堂中采取情境教学,可是部分教师在情境教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仅仅把情境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氛围的装饰,忽略了情境教学的本质,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笔者认为将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是优化情境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创设包含有学科知识的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新课程倡导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而创新精神起于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得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创设出一些蕴含着地理问题的教学情境。因此,将问题式教学模式与情境教学相结合,不仅符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索,从而优化地理课堂。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学会探索,提高思维。具体操作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探索→问题解决→师生评价→知识巩固。以“热力环流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应用:
1.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情境:《火烧上方谷》——主要讲述诸葛亮在葫芦谷用火歼司马懿的军队。然而,眼看火旺人困,即将胜利,一场大雨却不期而至,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豪情,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叹!(激发兴趣,并通过情境,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2.提出问题
学生针对情境产生好奇,小组讨论提出疑惑:这场雨是天意?还是人为?怎么形成的?教师提示:降雨的原理是要有气流上升,同时在凝结核的作用下才能成云致雨。最终学生提出问题:气流是如何上升的?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3.实践探索
先自己尝试通过阅读课本、查资料等途径尽量自主思考、解决,一段时间后,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解答了上述问题,同时在思想的碰撞中,又产生出新的火花,将问题迁移升华。如:此地气流上升之后,是否会出现低空空气密度持续减小,高空空气密度持续增大这种现象?空气为什么上升或下沉?
4.问题解决
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空气密度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5.师生评价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给以评价。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以激发出新的问题意识。
6.知识巩固
创设新情境: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学生探索歌词是否正确,进而巩固旧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中探索新知“海陆风”。)
问题式教学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问题,即必须突出问题的核心地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分析教材、教学目标,创设层次性、阶梯式问题,并且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要体现整体性和逻辑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创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再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搜集整理有价值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用于创设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情境。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入情境,接触和了解情境,以便为下一步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之后,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从而初步解决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教师可以适时指导,最终做出评价反思。
总之,将问题式教学模式融入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问题创设应该具有吸引力,难度不要太大,避免抽象性,设计和提问都要有启发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实施中应遵循“坚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导向性、强调情境问题的载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评价的过程性、明确教师的主导性”,这样才能展现情境教学的本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