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林(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陶行知体育思想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探析
李根林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摘 要:陶行知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基于教育思想背景下对体育教育理念的抽象概括与总结。针对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问题,研究分析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体育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陶行知体育思想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等改革的启示作用和价值,有利于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学校体育 陶行知体育思想 体育课程改革 终身体育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博爱、奉献、求真、创新”的理念指导方面,还对“健康第一、生活教育、终身教育、教学做合一”等内容进行了精辟阐述和总结,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借鉴价值。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遵照‘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1]”这不仅凸显“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也表现出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构建及课程评价方式转变的关键性和急迫性。整体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充分挖掘陶行知体育思想,有利于完善和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还可以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进程。
1.1“健康第一”理念是陶行知体育思想的出发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将“健康第一”作为重要内容来阐释,凸显了健康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健康第一”理念之所以是陶行知体育思想的出发点,是因为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陶行知先生以“健康第一”为教育根本原则,重点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第一”理念作为理解陶行知体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精神,其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涉及学校体育政策制定的宏观层面,另一方面也要渗透于体育课堂的教学互动层面,同样在学生品格养成与人格培养方面也有重要的引导价值。“健康第一”不再是一个名义上的口号,而是需要学校体育改革高度关注的“价值内核”,因为它对学生成长影响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和多元化的。
1.2生活体育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源头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陶行知体育思想形成的前提条件。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生活体育是生活教育理论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从生活与体育教育的关系来看,生活决定体育教育;从效用上看,体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力量而真正有生命力。
生活体育是指将体育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3]。生活体育项目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诸如太极拳、羽毛球、篮球等项目。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的重要阶段,体育项目的选择需要与生活体育进行有效地衔接,有助于最大满足学生体育需求。
1.3终身体育思想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归宿
终身教育意识的养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方向和归宿,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终身教育是人整个生命过程的全程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与生同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4]”终身教育涉及的时间是生命的全过程,空间是多维度的,比如知识类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与创造性教育以及生命教育,也包括体育教育。终身教育在体育领域的反映,就是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活动方式。终身体育涉及两层涵义:一是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不断参与身体锻炼和体育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是以体育锻炼的系统化和整体化为指向,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和创造参加体育活动实践的机会。学校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基础,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归宿。
2.1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清晰化和明确化
体育课程目标迷糊不清一直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如何确立和明晰显得非常重要。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要条件是身心健全的人,不仅包括身体健康和生理健康,还涉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体育课程应以增进健康为目标,重点关注需要、情感、意志、个性、体育观等情感领域[5]。
2.2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化和实践化
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上,教育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这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真谛。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回归生活。中小学体育课程回归生活,要求体育教材应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源头。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动的日常生活,把具有实用价值的健康知识,具有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引入课堂,以适应每个学生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的潜能运动[6]。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并进行改造和创新。
2.3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始终贯彻“终身教育”,这需要学生不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同样也需要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向发展。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体系。从宏观角度来看,体育课程评价应当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条件等方面来充分思考[7]。从微观角度来看,体育课程评价应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间互动等方面进行[8]。在学业评价方面多采用成长记录袋、阶段性考核等方式,重点关注学生过程性评价,客观评价学生成长。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依据陶行知体育思想的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生活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把握生活体育项目特点,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5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6.
[3]卢耿华.上海城市生活体育设施功能形态布局研究[J].体育科学,2004(6):10-14.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06.
[5]王继帅,樊炳有.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及评价[J].体育学刊,2009(1):59.
[6]耿永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7(4):27-28.
[7]陈令伟,董杰,王璋.论健康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功能与方法[J].体育与科学,2007(2):93-94.
[8]樊炳有,李景平.对体育课程体系结构要素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0(1):63-6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b)-0064-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7.064