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E.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Guangzhou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of Education
谌俊斐
Chen Junfei
教育生态视域下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E.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Guangzhou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of Education
谌俊斐
Chen Junfei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510520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区域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和地域特色,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在教育生态视域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教育生态化是指人类—教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者联系的教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生态化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条件、以人与自身的和谐为目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育生态化相结合,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中,研究人—教育—环境三者和谐统一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进行创新研究,为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取广州市2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10名体育教师和10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学校体育课程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其主要作用形式为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影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生态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教育环境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是指执行体育课程资源的体育教师和接受课程资源的学生;物质因是指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环境因素主要指思想观念方面。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多种因素同时并存并相互制约,不同程度的作用于体育教学,影响体育教学的生态化。
2.1.1教育环境因素
教育生态视域下影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环境因素主要是教育观念的设置、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因素、舆论氛围等。在调查中了解到,影响生态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教育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教育环境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在群体和个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对于个体来讲,教育环境因素主要来自于个体心理的变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心理变化影响着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反之又作用于人。教育环境因素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体育教学的学风、班级的班风。因此对于教育环境因素的研究主要从群体的理念和观念、群体氛围来研究,从个体来讲主要是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意识的产生和变化以及情感演变等方面。
2.1.2人的因素
在影响体育课程资源生态化的因素分析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体育课程的设计者、管理者、实施者、使用者,即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能动的主体,因此学生自身的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校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起着引导和管理教学的作用教师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素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领导对学科的重视、支持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能有效推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1.3物质因素
影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因素包括无形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等。自然形态资源是指存在于社会中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显性的如山地、树林、建筑设施等,隐性的如温度、阳光、气味等。其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师生为媒介来传达的,通过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外在感受传达给内部,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决定自然形态资源是否可利用。良好的自然形态资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外在的愉悦感、精神充沛、思维活跃,进而对自然生态资源产生好感,于是体育课程自然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反之则得不到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在教育方面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体育场馆的建设方位、组合水平以及体育教学环境,它隐含着学校建设的文化特点,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精神和使命。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体育课程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下体育教师开展的体育教学或教育活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学校生态系统是人、教育、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典型的人类生态系统。
2.2.1树立生态化体育课程理念
现代教学观将体育课程理念界定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地位,将人的因素置于主要地位,但是这种课程理念无法达到人—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了达到人—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一种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以指引教学的进行,为体育课程教学指明方向。生态化的课程理念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生命体系。课程生态观是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诞生。如何建立一种利于学生和教师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态化教育理念,使各个系统事物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学校要从整体上建立生态化教育制度,使理念制度化,进而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其次教师从教学思想、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转变自身的观念,教师的教学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创新生态体育教材,改善生态体育资源
体育教材是体育知识传授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高校体育教材的生态化要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内容和评价等方面渗透教育生态化知识,传递生态体育精神,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的目标。因此,高校体育生态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内容注重生态知识与体育知识的结合,以引导学生学习生态学基本知识、生态科学知识,进而了解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尊重自然、关心自然、热爱自然进而形成对待自然生态的正确态度。
2.2.3设定生态教学目标,增设体育课堂生态化教学内容
2.2.3.1体育教学目标的生态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要把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多维目标。生态化体育教学目标在坚持三维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加设“健康”主线,坚持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将社会、自然、人文统合为一个整体,以学生为本,既有知识、技能、体能,又有情感、观念、行为,既有行为结果,又有行为过程、表现和体验。课程目标涵盖促进学生发展个性、认识自然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和谐统一的过程。重视体育活动者追求个人认为有意义且有兴趣的知识,并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整合个人需求和整体社会的需要,让社会互动、个体的发展与学科内容三者达到平衡状态。
2.2.3.2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态化
为了提高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生态与体育有机结合,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以达到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知识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广州市普通高校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遵循以上规律的同时,还可利用本地特殊的自然资源,如利用夏天高温气候可进行高温瑜伽教学;利用校园空旷草坪可以增设放风筝的课程;利用田径场设置各种假障碍,进行空地障碍跑教学;利用广州大学城内外环及绿道,可举行校际自行车赛、越野跑、长跑等;利用学校周边的山丘树林可进行定向越野教学或者户外爬山生存拓展训练;部分高校校园面积较大,学校有池塘,可以开设钓鱼课程。形体教学中可增加民族特色舞蹈等。
除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之外,还可以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高校生态体育教学内容中可以引进民族文化元素,例如民间的高脚马、滚藤圈、抖空竹、竹竿舞等民族性很强的生态体育项目,操作简便,自制器材容易,极易普及。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体育课的要求,将民族体育融入到高校的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上,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体育运动,使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既能发挥地方特色和生态特色,又能体现我国地方性体育传统文化之精华。
2.2.4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生态化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以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生态化,将其达到场地设施——人——教育的和谐统一。因此,学校在体育场地设施的改进和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将人性、科学、经济适用的特点融入其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体现多样性和多质性,要体现体育场地设施的多用途性,如跨栏架既可以用作跨栏时,又可以作为足球球门。高校在建造体育设施及配套设施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功能性。
2.2.5优化生态体育人力资源结构
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其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素质培训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强化和优化是当务之急。首先,为了增加教师的创造力,体现体育教师的活力,尽可能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使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督促教师职称职位的提高,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教学竞争,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组织教师参与专业性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经常组织体育教师之间的技能比赛和体育理论知识竞赛活动,以激发教师的自我学习。
2.2.6加强校际交流,完成生态体育资源的移植
交流能够促进经验的增长,校际间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共享,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进而带动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广州市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就算齐聚大学城的8所高校虽然处于相同的地理位置,由于各个学校的学风、校风、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不同,各个高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校园文化。而且各个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不同,致使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内容也不相同。这些不同是学校之间建立交流沟通的基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弥补校际之间的不足,发扬各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共享体育课程资源,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校际间交流可以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联谊赛、校际间运动会等方式,还可以举办经验交流会、教学研究会、说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观摩会,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和教学技能的学习,既可以优化教学方法,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7利用网络手段,建立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与网络接轨已经迫在眉睫。网络无处不在,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教师的体育教学带来便利。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利性、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取知识信息时所受的限制,它能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能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受益。建立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资源库能帮助体育工作者及时获取和利用生态体育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再开发,有效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结论与建议
1.影响广州市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生态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教育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多种因素同时并存并相互制约,不同程度的作用于体育教学,影响体育课程生态化的开发和利用。
2.为加快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树立生态化体育课程理念;创新生态体育教材,完善生态体育资源;设定生态教学目标,增设体育课堂生态化教学内容;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生态化;优化生态体育人力资源结构;加强校际交流,完成生态体育资源的移植;利用网络手段,建立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资源库。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J].教育评论,2002.(4).
[2]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4]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5]季永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职教通讯,2002,(2).
[6]王德华.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态学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3).
[7]游海燕,肖进勇.体育生态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8]胡小明.生态体育[N].羊城晚报,2005,24(8).
[9]刘凤云.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报,2005,(1):17-19.
[10]谢雪峰.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现状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4):1-5.
[11]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ina.
摘要:教育生态视域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教育生态化是指人类—教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者联系的教育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教育活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育生态化相结合,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中,研究人—教育—环境三者和谐统一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进行创新研究,为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认为:影响广州市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生态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教育环境因素,多种因素同时并存并相互制约,不同程度的作用于体育教学,影响体育课程生态化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教育生态视域;体育课程;开发与利用
Abstract: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E. curriculum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of education is a new research field. Education ecology refers to the relation co-built by comm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human-education-environment or related education activities, namely carrying out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natural and so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P.E. curriculum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 ecology.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oncepts into university P.E curriculum and conducting innovative research of combining human-education-environment harmoniously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E. curriculum resources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effectively developing P.E. curriculum resource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universities’ P.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 aspects of human, materials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Various factors coexist and restrain mutually. They have effect on P.E. teaching in different degrees, thus influencing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E. curriculum.
Key words:perspective of ecology of education; P.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1.033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1-0074-3
作者简介:谌俊斐(1988-),女,湖南安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